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讀經典D021本│楊絳《幹校六記》

2021-02-13 湯俊文集

湯俊文集|只讀經典|D021本

寫於2016年

——要麼,什麼都不讀;要麼,只讀經典——

楊絳·《幹校六記》三聯出版社

歡迎分享、文末點擊「點讚」和「在看」

《幹校六記》非常特殊:

——在篇幅上,它是一個不足百頁的小本子,由六個篇幅七八千字的小故事組成,看似單薄,卻又字字奇崛,句句有根,段段清澈;

——在內容上,迥別於其它WENGE作品一味的控訴喊冤、聲淚俱下,這本書蹊徑另闢,描述的也只不過是楊絳先生下放幹校期間的雞零瑣屑,但是讀來文字別有滋味,細膩冷靜,字裡行間溢著足足的溫情,如同一道大味必淡的清炒豆腐;

——在題材上,我們很難把它歸納到哪個文體之中,說是小說,卻又分明是生活紀實,說是生活紀實,又隱隱約約閃爍著哲思。

下放幹校的楊絳,自喻好比蜘蛛踞坐菜園裡,圍繞著四周各點吐絲結網,網裡常會留住些瑣細的見聞、飄忽的隨感。善於捕捉、放大細節,通過局部去推演整體是《幹校六記》非常明顯的構思特徵,讀《幹校六記》就像眼前過電影一樣。

一幫堪稱國寶的老學者們像孩童一樣排著隊喊著口令下鄉接受思想改造,會造原子彈的專家燒不滾一鍋開水;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太太去掘井,使出吃奶的勁,一鍬下去,只築出一道白痕;花甲之年的老兩口偷摸會面搞得跟舊小說舊戲劇裡私定終身的小情人一般;偷盜乃至哄搶乾糧食蔬菜的村民振振有詞——你們是吃商品糧的,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錶……

在幹校狹小的天地裡,我們,他們,你們,人自發意識的選擇歸類。腦力勞動不容易通力合作,收集材料和執筆者往往無法長年累月,勁兒團不到一塊兒去,但是在幹校長年累月的勞動,眼前看不到別的出路,集體的感覺就逐漸增強。為此楊絳感嘆:煉鋼比煉人簡單多了,煉人靠體力勞動,最經磨人的還是人的血肉之軀。

再苦難的歲月也要笑出聲來!《幹校六記》寫的似乎是苦難,但是文字非常輕盈,隻言片語,夾雜著錢鍾書楊絳夫婦一貫的詼諧風趣。

在「下放記別」一文,楊絳為下幹校的丈夫錢鍾書縫製了一條褲子,屁股的位置打了厚厚的補丁,針線又太密,像個布滿經線緯線的地球儀,而且厚如龜殼,錢鍾書先生倒很欣賞,說是好極了,穿上好比隨身帶個座兒,隨處都可以坐下。

在「鑿井記勞」一文,楊絳被大家安排去打酒,跑去廚房找盛酒的器具,廚師遞給她一個空瓶,瓶身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毒」字,旁邊還有三個驚嘆號,又畫個大骷髏,下面交叉著兩根枯骨的瓶子——廚房為了防止有人偷酒喝而搞的障眼法。

在「小趨記情」一節中,作者寫到錢鍾書先生和一條叫做小趨的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小趨見到錢先生都會又蹦又跳,甚至這還不足以表達它的歡忻,特地又繞上打滾兒,打完一個又打一個,我們知道很多小孩子在大人面前也有這種情感興奮的表達。

在「學圃記閒」一節中,楊絳先生寫到為了招徠過客為幹校的菜地積肥,兩個女同志在道邊建造簡易廁所,怕人偷糞,自己在廁所門口守著。我們知道,那個年代的農民,有泡尿都得憋幾裡地跑回自家廁所去尿,別說大糞——那得多麼珍貴的農家肥!

《幹校六記》把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個小插曲,小點滴用輕鬆活潑的語調呈現出來,可能我們今天讀來會會心一笑,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有誰又能悟透局中人苦中尋樂的悲涼呢?

