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

2020-12-17 人民政協網

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尋找臺灣年味

大年三十夜晚,祭祀完祖先以後,全家人圍爐相聚,共進晚餐、娛樂遊戲、閒談熬夜至天明,是臺灣過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的生活民俗。但隨著時代改變,通宵達旦、賭博娛樂,並於大年初一子時開始燃放鞭炮至天明,已經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片段。更有趣是,現在越來越多「圍爐」習俗,幾乎全被「吃火鍋」給取代,但「圍爐」就是吃火鍋嗎?顯然不是。臺灣《聯合報》刊發文章,一探「圍爐」「火鍋」和臺灣的年味。摘編如下:

當「圍爐」還不是吃火鍋的時候

在1694年《臺灣府志》中,記載除夕當天的情況:「是夕,祀先、禮神,爆竹之聲不絕,謂之辭歲。焚香張燈,老少圍爐,坐以待曙,謂之守歲。」由此可知,圍爐是清康熙年間早期臺灣地區人們就有的習慣,且當時在除夕夜傍晚,全家人祭祀禮神的辭歲儀式後,才坐著「圍爐」,等待天明,這樣的行為也稱作「守歲」。

但康熙年間的這則紀錄講得還不夠明顯,到底什麼是「圍爐」?這可從1769年《澎湖紀略》看出來:「各家不論貧富,俱宰雞煮肉,團年祀祖。祭畢,闔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圍飲,置火爐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顯然,所謂「圍爐」,其實是一家人同坐一席,圍住火爐,共同飲酒的習俗,與今日我們將吃火鍋當作圍爐迥然不同。

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民俗研究者鈴木清一郎則有更深入的記載。他說:辭年所用的供品,到了晚上只要稍微調理,就可作為全家人年夜飯的佳餚,到時在桌子底下放置火爐,全家團聚喝酒吃菜,稱為「圍爐」。顯然,所謂「圍爐年夜飯」,並非吃火鍋不可,而是全家人平安喜樂地享用祀神敬祖後的祭品,團圍火爐通宵達旦。事實上,在其他記載中,還有提到「跳火盆」儀式,即在圍爐飯後,全家人圍著火爐、輪流跳躍,因而有吉祥語如:「跳火盆,飼豬較大船」、「跳會過、富袂退」等,一方面具有全家娛樂效果,另方面則是充滿祈求新年吉利的象徵。

初一上午,挑選好時辰祭拜家神「開正」,隨後立即出門尋找廟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儀式,為的是要彰顯時間節點的神聖性。(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當「圍爐」就要吃火鍋之後

那麼,臺灣何時開始將吃火鍋當作是過年「圍爐」的重要民俗呢?事實上,鍋物煮食一直是傳統飲食的一環,冬令進補必然都有食用,只是與今日所見的火鍋形式不同。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記錄可知,當時臺灣社會的除夕夜仍以圍火盆為主要習俗,可見戰後發展肯定是重要關鍵。

戰後有大陸各省同胞進入臺灣,在相似習俗又略有不同的情況下,彼此相互影響,於是漸漸出現各種新飲食習慣。由於火鍋是將各類食材共煮一鍋,著重湯頭主角的變化,因此很能夠成為彼此模仿的飲食文化,傳統作法的各類火鍋,也曾在臺灣引起展店風潮,產生新的商業生活模式。

尤其1970年代冷凍食品發展以後,火鍋料開始被創造發明,並在1980年代擴展,結合各種火鍋店產銷,無論是傳統火鍋,或是1980年代末期剛引進臺灣的日式單人迷你火鍋,都在節省成本的考量下,運用了火鍋料的食材;到了1990年代初,火鍋料已經是市場主打重點,天氣寒冷時,就會推出各種促銷手法提醒民眾吃火鍋,過年處於歲末寒冬,當然也不例外。商業模式帶動的食用火鍋概念,於是漸漸地在常民文化裡面發酵,成為過年飲食的重點。

過年圍爐吃火鍋雖然是一種文化變遷,卻不失其民俗本真性,從家人團聚圍火爐轉型為吃火鍋,依然具有家人團聚的意義,但許多過年習俗卻是急速流失或轉型,經常使人覺得年味淡了,這其實才是對消逝中的過年習俗與文化記憶的感嘆與緬懷。

圍爐與過年的各種習俗,團結且凝聚家人,一連串祭祀也與社區生活有很深的互動關係,年味自己或許不會走淡,只有生活在這個時空裡的人疏離了。(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年味走淡,是因為你我疏離了

傳統社會的改變相當緩慢,但當代社會的變化腳步卻非常快速,形成強烈的衝擊對比。許多過年期間的生活娛樂或禁忌被生活習慣改變,熱鬧感受當然降低,比如過年前自己動手製作甜粿、發粿、菜頭粿,除夕徹夜未眠的賭博娛樂、燃放鞭炮,或是大年初一到農曆十五的信仰活動,用祭祀香灰預測吉兇,用長年菜佔卜,甚至一般禁忌如初一不動刀煮食等等,都有非常嚴重的轉型與流失。

