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有信、智且兼德、賢而及人,謂之有道,謂之聖人

2021-02-19 高情商女士會閱讀

金無赤金,人無完人。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給自己留一點空白,也給他人留一點空白,你會發現生活原來是那麼有滋有味、豐富多彩,在遺憾中體味人生的道理,明白人生的意義。

對於有些事情鄙人不願過多解釋,隨便它發展蔓延,我不講任何人不明事理,是個糊塗蟲,可能我在某方面也會給人含糊不清的感覺吧,這就是對方持哪種觀點的病因所在!至於對待解釋,我覺得對我重要的事情,我在乎的事情我就要解釋清楚,反之任憑人們去誤會!加油,用微笑面對生活,用笑容改變一切或許我該記住,再煩也別忘了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語氣,在苦,也要堅持,再累,也要愛自己。

今生今世,每個人要如何定位自己,要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來不曾以「長度」去衡量,是「深度」讓生命璀璨閃亮。去把「人」字寫直寫大,活出一種尊嚴,活出一種力量,不向金錢獻媚,不向權勢卑躬。清貧,是一首樸素的歌;平凡,是一行亮麗的詩。微笑著,我們去唱去吟,去平靜中看紅塵飛舞,在孤寂中品世事沉浮。

人不但要會選擇,同時要懂得放棄,也許面對選擇時,我們有數個入口,可最終只有一個出口能夠讓我們見到光明,我們沒有三頭六臂,更者人又非「神仙」,我們不能同時駕馭多個航船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中平穩前行,如果非要迫力航行,我想到達對岸也將只是天方夜譚。

人生際遇,就如同豎琴上的音符,搖擺不定。然而,如果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經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讓看似搖擺不定的音符奏出華美的樂章。

其實人活著是很簡單的,腳踏實地做好自己工作,閒來陪陪父母家人。多些寬容少些貪嫉,理諸位全都明白。再有閒暇的時間就泡上杯清茶讀一讀自己喜歡的文章,也許你會發現生活是那麼的輕鬆寫意。人啊,活著別太累!

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渺小,更不卑微,它們最初都是快樂的,但隨著自己掌握的命運的賭注,人類被受制的悲痛。原本平凡的片段或者將成為偉大的記錄,也或者會成為人們厭惡的歷史。

美麗的維納斯雕像是一件藝術品,代表著缺陷之美,那麼有韻味、純潔,讓人陶醉。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追求一種完美,極其苛刻,使自己陷入困境,壓得喘不過氣來。任何的完美都是相對的,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絕對完美!

明察時機,善於事者謂敏;言於聲,行於成者謂信;審時度勢,不居惡地而不使身惡者謂智;智且信者謂之德;德而不輟於學,不唯獨善其身,使人人不居惡地、人人心不惡者,謂之賢。敏而有信、智且兼德、賢而及人,謂之有道,謂之聖人!

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當世界靜得只剩下音樂,每一闕音符都是一抹情絲。獲致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愚者用肉體監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視肉體。變老並不等於成熟,真正的成熟在於看透。年輕是我們唯一擁有權利去編織夢想的時光。

我好像沒錯,錯的是世界上的人都並不了解是誰對誰錯。明天的希望,讓我們忘了今天的痛苦。好好壞壞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判 只給看得懂的人看。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旁觀者清楚的,只是旁觀者自己的猜測。