是不是這場運動,在作者眼裡就是有趣好玩麼?有沒有寫到運動的殘酷性呢?有的!書中楊絳多次提到了死亡,自己的女婿在文/革中蒙冤人,因不堪忍受折磨,以懸梁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作者提及只是輕輕一筆帶過,難道這麼重大的家庭變故,作者就沒有一點情感的流露麼?也有的!你看,她寫到女兒送自己上車,看到女兒踽踽獨去的背影,想像她今後的孤苦,楊絳先生心上悽楚,忙閉上眼睛,讓眼淚留進鼻子,流進肚裡。對於一個飽經憂患滄桑的人,越是苦難,越懂得去如何克制。

楊絳在看守菜地期間,有一個下放幹校的年輕人因拖拉機翻下河而溺亡,作者親眼目睹了幾個人隨便在菜地一角挖了一個坑就把死者草埋,後來幹校撤離時,拖拉機推平了菜地,連同那個冷寂的孤墳,甚至所有的那些驚天動地的歷史駭浪。

「小趨記情」是我個人認為先生寫的最好的一篇文字。食堂吃紅燒狗肉,有人丟給小趨一塊,小趨銜了狗肉,在泥地裡刨了個坑,把那塊肉埋了。餓得皮包骨頭的「小趨」偷糞吃,村裡的哪只狗不吃大便呢,人對狗有養育之恩。豬狗吃糞便被視為不潔,那麼人吃蔬菜,蔬菜是吃什麼長大的?

文章結尾的時候,楊絳和錢鍾書離開幹校,他們沒有辦法帶走小趨,將其送給當地部隊。後來,兩人某次討論小趨的命運:

「小趨不知怎樣了?」

「也許已經給人吃掉,早變成一堆大糞了。」

「給人吃了也罷。也許變成一隻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

一幕一幕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物傷其類」四個字,位居動物進化的最高階段,人有時候還不如動物,中國歷史上人爭相食,易子而食的劣跡還算少麼?

這本集子是錢鍾書先生做的序,寫的非常好。老先生提到,這個本子記這記那,其實少了最該有的一記——記愧!但是,這個似乎也不當緊了,時過境遷,心中生愧的人需要諒解,自恃無愧的人也應當予以寬容。

被裹挾在那風雨如晦的大動亂中,人人都不能自拔。有氣節的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活著比什麼都重要。站在歷史的今天,反思「十/年/浩/劫」,有寬容地解讀,不再重蹈覆轍,此是我們後人應該持有的基本心態!

