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作家蒙飛:我寫我說我行動 盼民族文化繁榮

2020-12-11 中國青年網

圖為壯族作家蒙飛 鍾欣 攝

中新網南寧12月23日電 (記者 林浩)「使用母語進行文學創作,是我寫我說我行動,不存在語言和思維轉換障礙。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帶動一批壯族文學文藝人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擴大壯族文藝影響力,促進民族文化繁榮。」壯族作家蒙飛2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作為首部原創壯文長篇小說的作者,蒙飛正處在創作高峰期,繼《節日》《山重水複》之後,他的第三部壯文長篇小說《風吹過街》近日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部小說通過描寫當代壯族地區一個縣城的社會生活,展現壯族人民在大時代中的蛻變和進步。

蒙飛認為,縣是中國最重要最不得忽視的政治治理組織。描寫好一個縣域,能反映中國底層生態,讀懂一個縣城,可更好地了解中國。

圖為蒙飛創作的壯文作品 鍾欣 攝

從小在壯漢雜居的南寧市馬山縣周鹿鎮長大,蒙飛深受多語種文化薰陶。他自願報考中文系,兼學壯語文,學習壯文寫作和翻譯。在校期間,滿懷創作熱情的他,不懈投稿,作品經常被各類報刊採用。

30年來,蒙飛一直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工作,業餘堅持文學創作。2007年,他與黃新榮共同創作的長篇小說《節日》問世,成為壯族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並於2008年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隨後,壯文版的《山重水複》《風吹過街》,漢文版的《那裡的生活》《組委會》《溫潤的微笑》《邊陲畫廊》《舊夢新月》相繼問世,亦榮獲多項獎勵。

「壯族作家用壯語壯文寫作,能完全寫出壯族文化獨有的魅力,這是一件過癮的事情。」蒙飛說,壯族有2000多萬人口,應有自己的民族文學好和民族文化,應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的一席之地。作為壯族作家,用母語寫作是情結,發出民族聲音,積澱民族文化,展現民族風採,是義務責任,也是自信。

蒙飛的壯文創作旅程並非一帆風順。他坦言,壯文詞彙量不夠漢語的豐富,表達方式較為簡單直接,文字的豐富性、色彩度也不很足夠。同時,因離開家鄉多年,長年生活工作在南寧,對壯族鄉鎮、縣城的生活有些陌生了。

為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蒙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無數次地奔走於語言研究機構、故鄉、圖書館、方志館之間。他最鍾愛的還是回到家鄉小鎮周鹿,住上一段時間,與父母兄弟話家常,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想法。

「生活的精彩程度比小說的現象編造更為曲折精彩,作家永遠要當生活的學生,到生活中去,才能積累素材,創作出接地氣的作品。」蒙飛說。他常把家人的想法寫到書裡,家人也願意跟他講述更多的鄉間故事。

南寧師範大學周飛伶副教授這樣評價蒙飛的小說:以頗具個性的方式敘事,自然流暢,不時閃爍著遊戲精神和方言魅力,讓讀者感受到漢文文學作品所無法體驗到的清響、靈動與從容。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1957年國務院第63次會議通過《壯文方案》,並同意在壯族地區推行使用,成為迄今為止由國務院批准的唯一一種新創民族文字。

為促進壯文和壯漢雙語的和諧發展,近年來,廣西探索壯文進校、壯漢雙語教育教學的實踐發展,建立從學前教育、中小學各學段以及高等教育的壯漢雙語教育體系,壯漢雙語教育發展勢頭良好。

蒙飛表示,壯族文學經歷了萌芽發展壯大的曲折過程,湧現出《劉三姐》《百鳥衣》《美麗的南方》等經典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一席之地。壯文文學作品讀者群日益擴大,壯族作家數量也不斷增加,這令他很欣慰。

「我希望用深厚的民族情懷和對時代的洞察進行寫作,構建精神家園,用壯家兒女的沉靜之眼關注世界,思考如何以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質感,來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築造詩意棲居地。」蒙飛說。

蒙飛告訴記者,在準備長篇小說創作之初便有一個計劃,要寫成四部曲:壯族農村、壯族鄉鎮、壯族地級城市和首府南寧,如今前三部曲已經出版,最後這部寫南寧的長篇小說,關注在南寧打拼奮鬥的壯族群體,講述他們的進退得失。

