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家的靈魂三問

2020-12-13 譚世文的理想國

一個哲學家最大的問題,就是總不停地思考問題,而且還自問自答。從這個角度講,我感覺自己是個大哲學家啊,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問題總是想個不停,真的幸苦我的大腦了。

比如,是先有白天還是先有黑夜?想了近三十年,都未得其解。(唉呀媽,一不小心暴露年齡了。)

比如,明早吃什麼早餐呢?中午吃什麼午餐呢?晚上吃什麼呢?…作為一個哲學家,光思考怎麼解決三餐就要深思熟慮。吃早餐的時候,我想到:一天不學習,自己知道;三天不學習;別人知道;五天不學習,語言乏味、面目可憎。

吃午餐的時候,我碎碎念到: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吃晚飯的時候,我又突發奇想:很多時候,不知道吃什麼搞得很「糾結」,於是找美團,找朋友,找周邊,結果大家都是不知道吃什麼,因為在吃這個問題上,幾千年來也沒得到完美的解決。

這個時候,乾脆回家,看看樓下菜市場,看看家裡冰箱,或許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學習也是如此,我們總把希望往外放,希望這個或者那個能教我們成功的法寶,可當你學習一圈回來,發現也不過如此!只不過他們對自己的事業更堅定罷了。

毛主席說,那些追求西方文化的先生們,不如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要他信,更要自信!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丁教授給我評論五個字:「三餐思想家。」

我:

。不得不說,這表情內涵豐富,太適合哲學家使用了。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那也太小看咱們哲學家了。除了仰望星空這種全世界哲學家都知道的最基本的動作,還有三大問題,我把它稱作「靈魂三問」。

一、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二、要去哪裡?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三、怎麼去?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一、我是誰?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人在不同年齡階段,能解出不同答案。

小時候,我是個寶寶,負責吃喝拉撒玩,開開心心的就好了;讀書後,我是個學生,負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它也不同操心;後來工作了,發現就不好定義了,要負責的事情太多了。要工作,要照顧父母,要談戀愛。一方面要滿足物質追求,一方面要符合精神訴求。恨不得像孫猴子,搞出七十二變化來。

後來我發現,其實很簡單。成年人的世界裡,能困擾自己的無外乎錢和情。於是我想想怎麼賺錢,再後來想想怎麼創業賺錢。嗯,最好的方法是做銷售。這個事挺鍛鍊人的,而且生活中也無處不在。要麼你是銷售產品,要麼你是銷售理念。所以,剛開始,我是想做銷售高手來的。

做銷售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解決錢的問題,但是精神訴求還沒解決。於是,開始讀書,讀各種類型的書籍。我發現,書這個東西挺有意思。這與你跟一個大師學習很不同,大師教你東西,你不認真學習領悟,他會有脾氣的,書可沒有。他就那麼安安靜靜的,等待你的寵幸,特別適合哲學家。

有人說,我身兼數職,是創業家導師、青年企業家、思想家、哲學家…

其實,我就是個寶寶。

二、我要去哪裡?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最近大家都挺忙的。有的忙著賺錢,有的忙著約會,還有的忙著帶孩子。這不,想湊個飯局、旅遊局啥的都難。

特別是毛衣戰,搞的很多人是杞人憂天,茶飯不思,光顧著看新聞。其實你想想,無論怎麼樣,大國有14億人,只要你保持在一億的上面,生活就不會差。生活還是要保持樂觀。

與其擔心去哪裡,不如相信當下的事情做的怎麼樣。工作都全力以赴了嗎,老闆對你的業務能力都滿意嗎,身體鍛鍊了嗎,業餘時間充電了嗎,作為兒女孝敬父母了嗎,作為父母做好家庭的主人了嗎…這麼一通反思下來,估計你也沒心思關心毛衣戰,更沒心思關心要去哪裡了。

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人,應當趕快生活。

三、怎麼去?

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想要生孩子,你先找個對象吧;想要賺錢,你先做點實事吧;想要快樂,多幫著人呀;想要健康,多鍛鍊身體呀。啥都不做,幹嘛嘛不行,吃嘛嘛香,別人欠你的呀。

有賺一億的欲望,卻只有一天的耐心。那跟炒股買彩票,有什麼區別。

生活總是現實的,窮人用懸崖來自盡,富人用懸崖來蹦極,這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弟子問:師父你有時對人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待他。

你變了,一切都變了。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你是愛你就是生活在愛的氛圍裡,你是快樂你就在笑聲裡,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中。

