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王福重: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強,贏了名氣卻失盡聲譽

2020-12-17 騰訊網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農家》

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過去的數千年的歷史中,糧食常常誕生於農民之手,而農民,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然而,幾年前,有一位北大博士卻肆意地貶低農民,甚至揚言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走向富強。如今,幾年的時間匆匆而過,這位北大博士又是怎樣一番境況呢?

口出狂言的北大博士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供人們娛樂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手機、網路遊戲等,當然,還有豐富多彩的電視綜藝。

現如今的綜藝,大多是主持人和嘉賓的搭配,其中嘉賓大多是當紅明星或者是著名的專家學者。

對於有專家學者參與的綜藝,人們大多持著讚揚的態度。

然而,在一個綜藝中,有一位學者發表的一個言論,卻引起了大眾的反感和抵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位學者名叫王福重,他是一名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博士,也是一名經濟學家,曾在北航擔任教授

。在一次參加電視節目的時候,他針對農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在他的眼中,農民是「落後」的代名詞,而中國的落後,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群落後的農民。此話一出,無論是現場的觀眾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議論紛紛,甚至露出不贊同的神情。

然而,正講在興頭上的王福重無暇顧及現場觀眾的反應,他繼續著他的高談闊論。在最後總結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只有徹底消滅農民,中國才能實現富強。」

此話一出,眾人譁然。

在人們的心中,北京大學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畢業於北大的人,也一定是天之驕子。

然而,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竟然能夠面不改色地說出如此帶有強烈的職業歧視的言論。

不應被鄙視的行業

農業,是中國最原始的產業之一。正是因為因為農業的產生,人們才開始種植農作物,才從最初的茹毛飲血、居無定所,到後來的安居樂業。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中國古代的各個君王更是重視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農民的地位常年居於第二,僅次於為官作宰之人。

直到近現代,中國仍然有大部分人屬於農民,因此才會有「往祖上數三代,誰還不是個農民」的說法。因此,

農民對於中國的貢獻,絕對的是不容忽視的。

在王福重「教授」的眼中,中國的農民似乎都是落後的、不開化的。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其狹隘的觀點。

君不見,如今不少地方的農業,早已經脫離的刀耕火種的方式,機器已經能夠被廣泛運用於農業之中了,其中不少農民還懂得使用無人機進行耕種。

如今已經是21世紀了,而王福重對農民的印象還停留在古代,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另外,農民從古至今都不是愚蠢的。強大的秦朝的統治便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從古至今,哪一個君王和國家領導人敢輕視農民?

這位學者發表的歧視農民的言論,不過是證明了他的短視和愚蠢而已。

王福重之所以能夠發表出如此的言論,不過是因為他是以高高在上的經濟學專家的眼光來看待農民的,然而術業有專攻,許多關於農業的知識,恐怕他也是七竅懂了六竅——一竅不通。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少農民對於天幹地支和節氣的判斷,遠遠超於常人。如果讓王福重和農民來一場關於農業的知識競賽,恐怕這位學者會輸得很慘。

古語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惜的是,這個先輩都明白的道理,王福重並不明白。現如今,中國的行業何止三百六十行。

雖然從事不同行業的人的收入會有高低的差距,但是不管是勞力還是勞心,在中國,他們在本質上都是勞動的,沒有貴賤的區別。

王福重的一番看似頗有道理的言論,不過映襯出他狹隘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贏了名氣卻失盡聲譽

人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度不吃餓得慌。」又常言道:「民以食為天。」相信王福重教授從小到大,絕對不是僅僅憑藉著喝涼水長大的。

作為一名北大博士,他難道不知道農業對於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的重要性嗎?他怎麼能如此肆意貶低農民?

或許在他的眼中。或許在他的眼中,糧食都是從天而降的。他的這番言論,與「何不食肉糜」太相似了。

實際上,只要稍稍留意這位王福重教授的言論,就會發現一個現象——他一直在貶低中國。

這種貶低不是對祖國的直接的辱罵,而是通過貶低其他的事物來實現的。

比如,他就曾公開宣揚中醫只不過是封建迷信,根本算不得是一門醫術,又比如他曾經質疑「天宮一號」成功的可能性,並在其成功發射之後大肆辱罵,最後被北航開除。

看到王福重的種種言論和作為,人們不由得思索:「他是瘋了嗎?為什麼總是要發表這種引發眾議的言論呢?」

其中,不少人猜測王福重是想要通過發表這些驚世駭俗的言論達到一夜爆紅的目的。

在今天的中國,「追星」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而人們所追捧的偶像,包括但不僅限於流量、球和專家學者。比如袁隆平院士,便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