除夕是年度最後一日,在過年習俗中,此時儀式最豐富多元,上午必須要先祭祀家裡的神明,還得至村莊公廟祭拜,結束後要祭祖、拜地基主、拜門口好兄弟,貼新門春以象徵春到、福到,插「飯春花」以象徵年年有餘,在神桌上「疊糕仔」以象徵步步高升,「疊柑仔」以祈求諸事吉利,以發粿、甜粿相疊象徵發財與甜甜好過年;晚上吃團圓飯領取「壓年錢」,全家人吃長年菜(芥菜或帶根菠菜)象徵長命百歲,用完餐後娛樂到天明,等待新的一年。初一上午,挑選好時辰祭拜家神「開正」,隨後立即出門尋找廟宇祭祀走春,以祈求一整年的平安,隔日返回娘家祭拜祖先,初四接神祭祀,初九拜天公等等。整個過年習俗,早期一直到農曆十五日才停止。

過年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儀式,為的是要彰顯時間節點的神聖性。民俗生活中,時間與空間意涵往往超脫凡俗概念,過年是過渡於一個即將消失又立即重生的時間秩序之中。畢竟沒人可以預知明日世界,因此招請神聖與祖先與我們共度此刻,才能使個人生活充滿希望與意義。

傳統社會藉由儀式進出神聖世界,是常民百姓必然共有的生活法則,過年不僅能看見臺灣漢人社會面對生活空間的體認,也涉及大陸同胞在此落地生根以後,對此地產生了何種新的世界觀、價值觀。圍爐與過年的各種習俗,團結且凝聚家人,一連串祭祀也與社區生活有很深的互動關係,年味自己或許不會走淡,只有生活在這個時空裡的人疏離了。