「我有信心、耐心和決心,這第四部寫得比前面三部的好。」蒙飛說。

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蒙飛還藉助壯文與東南亞語言同源優勢,加強對外交流,讓「老樹發新枝」。他的長篇小說正被翻譯成越南文和泰文。(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我說】顧彬:對於中國當代作家,傳統不存在-搜狐文化頻道
    但是也很危險,比方說歐陽江河,他的思想非常複雜,雖然我是他的譯者,我老給他筆頭上的,口頭上的翻譯,但是我不敢說,我真的了解他的理論,因為他的理論太深。所以如果我翻譯的時候,可能是這個意思,但是我不敢說,雖然歐陽江河在美國呆了三年,但他連基本的英語都不行。這是中國作家99.9%的情況。什麼語言都不會。  搜狐文化:也可能是沒有學外語的意識。
  • 梁鴻:我不是鄉土作家,我寫的是人
    作家總要有選擇、有取捨,其背後是寫作的趣味、觀念在支撐。我想,誰否認了這一點,那才是虛偽的。  很多人說《神聖家族》像小說,李敬澤老師也開玩笑說我「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寫的是小說」。其實我覺得,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沒有什麼不可跨越的界限,標準是人定的,作家應該超越標準。  還有人問我為什麼改變寫作風格,我覺得這是一個太幼稚的問題。
  • 廣西3部作品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3部獲獎作品  獲獎作家表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三年規劃,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作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助推「文學桂軍」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 著名作家馮驥才:喚醒文化自覺 弘揚國家民族的正氣
    馮驥才:我算是十年「文革」後最早拿起筆的一批作家。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時候每一篇小說發表後,就會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當時家裡沒有電話,更沒電腦,只靠通信。信箱每天都堆滿了信,一開信箱門,裡邊的信會「噴湧而出」。寫信的人天南海北什麼地方都有,信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他們的感受和肺腑之言。最讓我感動的是,打開信時,有種沙沙的聲音,什麼響聲呢?
  • 我校舉行「我的中國夢 青春在行動」少數民族學生和留學生聯歡會
    5月6日下午,我校在禾園舉行「我的中國夢青春在行動」少數民族學生、留學生聯歡會。
  • 訪「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我期待當代文化繁榮高峰...
    他說:「新中國70年一直是我寫作的主要題材。我覺得我一寫起小說來,所有的日子都來了,我的日子跟別人不一樣。」 他是與新中國共成長的革命者。11歲就與北京地下黨建立了固定聯繫;14歲成為地下黨的候補黨員;15歲當上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幹部;動筆於19歲的處女作小說《青春萬歲》記錄了新中國的青春歲月。 他是中國傳統文化迷。
  • 「寫小說」而非「表演寫小說」——我眼中的作家錢鍾書
    「寫小說」而非「表演寫小說」——我眼中的作家錢鍾書作為錢鍾書的讀者,我想從個人的閱讀經歷談談對這位「老文化人」的一點兒感受——在這兒得說一句,所謂「老文化人」指的是「老的文化人」而非「老文化的人」,這種辨析就來自於錢鍾書本人在《圍城》裡發明的句式,最初說的是「老科學家」高松年校長
  • 哈尼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錢勇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哈尼族聚居地區不僅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事業也不斷繁榮發展。哈尼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出版與研究有兩次大的高潮,一次是1958至1959年,雲南省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通過調查,發現和出版了敘事長詩《不願出嫁的姑娘》《逃到勐先壩》、創世史詩《奧色密色》等;第二次是1982年開始,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開展的雲南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即《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雲南卷》《中國歌謠集成·雲南卷》《中國諺語集成·雲南卷》的編篡工作
  • 陳丹燕:我愛一本書 所以我去了作家的故鄉