諸如此類的還有易中天等人。這些有名氣的寫著,只需要寫寫書,便能獲利無數。王福重或許便是想通過這種驚世駭俗的方式進入大眾的眼帘,從而一夜爆紅,進而達到出書獲取暴利的目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到如今,王福重已經連續出版了好幾本的書籍,比如《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人人都愛經濟學》等等。

然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

如今的王福重雖然依舊頂著經濟學家和教授的名號,但是凡是知道他曾經發表過的言論的,都向他投以了鄙夷的眼光。

作為一名學者,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王福重非但沒有給人一種學富五車、翩翩君子的印象,反而向人們暴露了他粗鄙荒謬、無知無德的一面。王福重以他自身為反面例子,告訴人們,一個人的道德著實與學歷無關。

相關焦點

  • 北大經濟學博士王福重曾揚言:消滅農民中國才能富裕,後來怎樣?
    一國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付出和創新的驅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來到城市,也希望能在這樣廣闊的土地上和眾多的發展機會中取得更好的發展。然而,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合法勞動得到報酬,就是值得尊重的,即使是處於底層的農民,也是我們所欽佩的對象,他們與那些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和律師沒有什麼區別。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不能治病,他為什麼這樣說?
    北大博士王福重還表示:中醫是偽科學,完全不能治病。他為什麼要下此結論?傳承幾千年的中醫,難道如此不堪? 北京大學博士王福重所提出的觀點,完全是在污衊中醫,他並非是醫學專家,而是一位經濟學家,他連中西醫的基本常識都沒有弄明白,便在網上大放厥詞說中醫是偽科學,完全是在譁眾取寵,希望借貶低中醫的話題來提升自己的熱度。
  • 北大博士王福重:農民就是一身蠻力,對國家沒什麼貢獻
    在一次會議中,1965年出生在河北的王福重博士就說出一番言論,他認為農民只有一身蠻力,對國家毫無用處。就是這一番言論,讓他被網友質問:那你吃什麼?做人怎麼可以忘本?從遠古的茹毛飲血的時代,再到公元前221年的封建時代最後到現代的21世紀,農業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它不僅養活了我們,並且造就了我們的現代文明。
  • 經濟學教授王福重跟農民有什麼仇什麼怨,竟想要「消滅農民」?
    王福重博士曾談論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那麼,他是一個怎樣的教授?為何要貶低農民?王福重其人王福重教授的學術經歷異常光鮮亮麗。農民怎麼惹著了王福重教授?看過王福重教授評論農民的視頻,他說: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和懶惰,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那麼我想反問王福重教授,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為我國經濟學貢獻了聰明才智,可是你不需要吃飯的嗎?
  • 經濟學家王福重語出驚人要」消滅農民「?看來是農民把他餵太飽
    今天有幸了解到他,竟然也是因為他關於農民的一番雷語。有多雷?有多語出驚人?我都有點擔心他會因此丟掉飯碗!為了儘量不曲解王教授的原文意思,一下標題部分都是王教授的原話。一、農民跟我們吃的糧食的關係並不大,農民對糧食幾乎沒什麼貢獻。這是本世紀學術界最語出驚人的話,我更驚訝他出自一個學者的口。什麼叫農民和我們吃的糧食關係不大?
  • 還記得那個揚言要「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裕」的王教授嗎?後來怎樣
    我國也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國家,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民的數量在逐漸減少,但是農民的減少並沒有影響我國的糧食儲備。農民是偉大的,當農民並不低賤,他們用辛勤的勞作為我們提供了生活必備的糧食。如果沒有了農民,想必我們都會活活餓死吧。
  • 王福重說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種懶惰和愚蠢,沒有貢獻,你怎麼看?
    王福重是河北農村出身的人,但是各種頭銜可不少,中國經濟學家,北大博士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曾經任職北航國際貿易系主任。他在一檔訪談節目上的語出驚人,當時他對主持人評論道:中國的農民只會出大力流大汗,根本就不值得我們尊重,他們對我們國家的技術進步沒有絲毫的作用,我們只有消滅了農民才能走向富強和現代化。他說河北又髒又窮製造霧霾,但他自己原籍就是河北省文安縣人。
  • 農民出身的專家王福重:只有農民徹底放棄土地,國家才能更強大
    而農民,無論哪個國家,農民永遠是國家的基礎。這群致力於農業發展的人是整個社會的根基,他們撐起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以自己的辛勤勞作從地裡收穫糧食,這一神聖的職業解決了所有百姓吃飯的問題。農民的處境決定了社會各個職業的溫飽問題,人民能吃飽喝足,社會才能有其他方向的發展。人民食不果腹,社會便會動蕩飄搖。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即便是現代社會,在農村依然有幾億人口生活在那裡,而且為整個國家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所以說,農民對於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弱於其它人的。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比如說,一位名叫王福重的北大教授,他認為農民根本沒有啥貢獻,此言一出自然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 為什麼一個經濟專家會說出「農民懶惰愚蠢、消滅農民」等荒誕之詞
