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洪修平:佛學,帶給我坦然面對順逆的人生觀

2020-12-20 南京大學哲學系

近日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舉辦了「第三屆中國佛教史論壇」會議,總召集人楊維中教授邀請了國內佛教學術圈老中青三代學者,參會學者包含了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洪修平教授作為新中國較早一批的宗教學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論壇上也發表了觀點鮮明的,對「解經與教制——佛教本土化的多元特點」這一主題的詳細闡述。

論壇開幕式之前,菩薩在線記者與洪修平教授在會場外進行了交流。洪修平教授以自己研究方向為背景,針對此次論壇主題向我們闡述了他對佛教中國化的見解,並且首次面向大眾講述了自己走上佛學研究之路的因緣。最後,洪修平教授還分享了學習佛學對自己人生的增益。

Q

A

&

洪老師您好,能否根據您在禪宗方面的研究,談一談您對佛教中國化的理解?

洪修平:禪宗是佛教中國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佛教宗派,是佛教中國化到了隋唐時候基本完成了的一個重要標誌。我把它定位在以佛教為本位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派。三教融合其實是可以基於儒學的立場對佛道的融合,也可以基於道的立場對儒佛的融合,禪宗是以佛教為基點對儒道的東西加以融合。

用習近平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習主席還講「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所以中國佛教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這種獨特性很大程度可以禪宗為代表。

那為什麼說禪宗是以佛教為基點呢?前兩年日本有一些對中國佛教合法性的討論,他們認為你過分強調中國化、儒學化、道學化,那這樣的佛教就不純正了。雖然佛教的確是特別強調以心傳心的、一以貫之的、傳承佛陀心法的教義,但是不能講中國化以後的佛教就不純正了,關鍵是看它是否合乎佛法的根本道理、契合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否傳承了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所以我特別強調是在佛教基點上三教融合,三教合一,它就是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來發展佛教,它最終還是佛教。

佛教要成為世界的宗教,當然要藉助於不同的文化作為載體。比如說漢語就是一個文化載體,漢語不是抽象的一個符號,其本身就是凝聚了一種文化信息,所以佛教在這基礎上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並不代表佛教的純正性被破壞,所以我經常講它還是佛教,中國佛教還是真正的佛教。

中國佛教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成功典範,禪宗是我們中國人一種獨特的創造,同時傳承了佛陀的心法、佛教的根本精神。從這個角度講,我非常肯定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突出的一個成果,同時也強調佛教的中國化並不意味著佛教的純真性被破壞。因為佛教特別講契機與契理,在契機的同時,就要看看是不是契理,這才符合佛法的根本。如果不能與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融合發展,那就是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界,走不出去。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佛教必須要藉助於更好的傳播,讓全世界共享。

能不能簡單談談您對這次活動(第三次中國佛教史論壇)主題的理解?

洪修平:這次論壇圍繞的主題就是通過解經與教制對佛教本土化的多元特點進行研究,佛教中國化不僅僅是一個角度,它本身可以是不同層面,包括剛才沒提到的政治、經濟、宗教、倫理、教育乃至民風民俗等更多廣闊的領域都有佛教中國化,因此,現在理解中國化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來對不同的問題加以解讀。尤其是在新時期,我們現在特別強調堅持佛教的中國化方向。

剛才我提到隋唐時期佛教中國化已經基本完成,或者初步完成。實際上,唐宋以後中國佛教的發展可以看到它是一種人間化、人生化、心性化的趨勢,這也是佛教中國化在繼續深入的表現。現在的中國佛教,隨著時代的變化,其中國化也有不同的內容和新的特點。在理解和研討佛教中國化的時候,就提示我們可以有多種方法、多重視角、不同層面進行研究。我想這個也可以更好地為我們今天探討和研究佛教在新時代的中國化,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這既是一個很學術的問題,也有一個現實的意義在裡面。

洪老師,能否向我們的讀者分享一些您研究佛學的因緣呢?

