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季即將過去,已經有不少學生收到了報考院校的錄取通知書。今年九月,又將有一批學子帶著喜悅的心情邁入象牙塔。在此,我先小小的祝賀一下,祝福他們在新的旅程中心想事成。但同時,也會有一小部分人因為今年的成績不理想,猶豫著要不要收拾書包,踏進復讀學校的大門。隨著高考政策的不斷改革,各地的試點分批次展開,不少網友心生疑惑:2021年的高考,還適合復讀生參加嗎?
之所以會有這個疑惑,主要與近期某些省份政府網站上出臺的一些政策有關。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四川等)今年都發布過用於規範本省招生工作的通知,這些通知明確禁止公辦高中招收復讀生,這對於這些地區有意向選擇復讀的考生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復讀生只能在私立高中和高考復讀學校中做出選擇,收費高並且沒有退路。
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如果在當地的公辦高中度過高三,一年的花費可能控制在10000元左右。但如果去私立高中或者復讀學校,完成相同的學業任務花費估計要翻五倍甚至更高。這對於復讀生們無疑是一種心理負擔,本來選擇復讀,再次參加高考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倘若來年再戰失敗,損失的不僅是一年的時間,還有高額的花費。
除了復讀花銷的問題,更多的網友關注的是高考政策改革的問題。自2014年起,高考改革便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經論證試點討論後在全國開展。改革的重點集中落腳在考試科目和高校招生政策上。同年,政策的試點工作已經在上海和浙江展開。時至今日,高考改革已在兩地全面推進。其他地區,如北京,廣東,湖北,江蘇等地區也都在結合各地實際展開高考改革工作。
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問題也隨之而來。一個突出的案例就是今年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無法報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問題。稍有關注的朋友們都知道,江蘇高考模式與眾不同。
通俗來說,考生的高考成績只算語數外三科,而對其他選測科目則是給出等級要求,考生等級不達標時不能進行報考。白湘菱就是因為歷史為B+,而清北的要求均為A或A+,不符合報考條件,因此不能報考。白湘菱自己的問題最後以順利拿到香港大學的offer結束,但背後代表的高考政策改革中所存在的問題惹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仍有17個省份執行舊的高考政策,對於這些執行舊政策地區的復讀生,政策只要不變,安心複習備考即可。但是倘若發生了變化,就需要考生重新調整複習計劃,對於多數考生來說仍是一個不利信號。
最壞的情況,如果復讀生恰好輪到在新舊政策交替的年份參加高考,則是相當於從頭開始,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熟悉遊戲規則。對比已經在之前的學習中找到了應對模式的應屆生,復讀的優勢幾乎沒有了。
當前選擇復讀的變化因素太多,不利條件也越來越突出,考生在做決定時一定要綜合各種因素,及時調整心態,一戰成績可以的就儘量去讀大學,畢竟「天選之子」就那麼多,更多的是我們普通大眾,自己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己的實力。
而對於那些決心復讀的考生們,我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而是給自身實力一個正確的評估,找出以往的不足並努力克服,不然再次參加高考增加的可能只是年齡和次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