-END-


相關焦點

  •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
    (讀《人物誌》筆記第二十一期)從九個方面去品人,稱為:九徵,九徵都完備,就是存粹之德,如同對黃帝的描述。然而人無完人,世上的人哪位是沒有缺點的呢?不過,有缺點也並不可怕,子曰:過則勿憚改!除了九徵,對於人的評鑑,又分為三類:偏至之才,兼材之人,兼德之人;只要與九徵有違,都是偏雜之材。偏至之才,是以他們的一方面才能命名,例如木匠、工匠。兼材之人以他具有的品德進行稱呼,兼德之人,冠上了更加好的一種「美」稱,也就是德號,當兼具的德都達到極高的程度以後,被稱為「中庸」,所以「中庸」是對聖人的稱呼。
  •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道」無形,它在形之上;「器」有形,它在形之下。 前幾天有朋友在後頭留言,想探討一下這句話的含義,今天用舉例子的方式,來解讀一下這句話,與大家分享。 中國的武俠小說中有各種五花八門的「劍法」,它無形。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但提到西方有什麼聖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實際上是很多的,但都是宗教聖人),你可能會說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或者蘇格拉底,如果以中國文化的評判標準他們確實可以封聖,但是注意了他們實際上被稱為「希臘三賢」。 而賢與聖是有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宗教意義上。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而是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它的主體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學」無論是作為思想、觀點、方法或者是學術,其中的「形」的本義都是中國理性的體現,「形」就是廣義的闡釋,這是中國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學術理性。
  • 盲道:視而不見謂之《盲》形而上者謂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
    視而不見謂之《盲》每當看到關於童.丐的報.道都觸目驚心;每當看到類似的我文章都會潸然淚下。即便是知道有些乞討者是(化妝)裝的,有時候也會扔上幾個硬幣。形而上者謂之《道》有人說:男孩打工看盲。井防騙;女孩外出看盲。山防拐。也有人指責他形而上的(指片面、靜止的)看問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
  • 王福重的消滅農民觀點,驗證了才勝德謂之小人,小人挾才以為惡
    王福重一個農民的兒子,正是父輩的土地上辛勤勞動,才使他有了今天這番地位與成就。他不懂感恩也罷了,卻以父輩農民身份為恥。競提出消滅農民之說。似與當年的革命青年相似,為自己前途不惜與家庭劃清界限。著名教授溫鐵軍有過這樣一段話:中國如果不是老農民,不知毀多少回了。所以所有人不能忘本。近來為何這麼名教授發表危害社會的言論。其實司馬遷早給出了答案。才勝德謂之小人。寧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小人挾才以為惡。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易傳,繫辭》作者講「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所謂「出圖,洛出書」,根據傳說,伏羲氏見龍馬負圖出於黃河。它的身上有紋如八卦。他依此畫出八卦;大禹見神龜出洛水,背上有文字,他依此作《尚書·洪範》。這兩則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遠古的 中國 智者們對天地之道是非常關注的。而正是這種關注。
  • 邦有道●邦無道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憲,即原思(前515年—前?年),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關存有原憲祠,祠前有石碑一通,上書「原子憲故裡」。榖,指的是俸祿(參觀8.12章)。伐,自誇。
  • 細讀《資治通鑑》:「聖人」「君子」「愚人」和「小人」如何界定
    (智瑤時期他的智囊團)但是何以這個最早最強大的家族反倒毀滅了呢?因為他們家族出了一位叫智瑤的人。當時智姓的族長是智申,他指定自己的兒子智瑤當繼承人,族人智果說:智瑤不如你另外一個兒子(庶出)智宵,智瑤雖然有五個突出的優點: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 克己修身,以善先者謂之教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命焉。」(《荀子·性惡篇》人類生來就有各種只從自己利益出發的要求,「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同上)如果每一個人只順從本身的「性」、「情」去做,就一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爭奪、淫亂等罪惡行為由之而生。人類行為有「性」與「偽」之分。
  • 《答丁謂書》此信意義很大,不管從事什麼工作,聞過則改善莫大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撤回其大概內如:學士謂之足下:前些時候託人送信來,並附帶你的詩作。信中所指,都切中我的毛病,不是謂之你喜愛我,不可能達到這般真切。《論語》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左傳》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易》說:「不遠復,無祗悔」。這些都是古代聖人的深旨,我將要效仿踐行。然而《尚書》中所說「為善無近名,名者公器,不可多得」等等,我也有所回答。名聲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概修之於身,就是名節,行之於世,就是名教。名聲廢,那麼教也幾乎息滅。況且名聲怎麼能接近呢?又怎麼能夠得到呢?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印光大師開示】佛光者,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體靈明洞徹,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雖則五眼莫能覷,四辯莫能宣。
  • 「漸卦」象辭「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破解
    我國古人就已經認識到,婦女的月經與潮汐有某種聯繫。《黃帝內經》稱婦女月經為月事,「三旬一下」。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也明確地論述婦女「其血上應太陰(月亮),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候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正常的月經周期為二十八天左右,這與月亮盈虧、潮漲潮落周期十分接近。
  • 黃暐瀚:不教而戰謂之殺
    島內最新民調顯示,一旦兩岸開戰,竟然有96.3%的十八九歲青年「願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但高達87%的十八九歲青年不支持徵兵制。對此,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暐瀚表示,既然願為臺灣而戰,就應該讓自己接受訓練,並直言,「不教而戰,謂之殺」。
  • 「德」的概念史︱「德」是如何擁有超凡力量的?
    殷墟甲骨卜辭中已有「德」字,含義不明,島邦男認為其意與「循」相近,李澤厚認為其與禮儀規範有關。但這應該都已是後起之意,從存世文獻來看,《莊子·天地》所論恐怕最近於其本來面目:「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
  • 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練習題:不教而誅謂之虐,談談你的理解
    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練習題:不教而誅謂之虐,談談你的理解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練習題,國家公務員考試練習題,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劍來780》「可規可矩謂之國土」,是凌雲志,也是墓志銘
    「可規可矩,謂之國土」,到底是什麼意思?結合當時的語境,吳霜降告訴陳平安,據他推算,浩然天下要開第二次「河邊會議」,決定蠻荒天下的未來走向,陳平安會以雙重的身份參加,一個是劍氣長城的隱官,一個是文聖的關門弟子。然後吳霜降腦袋後仰,說出了這句話,「可規可矩,謂之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