洪修平:我是蘇州人,1970年初中畢業以後就上山下鄉參加工作,當時我到了蘇州洞庭西山的一個小煤礦做機修學徒工,雖然不用直接挖煤吧,但是也要下井維修水管、風管。

從16歲開始工作,沒有機會上高中,也沒有機會上大學,但從心底裡我覺得我以後總會有上大學的機會,我覺得人生怎麼能不上大學?我內在覺得我總要多讀點書,於是就利用下班時間儘可能地看能找到的書,當時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東西就比較多,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哲學基礎。那時候倒三班,有時候上中班,晚上12點從煤礦下班,然後洗澡、吃飯、睡覺,早上7點鐘又要起來吃早飯準備上早班,還是蠻辛苦的。因為當時在煤礦時比較好學,還成為當時工人隊伍中的「理論家」,有時要給工人宣講,還是有點哲學積累,所以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填的是文科。報考哲學就是因為自己這方面還有點基礎,1977年第一批考上大學,現在想想還是蠻得意的。

上了南大哲學系,我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很有興趣,所以我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選的就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中宋明理學是一個高峰,所以大學畢業論文我就選擇了研究朱熹,我的大學畢業論文後來發表在《南大學報》上,這是我研究中國哲學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大學畢業以後我就考孫叔平先生的研究生,當時孫叔平先生剛好出版了《中國哲學史稿》,其中有研究慧能、玄奘等歷史人物的專章,但孫先生感覺自己在佛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再來好好地啃一下佛家哲學這個「酸果」,系統地研究一下,因為中國佛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從讀研究生開始就研究佛教。在我讀大學的時候研究朱熹,老師們也跟我講,宋明理學是三教融合,真正要深入研究宋明理學,全面把握、領會就需要對佛學有很好的把握,所以我就選了佛學作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魏晉時期的佛學,通過研究僧肇哲學來研究魏晉玄佛合流的終結和中國化佛學的初創。

碩士畢業以後就留在南大哲學系工作,當時還年輕,總覺得應該一鼓作氣把博士學位攻下來。讀博士時做的博士論文就是做禪宗思想研究。當時還沒有所謂的禪宗熱,那麼從我自己研究的脈絡上就可以體會到,既然要好好了解中國佛學,魏晉完了以後,當然就是隋唐。隋唐是中國佛學的高峰,隋唐做哪一個呢?從研究中國哲學的角度,從印度佛教和中國佛學、中國哲學關係的角度,當時就選了禪宗。

所以選禪宗是希望通過對禪宗的研究來了解整個漢唐之間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過程,當時我的博士論文,實際上就是梳理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中國佛教宗派,研究禪宗的形成和發展,希望通過對禪宗的剖析來了解整個中國佛學的特點和基本精神。

訪談結束後,洪修平教授分享了他在佛學研究中的心得。

我覺得研究佛學,對個人的生活也是很有意義的。佛教裡面有很多真理,佛法對宇宙人生實相的揭示和把握對我們有啟迪作用,能幫助我們很好地對待人生的很多問題,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把握當下。佛學對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我為學、做人和生活,它會帶給我一種坦然面對順逆的人生觀,更加認識生命成長的本質。例如我們總會碰到不順利的事,但是通過禪的觀照,就可以將它視為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我常說,就像白天黑夜的交替一樣。天黑之後會有白天,白天過去了肯定會有黑夜降臨。既然如此,何必為黑夜的來臨而不安呢?人生的順逆就如同白天黑夜的交替,有順有逆才是生命的真相,除非你不在人生旅程中。有了這樣的認知與觀照,對人生的各種不同的境遇就都能比較坦然地接受,始終以出世的心態做好入世的事情。因而禪提供了一種認識人生和生命的智慧。

