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節之際,再把這個文章發表在我的公號,節選自《拼娃》一書。
教育上父親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無與倫比的地位,我們三字經就講子不教父之過,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父親這個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國現在的教育方式下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時候越來越少了;而教育體系下,男教師也越來越稀缺。嚴父慈母是中國傳統的教育角色,現在教育是慈母過多,孩子的意志力不足,孩子的人格發育有欠缺。
在生物社會,更多的是雄性競爭,別管是父系還是母系,都是優秀的雄性才能夠有交配權和後代,能夠競爭勝利和探索到更多的生存資源是決定你繁衍的關鍵,這決定了雄性本身有更強的競爭意識和探索精神。而雌性的角色,更多是哺育後代和維持群體團結上,每一個雌性都有交配權和能夠產生後代,雌性有輔助和粘合劑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男性接觸過少,則陽剛力量不足有很多人是娘炮了,而能夠學習好,能夠學習快樂,克服好吃懶做的天性,需要的就是競爭意識,在各種快樂當中,探索未知的創造是最快樂的,這是你能夠學習優秀的天性,激發這樣的天性,父親比母親更有優勢。
父親在孩子教育上的角色是重要的,中國的家書家訓父親對家族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最有名的屬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家訓是近代文人齊家必讀經典,再比如梁啓超,長女梁思順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學校,便由他親自教授讀書,有時甚至為女兒批改作文到凌晨。經濟狀況稍好之後,為了培養女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他還在家裡闢出一座實驗室。曾國藩、梁啓超的後代也算是教育成功的典型,在中國是各界的佼佼者,這與他們作為父親,在無論多忙當中,都擔負起教育孩子的核心責任有密切的關係。
而當前中國受西方影響,父親在孩子成長當中的作用越來越淡了,我們記得《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個唱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但你是否知道多少人要求禁唱它?因為這個歌曲對沒有媽媽的孩子是傷害,對孩子認識世界是很有負面影響的,這個世界美好的東西很多,中國歷史上對父愛的地位是遠遠高於母愛的,為何現在父愛沒有了,只有母愛被宣傳?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影視作品當中的各種醜化父親的細節。按照著名旅法女作家邊芹的說法,這個細節可以簡稱「父殤」,在不同作品裡具體又有「父惡」、「父愚」、「父缺席」等版本。總之永遠是「父親」這個角色是反角,他好則缺席不在;壞則愚昧惡霸。父親的角色的缺失,是破壞中國教育體系文化體系的關鍵環節。我們回憶一下,中國的作品當中,確實沒有多少好父親的角色。而且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就是我們社會上的母親節就明顯比父親節要被大家關注得多。
對於西方的社會,父親的上帝,對母親才更關注,耶穌的出生就是所謂的上帝讓聖母受孕,而且不光如此,西方還有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西方是通過把父愛授予上帝,進行宗教統治的社會,這與中國的傳統是非常不同的。中國的傳統不是一夫一妻的社會,大家族是刻意避免孩子與母親過於親密的,在皇室,是皇子生下來就必須由乳娘餵養,親娘想要餵養都不行,以此避免對親娘的依賴以後產生外戚的麻煩,中國古代是父愛是大於山的,中華是一個崇拜祖宗的民族,對父系的傳承和記載是特別清楚的。
我們可以看看《史記》,對我們祖先起源的父系是有詳細而明確的記載,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黃帝的家族歷史也很清楚。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堯父為帝嚳,母為陳鋒氏女。帝嚳乃黃帝玄孫,高祖:黃帝,曾祖:玄囂,祖父:蟜極,父親:帝嚳
現在中國已經孝道廢弛了,但孝字依然深入人心,對中國人說你不孝是對你重大的道德指責,而西方則是孩子根本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孩子反叛父母還被說成是有獨立人格了,這背後就是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權的背後是什麼呢,我可以看到的就是控制和掌握男人,壓制男人對統治者的反抗,世界女權最熱的時候,也是西方政治最不穩定的時候。而且我們還可以注意一個現象,中國被西化殖民最多的地區,都女權比較厲害,比如香港和上海,女權起來了,男人就慫了。
對這個女權背後奴化控制男性社會的例子,可以看看雲南的偽母系社會。我去雲南旅遊,當地導遊介紹說他們是所謂的母系社會,男孩子要到女孩子家幹活,而且男孩子最沒有地位,媽媽有了兒子,還要給兒子準備錢,最後男孩子還要住到女方家,完全是被女方主導的。對此我問了他們幾句話就知道這是一個偽母系社會了,我問他們寨子的頭人是男是女?繼承頭人的是按照父親還是母親的關係?結果頭人是男人,繼承的是頭人的兒子!再深問,他們就說當年她們都是頭人的奴隸!頭人想要她們是頭人的權利。而且還說了一個重點,就是男孩子如果打仗立功了,改變身份了,就不一樣了。這哪裡是什麼母系社會,就是利用女性對頭人容易奴化屈服的特性,讓不容易奴化的男性先奴化到家庭的女性之下,就好統治了。後來又問到他們一個貴族,說姓刀的和姓玉的不同,姓玉的都是奴隸,是母系的,姓刀的是貴族,是父系的,男性奴隸原來沒有姓,如果有戰功賜姓刀,就是有姓有貴族身份了。這才是宣揚女權進行統治活生生的例子。
類似的例子也在朝鮮,與中國古代不同的是,古代朝鮮的身份等級也是按照母親的身份進行確定的,貴族的子女的身份是按照其生母身份確定的。這個規則,保持了大約400家兩班貴族的穩定,所以朝鮮的朝代經歷800年直到日本入侵兼併為止。而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高層,也是兩班貴族家族佔主導的。
所以父親、父愛、男性社會的競爭性,是孩子教育成長關鍵的因素,沒有這些,下一代就容易被奴化,孩子就娘炮的多,男孩子的成熟度經常不足,是我們教育難出頂尖領軍人才的大問題,對此我們要重視古代嚴父教育和父愛在教育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