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俊文集|只讀經典|D021本
寫於2016年
——要麼,什麼都不讀;要麼,只讀經典——
楊絳·《幹校六記》三聯出版社
歡迎分享、文末點擊「點讚」和「在看」
《幹校六記》非常特殊:
——在篇幅上,它是一個不足百頁的小本子,由六個篇幅七八千字的小故事組成,看似單薄,卻又字字奇崛,句句有根,段段清澈;
——在內容上,迥別於其它WENGE作品一味的控訴喊冤、聲淚俱下,這本書蹊徑另闢,描述的也只不過是楊絳先生下放幹校期間的雞零瑣屑,但是讀來文字別有滋味,細膩冷靜,字裡行間溢著足足的溫情,如同一道大味必淡的清炒豆腐;
——在題材上,我們很難把它歸納到哪個文體之中,說是小說,卻又分明是生活紀實,說是生活紀實,又隱隱約約閃爍著哲思。
下放幹校的楊絳,自喻好比蜘蛛踞坐菜園裡,圍繞著四周各點吐絲結網,網裡常會留住些瑣細的見聞、飄忽的隨感。善於捕捉、放大細節,通過局部去推演整體是《幹校六記》非常明顯的構思特徵,讀《幹校六記》就像眼前過電影一樣。
一幫堪稱國寶的老學者們像孩童一樣排著隊喊著口令下鄉接受思想改造,會造原子彈的專家燒不滾一鍋開水;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太太去掘井,使出吃奶的勁,一鍬下去,只築出一道白痕;花甲之年的老兩口偷摸會面搞得跟舊小說舊戲劇裡私定終身的小情人一般;偷盜乃至哄搶乾糧食蔬菜的村民振振有詞——你們是吃商品糧的,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錶……
在幹校狹小的天地裡,我們,他們,你們,人自發意識的選擇歸類。腦力勞動不容易通力合作,收集材料和執筆者往往無法長年累月,勁兒團不到一塊兒去,但是在幹校長年累月的勞動,眼前看不到別的出路,集體的感覺就逐漸增強。為此楊絳感嘆:煉鋼比煉人簡單多了,煉人靠體力勞動,最經磨人的還是人的血肉之軀。
再苦難的歲月也要笑出聲來!《幹校六記》寫的似乎是苦難,但是文字非常輕盈,隻言片語,夾雜著錢鍾書楊絳夫婦一貫的詼諧風趣。
在「下放記別」一文,楊絳為下幹校的丈夫錢鍾書縫製了一條褲子,屁股的位置打了厚厚的補丁,針線又太密,像個布滿經線緯線的地球儀,而且厚如龜殼,錢鍾書先生倒很欣賞,說是好極了,穿上好比隨身帶個座兒,隨處都可以坐下。
在「鑿井記勞」一文,楊絳被大家安排去打酒,跑去廚房找盛酒的器具,廚師遞給她一個空瓶,瓶身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毒」字,旁邊還有三個驚嘆號,又畫個大骷髏,下面交叉著兩根枯骨的瓶子——廚房為了防止有人偷酒喝而搞的障眼法。
在「小趨記情」一節中,作者寫到錢鍾書先生和一條叫做小趨的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小趨見到錢先生都會又蹦又跳,甚至這還不足以表達它的歡忻,特地又繞上打滾兒,打完一個又打一個,我們知道很多小孩子在大人面前也有這種情感興奮的表達。
在「學圃記閒」一節中,楊絳先生寫到為了招徠過客為幹校的菜地積肥,兩個女同志在道邊建造簡易廁所,怕人偷糞,自己在廁所門口守著。我們知道,那個年代的農民,有泡尿都得憋幾裡地跑回自家廁所去尿,別說大糞——那得多麼珍貴的農家肥!
《幹校六記》把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個小插曲,小點滴用輕鬆活潑的語調呈現出來,可能我們今天讀來會會心一笑,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有誰又能悟透局中人苦中尋樂的悲涼呢?
是不是這場運動,在作者眼裡就是有趣好玩麼?有沒有寫到運動的殘酷性呢?有的!書中楊絳多次提到了死亡,自己的女婿在文/革中蒙冤人,因不堪忍受折磨,以懸梁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作者提及只是輕輕一筆帶過,難道這麼重大的家庭變故,作者就沒有一點情感的流露麼?也有的!你看,她寫到女兒送自己上車,看到女兒踽踽獨去的背影,想像她今後的孤苦,楊絳先生心上悽楚,忙閉上眼睛,讓眼淚留進鼻子,流進肚裡。對於一個飽經憂患滄桑的人,越是苦難,越懂得去如何克制。
楊絳在看守菜地期間,有一個下放幹校的年輕人因拖拉機翻下河而溺亡,作者親眼目睹了幾個人隨便在菜地一角挖了一個坑就把死者草埋,後來幹校撤離時,拖拉機推平了菜地,連同那個冷寂的孤墳,甚至所有的那些驚天動地的歷史駭浪。
「小趨記情」是我個人認為先生寫的最好的一篇文字。食堂吃紅燒狗肉,有人丟給小趨一塊,小趨銜了狗肉,在泥地裡刨了個坑,把那塊肉埋了。餓得皮包骨頭的「小趨」偷糞吃,村裡的哪只狗不吃大便呢,人對狗有養育之恩。豬狗吃糞便被視為不潔,那麼人吃蔬菜,蔬菜是吃什麼長大的?
文章結尾的時候,楊絳和錢鍾書離開幹校,他們沒有辦法帶走小趨,將其送給當地部隊。後來,兩人某次討論小趨的命運:
「小趨不知怎樣了?」
「也許已經給人吃掉,早變成一堆大糞了。」
「給人吃了也罷。也許變成一隻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
一幕一幕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物傷其類」四個字,位居動物進化的最高階段,人有時候還不如動物,中國歷史上人爭相食,易子而食的劣跡還算少麼?
這本集子是錢鍾書先生做的序,寫的非常好。老先生提到,這個本子記這記那,其實少了最該有的一記——記愧!但是,這個似乎也不當緊了,時過境遷,心中生愧的人需要諒解,自恃無愧的人也應當予以寬容。
被裹挾在那風雨如晦的大動亂中,人人都不能自拔。有氣節的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活著比什麼都重要。站在歷史的今天,反思「十/年/浩/劫」,有寬容地解讀,不再重蹈覆轍,此是我們後人應該持有的基本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