文/王正強 圖/盧鵬宇

編輯 / 張雨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印順佛學難以超越?
    Breath in Mind 情理平衡的佛學研究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難以超越,在於他集學者(學問家)、宗教師和思想家為一身,如此之「三位一體」,不只使他的佛學研究顯得開闊,同時也深化之。猶如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名言「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激勵並由知識來引導。」(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guided by knowledge.)深刻的佛學研究是由宗教情操所激發並由理智精神來引導。印順導師認為以佛法作為研究的對象,應重視其「宗教性」,於此同時又說以佛學為宗教從事史的考證,應重於「求真實」。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在佛學的文化傳承中,《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所造,共八品,二百七十四領,世親弟子聖解脫軍和他的弟子大德解脫軍都為之作註解。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般若經》中所隱含的修行次第和方法進行了解釋,並按照三智、四加行與果法身的條理,對般若全經的內涵做出詮釋,指出了空相應的落薩大乘修習是自利利他,體悟無生進而成佛道的過程。
  • 講座回顧丨巴得勝: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5月20日,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邀請,歐洲漢學學會主席、比利時根特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系巴得勝教授來我系進行學術訪問,並在哲學系314會議室為南大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是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系列的一部分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
  • 星雲大師: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鬥——永懷印順導師
    後來在佛教界的大德,例如最慈悲也是我最尊敬的慈航法師、我的江蘇同鄉南亭老、我的人生雜誌主管東初老,乃至香港的東北三老、大陸上的法尊、證果、虛雲、圓瑛法師等人圓寂,我雖慨嘆世事無常,但都沒有像太虛大師、法舫法師的圓寂之令我傷感,因為他們能做佛教的領導中心。乃至後來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逝世,我也感慨「人天眼滅」,視為是中國佛教的悲運,因為一個領導中心的形成,實在是不容易。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首席專家洪修平教授既是我國佛學思想史、佛教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又是三教關係問題研究的資深專家。他所率領的南大科研團隊定能取得高質量、且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成果。作者簡介:洪修平,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編輯/劉思懿
  • 能影響你人生的格言: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就好比筆者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條語錄: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筆者認為,如果你能悟透這條格言或者說是語錄,那麼足以影響你的人生。如何理解這條格言呢?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為大家解讀:第一,得之坦然,所得正大光明。
  • 靜看人生風雨飄搖,我自巋然不動,坦然面對或是最佳選擇
    自萌芽孕育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努力奮鬥和頑強爭取,一路前行,義無反顧,這是生命的本能,一路走來,經歷人世之間人與人的競爭和較量,以及自然界各種狂風驟雨洗禮,逐漸在後天生活的各種「錘鍊」中成長,學會了,面對任何困境,都會坦然面對,以最大的智慧爭取生存的權利,得之我喜,失之我亦坦然……人生,自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開始面臨各種生存和生活挑戰,努力吃飽,努力強壯,努力適應
  • 人生:欣然接受,坦然面對,享受當下
    想起早上看的一段房車視頻,車主感概人生的一段話,到現在想來還甚是回味。他說,最強的人生哲學是做水。我今天走到這一步就像水一樣,任人蹂躪,任人催殘,人家怎麼催殘我,我就是什麼形狀,人家催殘催得像藝術品一樣,那我就是一件藝術品,人家催殘得像一攤尿一樣那就是一攤尿,以不變應萬變,愛誰誰誰。有人問了,什麼叫不變應萬變,話誰都會說,是的是?
  • 明理識勢,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社會複雜人心險惡,如何在這個濁世裡靜靜的保住自己的本心,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難做到的,是在明知自己失敗以後,能夠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失敗、接受失敗。網圖能夠坦然面對並接受自己失敗的人,才有可能活出一種境界,一種大境界。