    我覺得真正的作家也同樣是個體性的,正如每位作家都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樣,只能夠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所以,我埋頭讀自己喜歡的書,用心寫自己的書,不大關注主流文學,也就談不上與之保持距離。晶報:帕維奇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偉大在您的《捕夢之鄉》中也有很多描述。您認為他能成為偉大作家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 陳希我:日本作家集體的恥辱
    其實,在整個侵略戰爭中,有多少作家能夠獨善其身的呢?「冷豔文人」川端康成也出現在某個座談會上。甚至,那個寫風花雪月的谷崎潤一郎,在日軍佔領新加坡時,也興奮寫下了《新加坡陷落之際》,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我日本帝國在東洋頂天立地,建立了赫赫偉績……」即使如此,還有良心。「筆部隊」的日本作家良心都被蒙昧了嗎?魯思·本尼迪克特說日本人是「恥感文化」,區別於西方的「罪感文化」。
  • 我寫的絕不是自傳——採訪作家安·貝蒂
    那麼你是否認為有什麼標籤特別適合於反映你作為一個作家的成就呢?答:即使你不問,我也會提到這個討厭的問題的。不錯,我和其他一些作家一起被稱作「簡約派」,我不能說我很喜歡這一標籤。不過看到我的同事們明確表示將他們如此歸類是搞錯了,我感到很有趣,在反對使用這個標籤方面我覺得我是與他們相當一致的。
  • 張者:我希望自己是正方體 作家應有能流傳作品
    多年前採訪張者時,他說,如果說寫校園題材像輕靈一劍,那麼《老風口》將是沉重的一刀,完全改變他的寫作方式和語言方式。說完這話,一晃七八年過去了。   其實,「作家夢」在他胸中藏了幾十年。從中學時寫完《我的理想》作文之後,張者作家夢的小苗在同學的嘲笑中破土而出,並始終清醒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先讀大學中文系,再讀法律———為文學做生存的謀生準備。
  • 哈金:我寫的不是文化想像中的李白
    哈金:開始只想,也只能寫中國的事情。後來慢慢範圍擴大了一些。文化衝突是大家都關心的題材,但我目前對它沒有興趣。題材跟作家本人的存在狀態有關係,我並不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文化衝突,可能是因為我甘願生存在邊緣。最終,優秀的作家必須有不同的眼光,看問題獨到,至於國際視野並不重要。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
    李天奎:我拾拙筆寫春秋個人簡介:李天奎,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網名九思,號雅築,監獄人民警察,四級高級警長,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生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祖籍四川南充營山,出生重慶奉節縣,現居四川達州市。
  • 李亦園 | 我的人類學觀:說文化
    所以人類學家的基本觀念在美國式來說是文化。但是這個最基本的觀念在不同的環境之下就未必,也許在大陸,也許在前蘇聯,似乎"民族"這兩個字更為重要。所以人類學家某一些以研究文化為目的,但是也許另外一些以研究民族為目的。這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是著重點不一樣的問題。不過我所學的、所代表的比較說是美國式的。
  • 當前文化生活的繁榮與歧義
    編者按  本文是作者在寧波大學「做人做事做學問」名家系列講座的文稿(略有刪減),演講從我國文化生活的日益繁榮以及所帶來的種種困擾、擔憂等講起,進而對一些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  演講人:王蒙  簡 介: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
  • 【專訪】淡豹:寫小說能讓人物說出我要求他說的話,我不願意放棄...
    界面文化:讀《美滿》的時候我總會想到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今年她的短篇小說集(《邊界》《過境》《榮譽》)被引進。在我看來,卡斯克的小說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引入虛構,某種程度上和你的小說有相似之處:故事只是一個幌子,點睛之語往往是某種更有理論性質的、對更宏大的社會結構的思考。你是怎麼看小說和你的知識理論之間的關係的?
  • 嚴歌苓 | 我是如何成為一位作家的?
    我們部隊參加自衛反擊戰,當時記者很少,我說我想去,就批准我去了。我到後方的野戰醫院開始採訪,採訪傷員、從前線撤下來的小戰士,有一天夜裡就來了一千多個。採訪他們以後就覺得,舞蹈這個東西太不能表達我自己了。就像我爸爸當年從畫家轉行成作家一樣,我也大概是從那次轉行成了一個寫作的人。當時我寫了幾首小詩,都發表了,因為很缺這樣的文章,就給了我一個三等功。
  • 我是一個說真話的人——文/籤約作家 青鳥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我是一個說真話的人(外二首)   文/青鳥   走了很久的路   奔波了很久的日子
  • 「90後」作家鄭在歡:我要寫的,是故事中的閃光
    出生於1990年的鄭在歡說,「說實話,這樣的寫作只能發生在23歲,現在的我,肯定不會那麼勇敢那麼赤裸裸無所禁忌地去寫,更何況還是寫自己的家人和親鄰。雖然基本是虛構,但是原型人物都能對號入座。並且已經開始有原型說我把他寫得太壞了,這讓我憂慮,怕回去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