    「農民,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來是一種懶惰和愚蠢;它不能帶來發明、開創新世界,也引領不了世界的進步!」很難想像這樣的話語是從一個北京大學博士後說出的。中國有大量的農民在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農民何來糧食,僅靠進口,能夠養活中國14億人民嗎?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缺少的職業就是農民,最應該尊重的也是農民,最值得自豪的依然是農民。但是總會有些人因為自身外表的光鮮而瞧不起農民。社會的分工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業,職業不同但是每個職業都是值得被人尊重的。存在即合理,此次疫情,武漢宣布封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康奈爾大學校長北大演講:兩問題拷問大學世界聲譽
    康奈爾大學校長北大演講:兩問題拷問大學世界聲譽 「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流大學,我們應該探尋兩個問題。
  • 如果農民自給自足,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世界上的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民富裕了,才是我們的國家真正強大富強了。國家才會國泰民安,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共生。可是作為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囯,又是世界上農業人口最多的國家。
  • 北大博士:戰士因「虛榮」衝鋒陷陣!自稱調侃,奇葩言論被罵冤嗎
    10年以後,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簡稱:北大),1917年,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邀請魯迅先生專門設計了學校的校徽,象徵「學校乃育人之所」,沿用至今。備註:魯迅堪稱是設計界的鬼才,很多書封都是自己涉及的,簡潔犀利,自有深意。北大第十任校長嚴復,曾經說到:「民智者,富強之源也」,闡明了教育對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即便是今天也不過時!
  • 空氣汙染怪農民?中科院院士:農村燒飯汙染空氣,致數十萬人死亡
    今年10月,中科院院士、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教授在《科學》子刊上發表論文稱:中國農村燒飯和取暖產生大量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在其對PM2.5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家庭能源消耗中有88%是來自固體燃料。
  • 當年聲稱中醫是偽科學,並不能治病的北大教授王福重,他後來如何
    隨著國家越來越發達,醫療水平也飛速前進,高科技已經貫穿了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古代文明被遺棄了,但是時代在發展,科技肯定是要進步,自然就會淘汰一些跟不上時代的東西。中醫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醫學都是在中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陰陽五行為發展理念,以傳統醫學為主,研究人體生理病例的發展過程。
  • 先是消滅農民,又來收割機會汙染,如何看待?農民:那是農業專家
    其中就有一個特別的:先是消滅農民,又來收割機會汙染。關於這個說法的出處怕是不少農民兄弟都有耳聞。雖然,這種說話不能說是極端,但也有點片面了,至少我們這樣的新農人還接受不了。那麼,關於經濟學家的王教授(王福重)說的這兩句經典的言論,是否適合我國的國情呢?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很多,今天荳子就結合這些討論以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重點的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 大學聲譽排行榜出爐 中國10大最美大學盤點 - 旅遊焦點 - 新聞資訊...
    近日,2013全球大學聲譽排行榜出爐,美國仍然獨佔鰲頭,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中國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位列35和45。  良好的聲譽是評價大學的重要指標,美麗的校園環境對於學子們來說也十分重要。
  • 富強造句和解釋_富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富強(fù qiáng)。近義詞有:發達,昌盛,強盛,富裕。反義詞有:貧弱,衰弱。財富充裕,力量強大。[老舍《茶館》:「你不懂!只有那麼辦,國家才能富強!」]富強參考例句:1、家庭和睦業興旺,社會和諧國富強。2、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才能安樂。3、戰國時代秦商鞅厲行賞罰分明的政策,使秦國富強。
  • 10月16號是世界糧食日,疫情當下,別嘲笑農民囤糧,更應愛惜糧食
    我們國家雖然因為袁隆平爺爺實現連續十年增產,農民們也從以往的飢餓裡掙脫出來,農民漸漸能吃飽了,甚至有多餘的糧食拿來換錢,真的都要感謝袁隆平爺爺。 為了讓人們切身體會糧食的珍貴,國家糧食局會在10月16號這天有人自願參與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旨在提醒人們:「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想想很多城裡人去大飯店吃飯,很多菜動都沒動過,最終就要倒進垃圾桶,一些人打包帶回家的行為還會遭到鄙視,被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