在祗園精舍有一個名叫長老的比丘。他永遠都是獨行的,又不和別人談話。雖然長老尊者沒有打擾別人或違反戒律,但縛悉底總覺得他不是真正與僧眾和合共處。一次,縛悉底想與他談話,但他卻全沒反應的走開。其他的比丘都稱他為『獨行俠』。縛悉底常聽到佛陀鼓勵比丘要避免閒談,多作禪修和鍛鍊自足。但縛悉底感覺到長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說的願意。困惑不解,縛悉底決定找佛陀替他釋。
第二天開示的時候,佛陀請長老尊者出來。佛陀問他:「你是否喜歡獨處,做任何事都不靠別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觸?」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對的。你曾囑咐我們要儘量自足和獨自修行。」
佛陀轉過身來,對僧眾說道:「比丘,我會再闡釋自足的意思和較適當的獨處方法。一個自足人生活在專念之中。他察覺到每一刻發生的一切,無論在身體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當下的一刻體察事物。他並不追逐過去,也不迷失於未來,因為過去的已不可再,而未來的也真的未到來。生命只存在於當下的一刻。我們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於當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獨處方法。
比丘們,什麼是『追逐過去』的意思呢?追逐過去就是把自己陷於一些已經過去的念頭之中,諸如你從前的樣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據的地位、或曾經歷過的苦與樂等。這些念頭都會使你紀纏於過去。
比丘們,什麼是『迷失於未來』的意思呢?這就是把自己迷失於對未來所生起的念頭。這些念頭包括對未來的憧憬、希望、恐懼和擔憂。你會猜想自己將來的外貌、感受、喜樂與苦惱。這些念頭只會令你為未來而困擾。
比丘們,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與生命接觸和洞視生命。沒有與生命直接接觸,是沒可能徹視生命的。專念地生活可以帶你回到現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慮,那你又會失去專注,因而不能活在當下了。
「比丘們,一個真正懂得獨處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當下一刻的。如果一個人在森林裡深裡居獨處而不專注於當這刻,反而徘徊在過去未來,他便不是真正獨處了。」
佛陀用一首偈語綜合他所說的:
不要追逐過去。
不要迷失於未來。
過去的不再。
未來的未來。
徹視生命的當下
此時此處,
行此道者
安穩自主。
我們必需今天精進。
明天已太遲。
死亡隨時將至。
那有商討之宜?
智者稱讚那些
日與夜
專注生活的人
為『更殊勝之獨處者』。
說過偈語後,佛陀向長老道謝,並請他再就座。佛陀沒有嘉許或批評長老,但長老比丘很明顯地對佛陀自足和獨處的意思,已更為了解。
當晚法會中,縛悉底聽聞眾大弟子們對佛陀早上的開示非常重視。阿難陀尊者重覆佛陀每字每句的開示,包括偈語在內。縛悉底一向驚嘆阿難的記憶。就是佛陀每字的語氣,阿難陀也記清清楚楚。阿難陀覆滅述完畢,摩訶迦遮羅站起來說道:「我提議把佛陀今早的開示錄成經典。我更想建議將它名為『獨處殊勝法經』。每個比丘都熟讀此經和把它實踐修行。」
摩訶迦葉站起來支持摩訶迦遮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