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隨著新冠疫情到來,各地政府將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提上議程。北京佑安醫院是具有傳染病救治優勢的綜合性醫院,今年初被定為市級新冠定點醫院。根據相關行動計劃,該院將要建設新院,作為北京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今天(12月6日),佑安肝病感染病專科醫療聯盟2020年年會在京召開,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佑安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馬迎民,介紹該院新院建設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規劃。
北京佑安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馬迎民。圖/北京佑安醫院
新京報:今年,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影響,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建設引起廣泛重視。北京年中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規劃,佑安醫院是老牌的傳染病強勢醫院,現在要規劃建設新院,這項工作進展怎樣?
馬迎民:今年6月發布的《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提到,佑安醫院規劃建設佑安醫院新院,目的是優化北京傳染病救治醫療資源配置,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疫情。新院同時也是北京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在強化傳染病專科特色基礎上,加強綜合救治以及多專業協調能力。我們現在正在尋找合適的地方,選址和規劃都在進行。
新京報:選址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可能會在哪一片?
馬迎民:要考慮到北京醫療資源的整體規劃。拿這次疫情來說,北京有三所大的定點醫院,地壇醫院在東北部,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在西部,我們可能會擇址其他方位,大體會在南部區域,五環外,現在還沒有確定。
新京報:作為北京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它的定位和功能是怎樣的?
馬迎民:既要能應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也要有比較強的綜合救治能力,沒有突發事件的時候,要可以為周邊老百姓服務,「平戰結合」,不僅僅只是救治傳染病。
新京報:怎麼實現這樣的定位?硬體和軟體上要做哪些事情?
馬迎民:能夠處置突發公衛事件和傳染病疫情,就要有集中救治傳染病患者的能力。體現綜合性,要求我們設置更全面的學科,比如呼吸科、外科、ICU等,一方面滿足日常診療需要,另一方面也能為突發事件服務。
在建築規劃上,醫院要做好分區,譬如綜合醫療區和傳染病區,防止院內感染;人才建設上,既要有可以處理傳染病的專科人才,也要有具備綜合醫療能力的隊伍。此外,我們也要制定分級規劃,疫情來了、不同的嚴重程度分別如何應對等等。
新京報:這個救治中心有多大規模?床位數多少?
馬迎民:我們還在規劃中。
新京報:它以後和佑安醫院是什麼關係?
馬迎民:它算是佑安醫院的一部分,以後佑安就有兩個院區。
新京報:近些年北京不少大醫院在落實非首都功能疏解,新院區建成或者擴建後,有些本部院區的定位會作相應調整。這個救治中心建成後,佑安本部的定位是什麼?
馬迎民:佑安醫院原先也有向外疏解的規劃。中心建成後,主要的醫療、科研、教學功能會轉移過去,本部院區的床位應該會相應縮減。
新京報:聊回新冠疫情。北京已經一百多天沒有本土病例了,進入到常態化防控的狀態。前期,佑安作為定點醫院參與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現階段的重點是什麼?
馬迎民:常態化下,醫院的重點是防止院內感染,畢竟我們要為其他患者提供服務。一方面,我們有相應的接診流程,對就診的患者做好接待、篩查、診療;另一方面,在北京市醫管中心的領導下,我們對院內的發熱門診和核酸檢測實驗室開展擴建,提高硬體能力。發熱門診會擴建到近800平方米,可以接待更多發熱患者;核酸檢測實驗室有200多平方米,要達到單管一萬份的日檢測能力,現在能到4000份左右。
新京報:什麼時候完成?
馬迎民:這個月能完成。
新京報:外界關注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疫苗,國際上不少疫苗取得了進展,但也有專家說疫苗面世不意味著疫情就過去了,你怎麼看?這期間企業和醫院要做些什麼?
馬迎民:疫苗對防止疫情擴散非常重要。現在人群對新冠病毒仍是易感的,疫苗能幫助人體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疫情肯定不會戛然而止,不是疫苗出了病毒就沒有了,而是通過廣泛接種逐漸減少感染,這其中涉及疫苗廠家生產能力的問題,涉及推廣的時間問題。所以生產機構要開足馬力,醫療機構則要履行職能,做好接種工作。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