相關焦點

  • 讀者專欄:《幹校六記》讀後感
    《幹校六記》,顧名思義就是在幹校所寫的六篇記錄散文集。那麼何為之幹校呢。一.幹校的由來《幹校六記》中的「」幹校「」指的不是別的,就是五七幹校。五七幹校,是上世紀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各部門根據毛澤東《五七指示》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中國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 鄭朝宗|讀《幹校六記》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安詳辭世,享年105歲。她們仨從此團圓在天國。值此悲忻交集之際,我們選發鄭朝宗先生《海濱感舊錄(增訂本)》中品評楊絳先生《幹校六記》的文字,以表達我們的懷念和敬意。
  • 《幹校六記》還是七記?
    但是通過閱讀《幹校六記》,可以在「管中」以「窺豹」,再加之邏輯推理和想像力,或許能基本了解幹校是什麼,了解當時知識分子的遭遇。楊絳在勞動種確實被教育、改造了。幹校的勞動從來都是集體勞動,每天集體出工,集體收工。儘管楊絳作為「老弱病殘」一類,不需要從事重體力勞動,但是也會儘自己所能做能做之事。在集體中共同勞動,慢慢就會產生一種「集體感」、「我們感」。這種感覺在短暫的集體勞動和腦力勞動(如寫作)中很難產生。幹校在集體主義教育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 讀《幹校六記》
    《幹校六記》就是楊絳對那段歲月的點滴記錄。生活多苦幹校的勞動很多,不僅要種豆、種麥、養豬,還要自己造廁所、挖水井、建房屋。繁重的工作累得年輕人都感嘆自己老了,晚上睡覺也因酸痛難忍而哼哼不已。楊絳每天跟隨同伴早出晚歸,幹些輕活兒,漸漸覺得自己是「我們」中的一員。連平時總覺得很髒的汙泥,也只覺得滑膩而不嫌其髒了。然而,被奉為老師的貧下中農對幹校學員卻很見外。他們一邊搶收幹校的黃豆,還罵學員們是「吃商品糧的」,不是他們的「我們」,而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錶」的「他們」。
  • 《幹校六記》
    《幹校六記》校定本前言    《幹校六記》一九八一年五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一九八六年北京出版了第二版,香港亦已再版。
  • 【名言素材】楊絳語錄
    ——楊絳《洗澡》  ★楊絳《幹校六記》經典語錄1、成天坐著學習,連「再教育」我們的「工人師父」們也膩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歲的小「師父」嘀咕說:「我天天在爐前煉鋼,並不覺得勞累,現在成天坐著,屁股也痛,腦袋也痛,渾身不得勁兒。」顯然煉人比煉鋼費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項苦功夫。
  • 「她一輩子沒偷過懶」——楊絳的創作、翻譯與文獻整理
    在讀者的心中,楊絳不僅是書齋裡的學者、錢鍾書的夫人,而且也是《我們仨》中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幹校六記》中那位力氣不大卻腳步很快的老太太,《走到人生邊上》中坦然面對死生的哲人,還是《堂吉訶德》《斐多篇》的譯者、錢鍾書著作的守護者。  老而彌堅,筆耕不輟  抒情、寫意、記事、記人、論學、評書,楊絳的創作的確「隨遇而作」。
  • 楊絳今日凌晨去世 與錢鍾書關係生前作品盤點
    1953年,楊絳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又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 學人訪談|櫻庭弓子: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楊絳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転型期における中國の知識人》(汲古書院,1999年)一書,書中有收錄我的論文《楊絳》,其中比較詳細地分析了近代教育制度與楊絳之間的關係。有關楊絳先生的日文譯著,主要有中島みどり教授翻譯的《幹校六記》、《洗澡》、《將飲茶》。日文版《洗澡》的後記中,中島教授極為詳細地介紹了她對楊絳先生的認識。
  • 從楊絳先生到我們四個
    前幾天,朋友圈被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當時我被震驚了,沒想到圈子裡這麼多人熟知楊絳先生並且對其懷有莫大敬仰。
  • 楊絳百歲壽辰憶與錢鍾書結婚:把全家人都說笑了
    選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本報訊 (記者朱開雲)昨日是文學大家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的百歲壽辰。老人的親友對媒體表示,遵從老人的意願,不搞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老人的生活照常,讀書、寫作。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推出楊絳先生的著作專櫃。昨日,楊絳先生居住的南沙溝小區,很安靜。
  • 練達的楊絳
    讀不思則罔,思不記則殆。水不流則腐,筆不耕則拙。近日,潦倒佯採菊,囊空稱幽居。讀了一點淺書,也做一做讀書筆記,以免拙筆變得越來越重。
  • 一位日本學者眼中的楊絳——專訪慶應義塾大學櫻庭弓子教授
    曾生活於那個時代的楊絳應該說是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櫻庭教授開始研究楊絳先生的契機和理由是什麼?另外,也請介紹一下楊絳文學在日本的情況。櫻庭:留學結束後,身邊的前輩推薦我閱讀了《幹校六記》,這本書令我非常震撼,使我有一種被救贖的感覺。並且,我覺得楊絳先生的文字背後隱隱顯現著一種特別的人生態度,這引起了我的共鳴。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1928年,楊絳17歲,她一心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 幹校六記(1)
    我吃飯少,力氣小,幹的活兒很輕,而工資卻又極高,可說是佔盡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便宜,而使國家吃虧不小。我自覺受之有愧,可是誰也不認真理會我的歉意。我就安安分分在幹校學種菜。      新闢一個菜園有許多工程。第一項是建造廁所。我們指望招徠過客為我們積肥,所以地點選在沿北面大道的邊上。五根本棍——四角各樹一根,有一邊加樹一棍開個門;編上黍秸的牆,就圍成一個廁所。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楊絳在北京大學中關園寓所。1983年《喜劇二種》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幹校六記》白傑明英譯本出版。程西禾去世,李健吾去世。《幹校六記》又有旅美中國學者章楚在美出版英譯本。《小癩子》校訂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出版。《丙午丁未年紀事》在《收穫》第6期發表。《失敗的經驗》在《中國翻譯》第5期發表。4月5日,動筆寫《洗澡》。
  • 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鍾書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淪陷,第二年,兩人攜女回國。錢鍾書在清華謀得一教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上課,而楊絳留在上海,在老校長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脫不過任了一年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幹部」,其實一貫自謙「我不懂政治」的楊絳,正是畢業於東吳大學的政治系。
  • 百歲楊絳: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她就是楊絳。留下「打掃戰場」的人7月17日,楊絳先生的百歲生日。遵照老人意願,這一天一如往常,沒有儀式沒有慶祝。有記者前去探訪,一如既往吃了「閉門羹」。她的同事,也是工作中的後輩薛鴻時介紹,楊絳先生每天自己下樓已經有點困難了,就在房間裡面鍛鍊身體,往往凌晨一點才睡覺,六點多起來,午飯後再睡個午覺,每天都寫字。
  • 讀楊絳《洗澡》
    讀楊絳《洗澡》2001年秋,我開始就讀於鄒平黃山高中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一、兩人的互評張愛玲曾在信裡寫到過對楊絳的評價,在信裡,她大讚《幹校六記》一書寫得極好,衝淡而又幽默,怪異之餘而又別有一番洞天,不同於人間的景色。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很多人表示不解,為何她會無故評價楊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