  • 五逆、五識、五葷、五衰、五根、五神通、五體投地,佛學硬知識
    佛學充滿無上智慧,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佛學中的:五逆、五識、五葷、五衰、五根、五神通、五體投地,現在便來依次為大家介紹:五逆指五種極惡的行為。又名五道罪、五無間業、五無間罪或五不教罪。一、蒜:傷心躁火氣,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二、蔥:傷腎耗水氣,吃多情緒不穩驚慌難安;三、韭:傷肝克木氣,肝火旺盛容易動怒傷情;四、薤:傷脾困土氣,脾胰不順經常煩惱憂鬱;五、興渠:傷肺蔽金氣,肺勞經常出悲觀心態。
  • 粗淺解析佛學中理解的得失權衡
    人生路漫漫,總會遇到很多坎兒,有些坎兒挺一挺,咬咬牙就過去了。有些坎兒,就是過不去,走進了死胡同,鑽了牛角尖,無力擺脫。佛道卻能助人擺脫困境,走出黑暗,迎接新的光明。人處外界的困惑在於心靈迷茫,要拜託外界的困惑,必先淨心。
  • 淡定從容坦然面對人生的句子,有深度有哲理,看懂的都是高人!
    即便生活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你也要學會坦然面對,即便這個世界對你冷漠,你也要報以溫暖,因為只有內心明朗,才有堅定的腳步和遠方。7. 對別人生氣1分鐘,你就失去了自己人生中60秒的快樂。所以我們要學著對什麼事都漸漸的無所謂。8.
  • 談書法之順逆軌跡
    劉先生不欲再說,我的朋友也不便再問。如此一個「不對」,就成迷,就神秘起來。我在總結筆法時,著重提到這些字眼:順逆、物理。臉不紅心不跳滴說,這四個字,囊括了筆法的大部分內容,道出了筆法的核心問題喲。先看順逆。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面,這個辯證關係天下皆知,套在筆法上照樣管用。就以行書為例,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寫「永」字那個豎鉤——至少有兩種寫法:順寫,逆寫。
  • 人生,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對於感情,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緣分本由天註定,該來時自然會來,離開時亦隨風遠去。自古人心難看清。愛的時候轟轟烈烈,恨的時候冷酷無情。幻想再美好,得不到也只是夢一場;感情再深刻,換不來亦只是一場空。活著本就不易,別再為難自己!對於生活,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 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勝過…
    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平平淡淡,勝過擁有一時的快感來而不驚,去而不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說明白點,就是用一顆順其自然的心態,去看淡身外事。所以,我們要看淡身外事,在得與失之間,讓一切順其自然,才能做個健康開心快樂的自己!繁華三千,不過瞬間,百年之後,不過黃土一捧。趁青春尚在,珍惜自己的豆蔻年華,趁身體安康,珍惜自己的寶貴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人生最美的奇蹟,才不負此生。世上許多事,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甚至瞬息萬變。
  • 順逆的時機原理
    反之也一樣,好的實戰,也未必需要理論支持,否則無法解釋10年前我的理論水平遠遠不如現在,賺錢卻容易得多。賺錢就象戀愛,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覺,有了就是有了,沒有就是沒有,自己心裡很清楚,講出來別人卻未必明白。情場老手把戀愛經驗寫成書,直男呆瓜看了並不管用。  上周結束時提到江泉實業,主要因為它比較特殊。一是它並不是當前的熱點股,二是我對它有種特殊的感覺,總覺得它能走出與眾不同的行情來。
  • 《重生之女將星》:人生有很多意難平,坦然面對才是「真」
    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小說是「千山茶客」的《重生之女將星》,這部小說格局比較大,講述的是重生女將軍的復仇之路,但在復仇過程中女將軍發現「真實」的面對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生雖然有很多意難平之事,但是若能放下前塵往事,坦然面對這一切才能收穫幸福,才能感受人世間的種種快樂。
  • 《易經》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是什麼意思?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句話出自《易經·說卦傳》,可能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其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重溫《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 佛學的粗淺理解,在於頓悟,一念生,萬物開
    佛學,博大精深,奧妙玄幻,人生處世哲學,人類文學寶藏,更是迷茫中的明燈,痛苦中的救世主。佛學幾千年的傳承,固然有其深遠的意義。佛教入門起點低,包容萬象,拯救蒼生。佛學更注重於悟道,一念生,萬物開。一個悟,就是人生境界,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有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