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國際護士節,對於這個日子,我始終不會忘記,因為我也曾經是一位頭戴燕帽、身著白裙的護士,我的護士情結直到現在還很深、很深。今天,我依舊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入了北京佑安醫院的大門,去看看那裡的護士,因為她們不是普通的護理工作者,她們是日日夜夜和傳染病病人打交道的白衣天使,她們現在正戰鬥在抗擊非典的最前線,用她們的勇敢、無畏,用她們的堅強、膽識和智慧迎接著新的挑戰。北京佑安醫院這個戰鬥的集體剛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我的心中,她們更加偉大了。
與傳染病人打了40多年的交道
當我走進北京佑安醫院,這所全國最著名的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大門時,一縷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10層高的病房大樓外綠草如毯、鮮花掩映、泉水叮咚。病房內現代化的設施更是齊全,先進的診療設備,舒適的休養環境,讓人賞心悅目。在接待人員的帶領下,我來到這所醫院的護理部,說明來意後,陳東主任熱情地接待了我。已經年近60歲的陳主任,看上去也不過50歲,端莊、幹練,護士特有的氣質打動著我……
「我已經從事傳染病護理工作40多年了,至今我仍然深深地愛著這個工作。」陳主任告訴我,她在42年的護理生涯中目睹了我國傳染病疾病譜的變遷,也親身感受到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傳染病肆虐,其死亡率佔全國首位,當時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傳染病」這三個字令人聞而生畏。當時,麻疹、白喉、猩紅熱、痢疾、乙腦等十幾種傳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醫院當年350張病床經常爆滿,有時一個病區一個晚上,就會有4位病人經搶救無效而離開人世。面對被世俗偏見視為「恐怖之鄉」的傳染病護理工作,面對自己的偶像南丁格爾女士的感人事跡,花季年華的陳東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走進了北京佑安醫院並且一幹就是42年。這其中她也彷徨過,但是,當看到經她親手護理的病人健康地走出醫院時,欣慰和滿足是別人享受不到的。
陳主任為我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70年代,有一位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張老師,曾經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三次住進佑安醫院治療,這次,他在院外又嘔血500ml,第四次因出血住院。當病人被抬進病區後,任護士長的陳東馬上迎了上去,病人由於再次出血對救治已完全喪失了信心,而且此時家人也離他而去,只見他面色蒼白、大汗淋漓,不住地喊著:「我實在受不了啦,我不想活了,不要救我!」陳東非常冷靜,她立即安排好護士做好各種搶救準備工作,然後習慣性地用一隻手把摸病人的脈搏,另一隻手輕輕地用毛巾替病人擦著額頭上的汗水,並不住地安慰著病人。突然「噗」的一聲,1000ml的鮮血一下子從病人的口中噴出,立刻陳東的臉上、工作服上被鮮血染紅。病人再次嘔血,需要緊急搶救,立即為病人進行雙囊三腔管壓迫止血。然而,病人因失血過多,極度煩躁,不配合,經大家的共同努力,導管終於還是插進去了。搶救結束,陳東正準備去換洗衣服,突然聽到護士的驚叫:「別拔管」!陳東轉頭一看,只見病人正雙手持管用力向外拔,結果充好氣的導管卡在咽喉部,造成呼吸道梗阻,病人已憋得臉色發紫,幾乎就要窒息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陳東立刻直奔到病人床前,憑經驗,她果斷地採取措施,迅速放掉了導管氣囊的氣,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後來,這位患者在住院期間,陳東還找到了他的妻子,終於使這位悲觀厭世的病人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樹立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最後患者在妻子的陪伴下高興地回家了。同時,也留下了一面寫著:「佑安傳美名、醫護似親人、醫術更精湛」的大紅錦旗。
從普通護士到護士長又到今天的護理部主任,陳東告訴我,這裡一代又一代護理工作者滿懷愛心和奉獻精神從護理白喉、乙腦患者,到護理肝炎、愛滋病病人,再到今天的非典,各種各樣的傳染病患者都是從這些身為人女、身為人妻、身為人母的護士的呵護下走上康復之路的,她們自己得到的太少,而奉獻給病人的又太多太多,她們甚至會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去護理病人。最後,陳東動情地說:「我對傳染病護理事業的摯愛歲久彌深,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做傳染病病人的守護天使。」
面對非典她們是無畏的戰士
在救治非典的過程中,佑安醫院的醫護人員沒有退縮,很多人都積極踴躍報名,志願到感染科工作。迄今為止,已經有150多位醫護人員戰鬥在與非典抗爭的第一線。