作為一個哲學家,原來要想那麼多,頭疼。我可還是個寶寶啊。

相關焦點

  • 讀《哲學的故事》,回答保安大叔的靈魂三問
    這個時候,總會對自己產生一些質疑,不禁想起保安大叔的靈魂三問:1、你是誰?2、你從哪裡來?3、你要到哪裡去?在2020年這個疫情蔓延的危險時刻,大叔還給給你深情一槍,看你是不是頭腦發熱?面對這樣哲學的靈魂拷問,自己無從下手,想了很久也未能明白,思考了很久卻也無疾而終,最終結果是更加迷茫。因為,哲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晦澀難懂、望而生畏的學問。直到看了《哲學的故事》,作者通過介紹幾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與生平,以講故事的形式對思辨哲學進行考察,最終的目的就是「知識人性化」,來引導人們哲學的入門。
  • 人生有「靈魂三問」,教學也有「靈魂三問」
    ,這是拷問靈魂的人生三問,不僅是哲學界自古到今無解的難題,也是一個人窮其一生盡其一世所終探尋和回答的問題。面對同一問題,有人追根究底、孜孜不倦,探索最好的答案,成就最好的自我;也有人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任憑人生的大海跌宕起伏,翻滾升騰。顯然,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人生通常是由自我的選擇和努力所決定的。
  • 古希臘時期的女性哲學家
    2009年電影《風暴佳人》(Agora)改編自天文學家、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希帕提亞(Hypatia)的故事,她是當時德高望重、博學多聞的異教貴族,最後卻在亞歷山大港被一群基督暴徒謀殺。儘管劇情偶爾略顯誇大,但它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科學或哲學領域並非完全由男性主導。這與大學課程教材呈現的相反。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 柏拉圖式的愛情:我們需要一個靈魂伴侶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物質生活是我們會首先考慮的,而婚姻與愛情這種東西,也會凌駕在許多物質條件之上,被人們用世俗的眼光而加以條條框框。但是,我們吸收了太多社會帶給我們的這種貪婪、宣洩、壓力、欲望,有的時候,我們的心靈需要一個淨化的空間,需要一個精神上的靈魂伴侶去理解我們的內心,去慰藉我們的靈魂,而這種精神交流,是不加以世俗條框的、是簡單、純淨的。你遇見過你的靈魂伴侶嗎?昨天我聽一個朋友講,她愛上了一個和她相差20多歲的大叔,問我怎麼辦。
  • 靈魂三問!第二問居然問哭了無數家長!你中招了嗎?
    靈魂三問!第二問居然問哭了無數家長!你中招了嗎?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得先有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易中天說鄧曉芒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誰是真正的哲學家呢
    鄧曉芒連哲學家都算不上,更不要說什麼唯一了。周國平,研究尼採出名的,他就不承認自己是哲學家,「我知道我的地位,我不是,我只是大家通往經典著作的橋梁。」周國平說得很清楚,他們這些學者不過就是一個橋梁而已。錢鍾書在《圍城》中也說過,中國從來沒有過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
  • 22位頂級哲學家的三個超級名句,看完前3位就失眠了!
    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22位頂級哲學家的三個超級名句,越看越覺得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8,黑格爾1770—1831,德國哲學家1)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2)只有那些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再掉進坑裡。3)存在即合理。
  • 當代哲學家們最喜歡的哲學家
    他問了別人沒想到的問題。我想有很多哲學家都認為休謨是他們最愛的哲學家,即便並不真正同意他說的話。尼克·博斯特姆這難倒我了。我不確定我有一個最愛的哲學家。當代哲學比較像是科學,許多人做出了貢獻,與其說你是追隨一個偉大個體的腳步,不如說你是利用了許多人長期工作留下的遺產。
  • 事業單位面試計劃組織類審題之靈魂三問
    本文就為您介紹一種必備的審題技巧——靈魂三問。所謂靈魂三問是指「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 。第一,「我是誰?」這要求我們在審計劃組織與協調類題目時先明確自己的身份。例如鐵路系統工作人員、單位的工作人員、鎮政府的工作人員等。明確自身的身份,才能明確自己能調動的力量。
  •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 《理想國》小組第四次讀書會
    內容: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分別為日喻、線喻、穴喻)是《理想國》全篇的核心和凝練,也貫穿了柏拉圖對話錄。20世紀有個哲學家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對柏拉圖對話錄的註腳」。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句話說得更誇張些,「整個西方哲學史都是對這三個比喻的註腳」。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又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三者並稱為「古希臘三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涉及柏拉圖的知識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人物與觀點、著作等匹配與辨別。1.稱號: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
  • 大學生信仰教育: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於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出現多元化,信仰選擇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繚亂,茫然失措。而我們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變,還是過去傳統的灌輸方式。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信仰教育「生動」起來,不再那樣的死板、那樣的空泛、那樣的沒有活力,這是我們應該下工夫研究的地方。
  • 馬可奧勒留:御座上的哲學家
    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二為一。——柏拉圖《理想國》哲學家成為國王,是柏拉圖的理想。在西方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帝「兼職」哲學家,是馬可奧勒留。
  • 靈魂的孤獨
     最近,美國《華盛頓郵報》經過全球調查,評選出人間十大奢侈品,它們是:1.生命的覺悟與開悟; 2.一顆自由、喜悅與充滿愛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氣魄 ;4.回歸自然; 5.安穩而平和的睡眠; 6.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7.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8.任何時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9.身體健康,內心富有; 10.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回答:「您送給我的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老人撫摸著孩子的頭說:「好聰明的孩子!但是我還要告訴你,如果只有釣竿,不懂技法,那你還是一條魚也吃不到啊。」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
  • 李 猛:被迫的哲學家
    經過《理想國》從城邦到靈魂的教育(尤為重要的是對敗壞政體及其靈魂的描述,而不僅僅是第五到七卷有關哲學家及美好城邦的討論),格勞孔最終才放棄了從生成角度理解正義城邦的要求(「我明白了,你指的是,我們剛剛建立的城邦,它位於道理中,我相信它不在地上的任何地方」。592a9-10,comp.541a8-b1)。cf.
  • 李猛《被迫的哲學家》:哲學家不可能被說服,他們只能被迫去統治城邦
    經過《理想國》從城邦到靈魂的教育(尤為重要的是對敗壞政體及其靈魂的描述,而不僅僅是第五到七卷有關哲學家及美好城邦的討論),格勞孔最終才放棄了從生成角度理解正義城邦的要求(「我明白了,你指的是,我們剛剛建立的城邦,它位於道理中,我相信它不在地上的任何地方」。592a9-10,comp.541a8-b1)。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