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績出來後,各地對考入清華北大的獎勵,都會成為新聞報導的熱點。獎勵有很多種,大部分都是以現金的方式,直接發給考生個人。
在齋主看來,高額的獎金肥了考生,宣傳了地方和中學。但是這種做法卻加深了大學的等級化,傷害了教育公平。
1.高額獎金是一種雙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人誠不我欺。這些年,讀好書的確給高分考生帶來了獎金。這些獎金主要獎勵給考入清華北大的考生。
近日,廣州某中學為吸引高分復讀生,出臺了獎勵計劃:考上了清華北大,獎勵108萬;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學、中科大,可以獲得5萬元,其他&34;獲得1萬元。
與之類似,東莞新塘社區則對考入清華北大的本、碩、博獎勵10萬元。
這些獎勵看似是鼓勵學生學習,背後其實是經過精打細算的。
學校給出獎金是為了提高聲譽,然後招收更好的生源。
地方教育局或社區給予的獎勵,其實也是為了宣傳的效果。
齋主一起奇怪,地方的花錢都是經過預算和審批的,他們的錢是怎麼通過預算審批的。
既讓高分考生獲得了實惠,也宣傳了自己,獎勵雙方實現的是一種雙贏。
2.加深了大學的等級
這些年的獎勵中,公眾印象最深的是對清華北大的獎勵。似乎,清北才是最好的,其他大學都是二流的,不值什麼錢。
中國的大學本來就等級化嚴重,這種獎勵無意中又加深了大學的等級。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對大學進行了區分分為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兩類。這種分類一直延續80年代,中國出現了99所重點大學。
但是,由於大學招生量有限,社會上對大學生需求大,處於稀缺狀態。那個時代的人們雖然知道有重點大學,但是沒有明顯感覺到院校歧視。
20世紀90年代末,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開始了大學等級的又一次劃分。但是真正對社會產生影響是在2000年之後,原因很清楚1999年大學擴招,大學生人數多了,需要有一個標準來區分。
在985工程中,清北是處於特殊地位的。對清北的過於投入和重視,無意中形成對其他大學的歧視。
3.傷害了教育公平
對清北等部分考生的重金獎勵,加深了高校的等級,大大損害了教育公平。
國內大學本來就是因各種因素,資源配置不公平,自然得分成三六九等。這些不需要人為得去劃分。
國家設立211、985工程,本來是為了投入大量資金,推動大學更快發展,而不是去給大學劃分等級。
但是習慣了等級化的社會,大家自然就將這些作為大學等級的標準來看待。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公司、事業單位、機關招聘人員,就直接標註這些名稱,形成了公開的院校歧視。
雙一流計劃的出現,就是打破完全以學校品牌來劃分等級的做法。除了36所A類院校外,其他的都是以學科和專業來取勝,以此來評判大學相對公平一些。
在齋主看來,任何劃分學校等級的做法都是損害教育公平的。高等教育的公平最應該追求的,因為它給人打上的標籤是一輩子的。
不要以行政力量去幹涉大學發展,讓它們能夠平等競爭,才能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