相關焦點

  • 誰說除夕「圍爐」就是吃火鍋?——尋找臺灣年味
    臺灣現在越來越多「圍爐」習俗,幾乎全被「吃火鍋」給取代,但「圍爐」就是吃火鍋嗎?(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1月29日訊大年三十夜晚,祭祀完祖先以後,全家人圍爐相聚,共進晚餐、娛樂遊戲、閒談熬夜至天明,是臺灣過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的生活民俗。但隨著時代改變,通宵達旦、賭博娛樂,並於大年初一子時開始燃放鞭炮至天明,已經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片段。
  • 圍爐——臺北的除夕之夜
    101今夜註定孤單除夕夜吃團圓飯,臺灣稱之圍爐,為了省事也多與大陸相同選擇到餐廳就食,於是乎,大小餐廳也迎來生意的黃金檔期,忙得不亦樂乎。臺北大小餐廳門口等候進場的民眾
  • 體驗臺式「除夕圍爐」 陸客鍾愛圓山大飯店
    體驗臺式「除夕圍爐」 陸客鍾愛圓山大飯店 2019-02-04 2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新春見聞)體驗臺式「除夕圍爐
  • "寧與獨派聚餐 不和百姓對話" 蔡英文再邀"臺獨"大佬除夕圍爐
    繼去年之後,蔡英文今年除夕當晚將再度邀請「臺獨」大佬史明圍爐。去年時,臺媒就曾感嘆:「小英寧與『獨派』圍爐,不與全民對話」。(臺媒圖)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辦公室14日下午公布蔡英文農曆狗年除夕到大年初三的行程。
  • 餐廳圍爐話除夕 體驗臺灣年夜飯
    【解說】除夕到了,一家人圍爐守歲,共迎新春是每一年歲末最重要的時刻。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一起在家吃頓團圓飯是華人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而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臺灣民眾走出家門,到餐廳享受大廚定製的高級美食。  2月4日下午,中新社記者來到了臺北圓山大飯店,一探「高定版」年夜飯的誕生。進入後廚,大廚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烹飪、擺盤。
  • 臺灣屏東的年夜飯:家人圍圈吃火鍋
    臺灣屏東的年夜飯:家人圍圈吃火鍋 除夕,中國臺灣屏東市。
  • 圍爐夜話|疫情漩渦中,武漢除夕的冷與熱
    2020年新春之際,澎湃新聞推出「圍爐夜話」專題。區別於浮光掠影式的簡單記錄和宏大敘事,我們希望呈現的、似乎是碎片般的景象,但又意味深長,蘊含著這個國家的另一些細節。自從禁燃禁放這些年來,武漢的除夕總是靜悄悄的。按照我家的慣例,除夕前親戚們就會往來吃年飯。
  • 兩岸民眾在高雄佛光山同圍爐迎新春
    佛光山僧信二眾及兩岸文化表演團近3000人在此一同圍爐守歲。當晚,圍爐開始之前,星雲法師親臨現場為民眾祈福。在佛光山參加「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活動的百餘名雲南團員和臺灣民眾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共同迎接己亥豬年。「新年快樂!諸事吉祥!」是大家說得最多的吉祥話,承載了大家對新春的美好祝福和熱切期盼。
  • 臺灣船員與廈門邊檢人員圍爐共度除夕夜
    中新社4日報導,4日晚,中國農曆除夕夜,因為工作原因無法返臺與家人團聚的一艘外輪上的臺灣船員,受邀與廈門東渡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值班民警,一起圍爐,共敘兩岸同胞情誼,共度新春佳節。當天,東渡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得知靠泊在廈門海天碼頭的一艘外輪上有臺灣船員除夕日無法返臺與家人一起圍爐過年,當即決定提供暖心服務,邀請他們到邊檢站一起圍爐過年,共度一個別樣的除夕,以慰其思鄉之情。「我跑了那麼多年的船,沒想到今年除夕還能被邀請到邊檢,與邊檢警官一道圍爐話佳節,真是太開心、太難忘了!」
  • 年之味圍爐吃火鍋
    以四川來說,令人回味無窮的是毛肚火鍋,川人叫毛肚開堂,所謂毛肚卻包括了牛身上各種 可吃的東西,例如肝、肚、腦、腎、脊髓、牛肉,不過是以牛百葉為主罷 了。吃毛肚選料要精,刀工要細,吃到嘴裡,軟硬程度要恰到好處,講 究脆而不韌,連吃幾箸毛肚,不會讓腮幫子發酸。吃火鍋大家都愛喝 鍋子湯是毛肚火鍋裡除了辣椒之外,花椒多,老薑多,既麻且辣,除 非從小習慣於重辣,否則毛肚火鍋裡的湯是真夠勁兒的。
  • 古詩詞裡的圍爐之美
    他在一處幽靜的竹樓裡獨居,相伴眠的就是煉丹爐裡那團旺旺的火:《竹樓宿》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在松明燈下向玄妙仙人請教,與採藥老翁圍爐夜談,這樣閒散安逸的日子多麼快樂!古人常與老友圍爐敘談,自是快意之事。或品酒論詩,或品茗問道,或撫琴下棋,其樂融融也。北宋詩人趙企向以長短句詞得名,他有名句為:「青燈影冷棋三戰,紅火爐溫酒一杯。」讓後人對圍爐之美品味不已。
  •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時間:2020-01-24 12: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
  • 聽到「圍爐」和「海蠣煎」,你流口水了嗎?
    家裡過年走親戚和聚會,最常吃的是「圍爐」,也就是火鍋。火鍋加啥料呢?鹿晗直播吃火鍋涮葡萄,吃出了一種葡萄的新吃法。當然沿海的圍爐更喜歡加海鮮和加粉絲。粉絲不是明星的粉絲,而是蒜蓉粉絲蒸蝦的粉絲,代表著福壽綿長。
  •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來和習俗?
    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
  • 舌尖是有記憶的,尤其在除夕團圓飯裡
    馬上就是農曆新年了,首先在這裡先給大家拜個年,古書記載除夕放鞭炮,家人團坐而食稱之為圍爐,換言之圍爐也指吃年夜飯。二零二零 ◆ 開啟鴻運2020 Happy New Year圍著火鍋吃火鍋不僅能夠感受親情的溫暖也更能襯託出團圓的氣氛農曆新年調動了一切情感
  • 北京瑞雪過後帶宮廷娃娃拍雪景成時尚 圍爐吃火鍋喝咖啡也是樂事
    同時,看完雪後圍爐吃火鍋,也成了瑞雪降臨京城後的一大樂事。故宮角樓餐廳裡的火鍋,也在昨日迎來了自開業後的最旺人氣,不少市民排隊等著去吃火鍋。坐在《紫光閣賜宴圖》下,吃著萬壽菊花鍋、江山社稷醬,氣溫驟降後的寒冷也被一掃而光。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瑩瑩
  • 吃火鍋的神評論——說的就是你!
    吃火鍋嘛,雖然算不得什麼技術活,但一起吃的人不對,當天的好心情都得作廢~@D應龍:我最看不慣的就是,一桌人餓著等鍋兒漲起來,結果鍋兒剛剛漲起來,有個二貨就下一堆菜下去,筷子都夾起毛肚、鴨腸準備燙了,只好又放回盤子裡。
  • 臺灣過年沒春晚,看看人們如何過除夕?
    在除夕的前一天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要拜天公。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拜天公的儀式結束前要焚燒祭天的壽金(紙錢),焚燒壽金首先要燒長壽金再燒壽金,並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裡就念一遍平安進財,三杯酒與三杯茶倒完後就代表六合。
  •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宋人辛棄疾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說人生在世,不稱意之事太多了。我們不必太在意,獨自彷徨憂傷,應該走出去尋找快樂。當然是呼朋喚友,圍爐吃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很形象,因食材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熱滾滾的,咕嘟咕嘟響。 其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 誰說吃火鍋就一定會長胖?
    如果你也超愛吃火鍋,不妨來試試~ 火鍋蘸料的選擇 這點是我吃火鍋改變最最最大,也是我認為最有效控制(減少)熱量的一點。 要說北京人有多愛吃火鍋就有多愛吃麻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