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信上有個朋友突然發消息說:「我有個兒子,今年二年級。今晚,他突然非常鄭重地跟我說:媽媽,我想用五分鐘跟你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我想了解一下我的時間。我算過了,我一天除了睡覺,有13個小時,扣掉吃喝拉撒2小時,做作業3小時,那我還有8小時的玩的時間。為什麼我不覺得我有這麼多時間在玩呢?」
你比較認同下面哪種回答方式?
A:「這是因為你玩的時候太投入了,所以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B:「我給你講個故事……當你和一個美女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而當你和一個糟老頭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你有什麼啟發呢?」
C:「胡思亂想啥呢!作業寫完沒?寫完了我再給你出幾道口算題。」
第一種回答是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你給了答案,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就只有一個答案,你不給答案,對於這個問題,他有n個答案
第二種回答是藉由故事啟發思考,這很好,然後呢?我個人覺得啟發之後還要再收斂到行動上,才會比較落地
第三種回答是……沒有回答
我覺得孩子問出的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很深刻、而且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僅供參考
1.看見問題背後發生了什麼
當孩子問出這種哲學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對話時刻到來了
孩子絕對不是「突然」提出這個問題的,可想而知他一定經過了自己努力的思考,但仍然沒有答案,或者是有好幾個答案卻不知道究竟哪一個正確
所以這時候我們不需要先就事論事的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帶著好奇去關心問題的背後,他這個人的狀態怎樣。
比如說:「發生了什麼讓你想到這個問題的呢?」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說:「我很好奇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也有可能會說:「你說我整天都在玩,我想證明我根本沒有。」
還有可能會說:「我想知道怎麼讓上學的時間也像玩一樣,過的快一點。」
你看,同一個問題的背後,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些不同的想法又是由不同的事情觸發的
2.正面給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教育專家的觀點是不要給孩子答案,因為這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所以儘量用啟發式提問來引導孩子,但我覺得既然孩子問我們問題,一定是渴望得到答案的,如果這個需求不滿足,孩子會不會略有些失望呢?
所以我會正面給出自己的想法,但會強調這只是我的想法,並不是答案
比如:「我認為這是因為感覺和事實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玩個遊戲,設置1分鐘的鬧鐘,然後我們在心裡默數60秒,看看結果會怎麼樣……你看,鬧鐘響了,我們還沒數完,這就說明我們用感覺在心裡默數的和事實上的鬧鐘是不一樣的,這是我的想法,你覺得呢?」
給孩子回答,但又不限制他的獨立思考,這個度挺難把握的,我的關鍵點有兩個:第一就是用「我認為……」開頭,這就代表著我自己的觀點,第二是用「你覺得呢?」結尾,這樣去引發他的思考
雙方都有自己的觀點了,就可以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當然,回答孩子「哲學」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去問自己這個「哲學」問題,所以現在也很提倡「教練式父母」,也就是多用問題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我覺得這是不衝突的,完全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之後,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3.落地成行動
不管是給孩子講道理,還是用問題引導,還是做遊戲體驗,還是用會議方式跟孩子探討,家長們很容易忽略這最後一個步驟:落地成行動
我們個人成長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學了很多的東西,那些東西都很好,但是如果沒有親自落地付諸行動,都不能夠內化到自己的心裡,孩子出於好奇提出了問題,家長用自己的方法回答了問題、引發了思考,如果沒有付諸行動,孩子很快就會忘掉
怎麼落地成行動呢?我們可以這樣問:「那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感覺和現實不一致的情況呢?要不要一起找一找?」
還可以問:「既然你覺得沒有玩那麼多時間,但確實花了那麼多時間,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最後一定要回到問題本身,並且落地成行動,這個才叫做圓滿
我微信上那個朋友跟孩子採取的行動就是:幫助孩子記錄一天的時間花銷,共同找出「時間都去哪兒了」的答案,就像是一次尋寶之旅,真的是特別用心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啊。
結語
所謂哲學都是自己的哲學,別人的哲學對我們來說,叫做知識。
我想說的沒有別的,就是請珍惜這樣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對話時刻,你有沒有過類似的對話時刻呢?歡迎留言分享
—— end——
滴答清單、年度計劃 、手帳、日計劃
番茄、習慣、書單、工具、微信管理、讀書、桌面整理、內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