4月6日晚上8點,非典患者張先生突然出現病情變化,極度呼吸困難,需要立即實施氣管插管上呼吸機。此時,離護士小吳下班只有半個小時了,而且她心裡清楚:進行氣管插管治療,是職業暴露中最強的一項操作,她要極近距離地接觸患者,被感染的機率很大。但是,對患者的治療稍有延遲,就面臨生命危險。小吳沒有時間猶豫,立即穿上隔離衣,帶上長達胸部的面罩,投入到緊張的搶救中去。在外院專家的幫助下搶救成功了,幾分鐘後,患者的呼吸道通暢了,面色也開始轉好。小吳仍然留在病房裡,隨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和呼吸機的運轉情況,4個小時很快過去了,小吳在連續作戰10個小時後走出病房時,疲勞、緊張、忙碌,加上隔離面罩的憋悶,使她幾乎就要虛脫了。
感染科護士長小王,當我見到她時,她正身著嚴密的防護服,俯身為一名重症非典患者吸痰。今年26歲的小王,身材修長,憑感覺她一定十分漂亮。2月6日做完婚檢,原打算在4月春暖花開時舉辦婚禮。然而,3月初突然接到命令,護理非典病人,爽快的小王沒有打半點殼絆兒,給未婚夫打了個招呼就上崗了。這一幹就是一個月,每天幾乎都是早8點上班晚8點下班。院領導為了照顧她們安排每天6小時工作制,但是為了病人她和她的同事們幾乎都沒有享受過。小王的未婚夫仍在企盼著她哪怕騰出一點點時間一起去領結婚證,可不善言語的小王只是隔著口罩對我說:「結婚早一天晚一天比起人的生命來,就太微不足道了,等到我們戰勝非典後,再和我心愛的人牽手走上紅地毯時,我會感到更加幸福和欣慰的。」
為了非典病人,她們不顧一切地努力工作。眼前趙大姐正在費力地推著氧氣瓶,因為有呼吸窘迫的患者正在用著呼吸機,因此氧氣的用量就特別大。趙大姐告訴我,為了有效地避免疾病傳播,減少更多的人進入病區,護士們承擔了許多職責工作範圍以外的工作。比如:一瓶氧氣重120多斤,一天就要推20多瓶。年近50歲的趙大姐,為了保證非典患者的營養,如今又學起了營養配餐,她每天根據患者的病情,一一徵詢病人的意見,逐個給他們訂餐。遇到正在吸氧的病人,她還要一口一口地給病人餵飯……護士褚大姐更是讓我感動,當她接到上級的命令時,愛人正在首鋼上「三班倒」,女兒20歲,邊學習邊工作,她只好將生病的婆婆送到了大姑姐家,迅速加入到抗擊非典的一線中。感染科的病房裡沒有單獨的衛生間,每天護士們要將清潔的水,一桶一桶提到病房供患者使用,再將汙水、汙物和患者的排洩物消毒後進行排放,每天如此,其辛苦可想而知。然而她們的信念是:為了非典患者,我們會努力地工作。
佑安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和非典頑強抗爭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也著實考驗了一把我們的白衣天使。非典病人的治療要求非常嚴格,100ml一瓶的液體,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裡為患者輸完,護士就要堅守在病房裡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有的病人輸液治療要到深夜才完成。激素治療的患者房間,一天要進行多次的消毒,一方面保護病人,同時也防止病菌的傳播。護士的手被消毒液泡白了、脫皮了,臉和暴露的皮膚被紫外線燈照紅了,起了皮疹。為病人做霧化吸入、打針、發藥、吸痰、拍背,這一切都要求護士要面對面地和病人接觸,她們沒有退縮。孫煥琴護士長告訴我:「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雖然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大家很勇敢,配合得非常默契,因為我們捂得很嚴,所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了解彼此的用意。我們惟一的信念就是早日控制非典,不辱白衣天使的使命和責任。」
用北京佑安醫院趙春惠院長的話說,在和平年代,我們就是戰士,是保衛人民健康的戰士,我們的醫務工作者超凡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詮釋出了「他們選擇了從醫,尤其是選擇了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就是選擇了奉獻」的深刻寓意。
傳染病病人需要愛和關懷傳染病醫院的護士更需要理解
當我見到感染科的朱偉平護士長時,她剛剛脫去厚厚的隔離衣和隔離鞋套,摘下口罩的臉龐滲出了晶瑩的汗珠,她這是剛從嚴密隔離的非典病人的房間裡出來……
知道我的來意後,朱護士長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其實傳染病病人需要愛和關懷,而從事傳染病護理工作的護士更需要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朱偉平所在的感染科,收治的大多是需要嚴密隔離的傳染病病人,為了保護社會,這裡不能有家屬陪護,護士在完成各種護理程序後,就擔當起了家屬的角色。傳染病病人往往會受到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的歧視和疏遠,而此時醫護人員的言行就是他們戰勝疾病的最大力量了。在與傳染病病人朝夕相處中,她們不只是完成晨、晚間護理,打針、發藥、觀察病情、搶救危重病人等護理工作,還要接觸和清除有傳染性的分泌物、嘔吐物、排洩物等。為了保護社會和健康人不受感染,必須要有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比綜合醫院的護士多一份獻身精神,要有為傳染病病人奉獻一切的勇氣和志願。朱老師說:「同是吃五穀雜糧,誰不得病?在這裡工作,被感染的機率很大。但是,當我們面對患者渴求生命的目光時,就顧不了那麼多了。」朱老師說得很平靜,可我卻在不時地被感動著……看著那些和我同齡甚至只有20歲出頭的姑娘,每天帶著厚厚的帽子、口罩、眼罩,穿著隔離衣、防護服,奔走於病房之間,超負荷的工作量使她們減少了與親朋好友的團聚時間,我深深地感覺到她們失去得很多。
