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的消滅農民觀點,驗證了才勝德謂之小人,小人挾才以為惡

2020-12-11 涓涓細流湧動

王福重一個農民的兒子,正是父輩的土地上辛勤勞動,才使他有了今天這番地位與成就。他不懂感恩也罷了,卻以父輩農民身份為恥。競提出消滅農民之說。似與當年的革命青年相似,為自己前途不惜與家庭劃清界限。

十九大報告國家正式把鄉村振興計劃上升到國家戰略,鄉村廁所革命,喝到純淨飲用水計劃,村村通公路正改變鄉村面貌。今年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雖然新冠肺炎帶來了難度,但並未改變計劃呵。

著名教授溫鐵軍有過這樣一段話:中國如果不是老農民,不知毀多少回了。所以所有人不能忘本。近來為何這麼名教授發表危害社會的言論。其實司馬遷早給出了答案。才勝德謂之小人。寧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小人挾才以為惡。

相關焦點

  • 經濟學教授王福重跟農民有什麼仇什麼怨,竟想要「消滅農民」?
    王福重博士曾談論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那麼,他是一個怎樣的教授?為何要貶低農民?王福重其人王福重教授的學術經歷異常光鮮亮麗。這就是王福重出名的方式,這就是教授有流量的原因,他用特立獨行的觀點,也為他賺來了可觀的收入。農民怎麼惹著了王福重教授?看過王福重教授評論農民的視頻,他說: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和懶惰,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經濟學家王福重:農民辛苦勞作,是一種真正的懶惰
    可是,前段時間他在一期節目中痛批農民,在網絡上引發了軒然大波。那麼,他究竟說了什麼,會引發如此強烈的批評呢?1、雷人觀點之一:農民跟我們吃到的糧食關係不大,幾乎沒貢獻。王福重在視頻中說道:糧食是可以被製造出來的,其實農民跟我吃到的糧食關係不大,對我們的糧食生產也幾乎沒有貢獻。
  • 《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回顧上文「《論語》:君子,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孔子認為君子是會懂得成就他人的。「君子成人之美」,並非是一句拿來客套的話。君子,君子,簡單的來理解就是君子只會成全別人做美德的事情,而不會看著別人去行惡。就是把別人帶向好的一面,幫助他人走出困境,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還是小人?其實並不矛盾,君子善用小人之道才是上策
    生活中有人經常無比嫌棄小人,表示自己永遠不會與其同流合汙,而且將小人用的手段當作是洪水猛獸,一直堅定自己的原則,標榜自己為君子。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是非分明?君子和小人真的就必須分得那麼清楚?就像這個問題一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一切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 農民出身的專家王福重:只有農民徹底放棄土地,國家才能更強大
    無法理解的言論王福重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寫過很多文章,擁有很多頭銜,還曾長期擔任各個頻道或節目的特約嘉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公共人物,卻發表了「只有農民放棄土地,才能使我們國家壯大,只有消滅農民,我們才能實現富裕的。」驚人言論。
  • 連曾國藩都驚悚的書,教你識小人,防小人,勝小人
    直接就把馮道列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不管馮道是不是小人,他以多年宦海經驗,人生閱歷撰寫了這本《榮枯鑑》。用獨特的視角定義了小人、以及應對小人並戰勝小人的方法。用曾國藩的話說:「此書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多數人認為,小人「惹不起」而「躲得起」,但實際上小人無處不在,躲到哪裡都能遇到小人。
  • 北大經濟學博士王福重曾揚言:消滅農民中國才能富裕,後來怎樣?
    然而,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合法勞動得到報酬,就是值得尊重的,即使是處於底層的農民,也是我們所欽佩的對象,他們與那些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和律師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我國曾經有一位經濟學家公然地說中國的農民是沒用的,甚至說應該要消滅國內的農民我國才能發展的更好,這位經濟學家現在的處境如何?這個經濟學家叫做王福重,畢業於北大,有著博士學位的他,在經濟學領域的確有很大影響,並出版了大量著作,同時他還以經濟學家的身份參加了多個節目,因為在節目中他的率真表現還收穫了不少粉絲。
  • 如何防小人!
    「小人」確實是社會的一大毒瘤,如果與小人的關係沒處理好,一個人的一生絕無成功和快樂可言。可見不懂得如何對付小人也是人生的一塊短板。  生活中到處都有小人,即使是教育界那種強調道德的地方也不例外。通常,很難說清什麼是小人,這個「小」既不是指年齡,也不是指長得大小。小人和小人物是兩回事。
  • 農民無故被「中傷」,王福重為何要出言不遜?農民:放下碗就罵人
    近段時間就有個叫王福重的專家(經濟學家)發表了對農村及農民的看法,在王教授的眼裡,農民不算是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因為王福重覺得「農民在田間地頭流汗,是一種十分懶惰的行為,而且不能為社會創造直接的價值,不像是科學家,能帶來什麼生產力的進步」,還大放厥詞說要想實現經濟上的富裕,就要「消滅農民」。不管王福重是出於何種目的,他的這些言論都讓農民感覺十分不能接受。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 《論語》六句話,教你認清身邊小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自己心裡有鬼,看別人自然也是有鬼。事事以惡意揣測別人,多半自己就是惡人。君子往往對事物有各自見解,觀點不同但彼此尊重,小人表面上附和,卻是勾心鬥角,面和心不和。司馬遷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
  • 王福重教授談農民:拒絕艱苦的思考,只會「汗滴禾下土」
    王福重博士談農民,看似有理,卻漏洞百出。 王福重是一位大名人,1965年出身,諸多頭銜集於一身,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如此多的經歷,代表著王福重博士學識淵博,文化功底深厚,但是說出的話卻讓人難以苟同。
  • 北大博士王福重: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強,贏了名氣卻失盡聲譽
    在過去的數千年的歷史中,糧食常常誕生於農民之手,而農民,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然而,幾年前,有一位北大博士卻肆意地貶低農民,甚至揚言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走向富強。如今,幾年的時間匆匆而過,這位北大博士又是怎樣一番境況呢?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理解的難點在於對「君子」、「小人」的理解從這段話之語境來看,如風一般的「君子」指的是「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如果脫離語境,可能就會生出歧義,認為這裡的「小人」是德性敗壞的人,若按照這種解讀來理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可能就變味了。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之「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於古代封建制度的地位差別,並非特指人在品行上的差別。
  • 還記得那個揚言要「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裕」的王教授嗎?後來怎樣
    我們的祖輩們大多數都是農民出身,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春種秋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如果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可以說農業就是我們的根基。現在我們的國家依然非常關注三農問題,國家還會把農民的問題當做大事來對待。但是,還會有一些所謂的教授在鄙視農民群體,還記得那個傲慢無禮並揚言要「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裕」的王教授嗎?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依據本篇作者的看法,《論語•裡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應當不是單純地將對義利的追求,當成判別道德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應當有對孔子「設身處地」的「同情」式理解,才能了解孔老夫子提出這個問題的良苦用心。筆者近來感覺,孔子這句話語可以從兩種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