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導言第一句話,「哲學使人愉悅,即使是形上學的幻境也蘊含誘惑,每個學習者都能體會得到,知道粗糲的生存需求將我們從思想的高峰下拽下,拋入生活的撕扯瑣碎中。」
誠然《哲學的故事》導言所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時常被現實生活使勁的按壓在地上摩擦,摩擦。這個時候,總會對自己產生一些質疑,不禁想起保安大叔的靈魂三問:
1、你是誰?
2、你從哪裡來?
3、你要到哪裡去?
在2020年這個疫情蔓延的危險時刻,大叔還給給你深情一槍,看你是不是頭腦發熱?
面對這樣哲學的靈魂拷問,自己無從下手,想了很久也未能明白,思考了很久卻也無疾而終,最終結果是更加迷茫。因為,哲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晦澀難懂、望而生畏的學問。
直到看了《哲學的故事》,作者通過介紹幾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與生平,以講故事的形式對思辨哲學進行考察,最終的目的就是「知識人性化」,來引導人們哲學的入門。自己清明透徹的感覺一下襲來,原因在於,今天我們在人類心靈和行為的哲學性探討中討論或者注釋的幾乎每一個問題,哲學家們早已意識和討論過,並且用簡潔的話語進行闡釋。
▲關於你是誰,為什麼要了解哲學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求把握眼前事物的價值和前景,想要避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渦之中;我們都希望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想要避免本末倒置;我們都希望生活恆定如常,希望像陽光一樣永久的照耀。
要做到想要的這些,想要內心不再與外界的混亂作不停的鬥爭,就需要我們對於生命和生活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尼採曾經這樣說:生命之於我們,意味著不斷地將我們自身及所遭受的一切轉化為光與熱。
但這只是哲人們想要的結果與理想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碌碌無為、優柔寡斷,還是日復一日的重複過往的噪雜和無聊。如果要將所思所想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最高層次是能夠辨識善惡,是關於生活的智慧。換言之,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促進思想更加的清澈,明了地認清生活的本質,進而更加熱愛和擁有生活。
我們要找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妥協與平衡,明白在思想外衣下裹挾的不可告人的欲望,是否引發和趨使自己的行為,明白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我們要反思自己、認清自己。就像蘇格拉底所說,認識你自己!這也是第一層概念,回答保安大叔的第一個問題,你是誰?
我想,這是我介紹《哲學的故事》的初衷,也是威爾杜蘭特所描述的哲學的作用,他也在導言中也這樣描述,真理無法幫助我們富有,卻能使我們自由。
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一如愛默生所說,「聆聽聖人之聲便經歷一次一種奇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在遙遠的青年年代,我們年輕的頭腦中也曾出現這些聲音,只不過當時我們既無能力也無勇氣將它們表達出來罷了」,那就在心中紮下智慧的根,遲早會開出花朵。
▲關於你來自哪裡,了解萬物的運行模式與規則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那就可以求證,下一刻的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當你從一個辯論者過渡到思想者,你才開始了真正的了解,了解大的環境和小的場所,了解制度、社會、道德、倫理、法律,了解春天的花開和冬天的雪落,甚至是身邊機器的轟鳴,或者一陣疾風還是驟雨。
因為世界自有其運行的規律,生活也自有其運行的規律,無論是機械、數學、物理的可遵循概念,還是我們無法預料的花開花落,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就像斯賓諾莎所說,有一個由感官感知的物質世界,還有一個有思想推知的規則世界;我們看不見的平方反比定律,但它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並且無處不在;它在萬物生成之前便已存在,並在萬物消亡後繼續存在。
沒有規則的世界是雜亂無章和毫無意義的,我們要了解萬物的運行模式和法則,而且必須根據這些模式和法則來意圖規劃和協調自身的行為。我們生活在這萬物之中,像是茫茫大海中渺小一束,是它的一部分。
▲關於你要到哪裡去,生命的價值與幸福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提出解決倫理學的方案,認為世界上只有三樣東西具有價值--正義、美和真理。而其中的任何一項也許是無法具體來定義的,我們應該來感知。他說「正義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責。」
正義不僅是指力量,而且只一種和諧的力量;欲望歸於秩序形成智慧,人民歸於秩序形成組織;正義不是強者的權力,而是整體的有效協作。
所以,作為個人,就要遵循已經形成的規律、模式或者秩序,學會在自己本分和才能允許的範圍內行事,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實現價值。當然,這樣的規律和模式也不單單指一個個體,作為一個集體同樣適用。
在真理的不斷的磨礪中,我們就像是希緒弗斯一樣,一次一次的攀上頂峰,卻又一次次的跌回到原點,繼而重新向上開始攀爬。但結局不會像希緒弗斯一般到不了終點,希望終在頂峰,不會永久的往復,會到達山的那一邊。
人的價值就在於不斷憧憬,並努力實現憧憬的一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生命的目標不是為了善而善,而是為了追尋幸福。幸福的本質在我們內心,幸福一定是心靈的愉悅,幸福取決於周全的知識體系和清晰純淨的靈魂。
亞里斯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而我要說,吾愛真理,吾更愛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