病人們走了一撥又一撥,而這些可愛、可敬的護士們還依然堅守在防治傳染病的第一線。她們也渴望親情,更需要理解。
我是護士所以我自豪
楊琦麗是一位漂亮姑娘,擅長英語演講,擁有大專學歷,已經有了幾年的護理工作經歷。當她拿來自己唱卡拉OK的照片給我看時,我意外地發現她竟然和流行歌手李玟十分相像。我們都是年輕人,共同的愛好讓我們交流起來更隨意,話也就更多了。
對護士燕帽的喜愛和對護理專業的認可是小楊踏入護理隊伍的初衷。年輕的她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她說:「護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門服務行業,特別是面對傳染病患者。比如:一些肝病病人,他們本來肝火就旺;現在的非典患者,傳染性很強,他們更需要關愛。所以我們做護士的就要有耐心,更要細心,遇事再煩也要學會控制,多去理解病人。我很自豪,因為我是護士。」聽著小楊的話,我才真正理解了貼在佑安醫院門診大廳牆上的「冷處理、話和氣、讓三分」這個工作信條的真正含義。
要做學者型的護士
在佑安醫院消化科任副主任護師的閆素英,中等身材、人到中年,但年輕人般的朝氣與豪爽,讓我們有了很多的共同語言,閆老師眉宇間的寬容、熱情與言語間的謙虛、和藹,讓我對這位護士大姐有了更多的好感。
「現在我們更需要學者型的護士」。閆老師告訴我: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僅憑學校裡學的知識是不足以勝任日新月異、不斷發展的護理工作需要的,況且我們面對的又是傳染病病人,他們不僅有軀體上的疾病,他們的心靈同樣脆弱。80年代護理工作是附屬醫療的,護士的職責是要求護士在護士長的領導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工作。現在,護士則是在上級護師的指導下進行工作,這就證明護理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需要護士積極地參與科研和教學,給予病人更多的治療和健康知識。佑安醫院積極推行人性化護理並運用自理學說知識增加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情感投入,使患者出院後能夠延續自我護理程序。閆老師告訴我:1995年有一位肝硬化病人有大量腹水,經治療後出院回家休養。出院前,閆老師耐心地告訴他回家後的注意事項,尤其是飲食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因為病人一旦進食蛋白過多就會引起昏迷,而進食蛋白過少,則會引起低蛋白血症。出院前叮囑他一定要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有無腹脹、頭暈……但是,患者回家後由於興奮過度,吃了太多的高蛋白飲食,第二天就引起了昏迷,患者和家屬都十分後悔。這次以後,這位患者一直按護士的講解去做,直到今天,他還健康地生活著。另外,在北京佑安醫院治療的大多是肝病患者,很多都要接受幹擾素治療,而首次注射幹擾素後,會引起體溫升高。以往的注射時間一般在上午,這樣病人一發燒就會影響進食午餐,於是,閆老師經過細心的觀察、研究、對照,發現下午3點為病人注射,引起體溫升高在晚飯後,這樣既不會影響中午進餐,也不會影響病人的晚飯,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伴隨醫學科學的發展,當今護士的工作再也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而是要參與到患者治療的全過程。
「到什麼時候都要不斷學習,我們才會更好地服務於患者。」閆老師現在也正在進修護理本科課程。她還告訴我,佑安醫院257名護士有80%的人正在進修護理大專課程。佑安醫院還成立了多個護理科研小組,開展深層次、多角度的護理科研工作。編撰了多部健康教育專著,每年在醫學核心期刊上發表護理學術論文數十篇。聽著閆老師的話,我仿佛看到了一支充滿智慧和熱情的護理隊伍正活躍在臨床第一線。
走訪了這幾位天使後,我的心情已無法平靜。目前佑安醫院的護士們在工作中還在不斷探索適合傳染病病人的護理模式,率先開展的整體化護理、舒適護理及極富特色的沃母式臨終關懷等,深受業內同行和廣大患者的好評。佑安醫院已經堅持10餘年的醫療、護理質量跟蹤調查顯示:出院患者對佑安醫院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達99%。這一成績包含了護理工作者多少汗水、淚水、辛苦和無私的奉獻。
佑安醫院的趙春惠院長告訴我,佑安醫院的護理工作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護理管理,以人為本;護理教育,以新為本;護理質量,以精為本;護理科研,以勤為本。」
樸實的話語,忙碌的身影,執著的追求,從北京佑安醫院一代又一代的護理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了支撐人類健康的偉大女性。她們是一群行走在鮮花與荊棘並存的醫路上的健康衛士,她們是傳染病患者的守護天使。
(文章原載於《健康報》,作者:劉慧、張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