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浪潮重來:為什麼青少年哥特小說這麼火?

2020-12-12 界面新聞

《吸血鬼學院》(2014)中的佐伊·達奇(Zoey Deutch) 圖片來源:Angry Films, Kintop Pictures, Preger Entertainment

18歲少女毅然赴死,希望能迎來自己半人半吸血鬼的小生命。她的脊柱都斷裂了,肚子裡的嬰兒長有毒牙,開始一路咬噬,直到他年輕丈夫咬開胎盤,為她做了一個吸血鬼式的接生手術,寶寶才順利產下。這殘忍的一幕,出自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2005-2008年出版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

梅爾的小說在青少年讀者之間掀起了一波哥特小說新熱潮,而且經久不退,給了這一群讀者一個機會去重溫熟悉的哥特文學傳統:古舊破敗的建築,以及吸血鬼、狼人、鬼魂和巫師等等古怪瘮人而且擁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

十八世紀女作家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小說和布萊姆·斯託克(Bram Stoker)經久不衰的《德古拉》(1897年),是當時哥特浪漫小說的代表,這些小說的主要目的,是讓成年讀者感受到一種恐怖和驚悚。然而到了今天,絕大多數哥特小說的目標受眾則是年輕一代。令人驚訝的是,哥特小說竟然是你探索成年生活中怪誕嚇人一面的理想體裁。這類作品通過隱喻手法,折射了諸如種族歧視和兩性不平等等一些嚴峻的社會問題。

青少年小說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針對12-18歲的讀者而作,現在已經成了一種現象級的文學體裁。儘管這類小說囊括了種種超自然元素,它們還是以一定的社會問題為背景,關注青少年在其中的鬥爭。除《暮光之城》之外,一些流行的青少年哥特小說也會圍繞吸血鬼的「人生」展開,吸血鬼在書中是主人公,而不是反派。

蕾切爾·米德(Richelle Mead)六部曲小說《吸血鬼學院》(Vampire Academy)已經被改編成了電視連續劇。小說的主角是一個半吸血鬼(人類與吸血鬼混血)少女,她陷入了禁忌之戀,愛上了聖弗拉米爾吸血鬼學院的導師。另一邊,她還要學著抵禦邪惡的吸血鬼血族(strigoi)的侵擾。

《吸血鬼學院》中的艾希莉·林恩·布萊爾 圖片來源:IMDb

青少年哥特小說的復興,也引入了各式各樣的超自然生物。卡桑德拉·克萊爾(Cassandra Clare)的《暗影獵人全集》(Shadowhunter Chronicles)包含了《地獄裝備》(Infernal Devices)和《聖杯神器》(Mortal Instruments)系列故事,既有文學作品,又有影視產品。在小說中,帶有天使血統的人類肩負起了保護平民百姓、抵禦一眾超自然生物的任務。暗影獵人們(Naphilim)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得與魔鬼、巫師、狼人、精靈和吸血鬼勢力作鬥爭。但諷刺的是,他們自己身上也擁有超能力,因此才能擔起守護者的責任。克萊爾說,她寫這些小說不是專為迎合青少年讀者的。事實確實如此,她幾乎一半的讀者都是成年人。然而,能與小說中十幾歲的主人公產生共鳴的,大都還是同齡的青少年。

哥特小說以及它時下的子流派,例如超自然的愛情故事,在青少年之間產生了獨一無二的巨大共鳴。他們正處於孩童和成人的過渡期,歸入少年時代不那麼確切,他們正在一步步遠去,而他們還在成長,並沒有完全長大成人。既然如此,他們如此熱切地想要擁抱哥德式那種介於意識臨界點的怪誕主題,對浪漫愛情和性如此痴迷,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天的青少年哥特小說復興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女性怪物的出現。在18世紀,女性作家的筆下首次出現了最早的「女性哥特小說」,在這些故事中,女主角的形象常常是英勇無畏的,但與此同時,她們也是被動的受害者。女性哥特小說的慣有情節也反映了當時那個年代女性相對弱勢無助的地位,她們對自己的弱點充滿恐懼,害怕被禁錮在家庭角色和父權制社會中。在我們這個時代,青少年哥特小說中的女性怪物已經有能力對他人和自己構成威脅,由此破壞了早先男性是怪物、女性是犧牲者的傳統故事線。

為什麼是現在?

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大概是為青少年文學注入哥特傳統的最強力的催化劑了,《哈利·波特》的一路走紅標誌著奇幻小說成了當紅體裁。小說的主角,一個小男孩逐漸成長為青少年,一次次直面善惡之鬥中永恆的兩難困境,承擔起了改變世界的重任。雖然霍格沃茲魔法學校裡發生的故事不一定屬於哥特小說的範疇,但哈利波特效應為接下來許多小說的出版開闢了道路,迎來了無數具有超能力的年輕主角。

最重要的是,梅爾《暮光之城》系列講述了人類女孩貝拉·斯旺和「閃閃發光」的愛德華·卡倫之間的故事,將哥特小說的主人公和青少年愛情小說的情節有機結合。《暮光之城》這部傳奇小說登上了全球暢銷書榜,還被讀者投票評選為澳大利亞安格斯&羅伯遜書店(Angus & Robertson)「2010年最好的100本書」第一名。《暮光之城》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書本身的範疇,伸向影視領域,拍出了紅極一時的系列電影。

《暮光之城》(2008)劇照 圖片來源: 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小說《奧特蘭託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1764年出版,標誌著哥特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首次亮相。從那以後,它就經歷了幾段輝煌時期。後來,每一次哥特小說再度復興,這類體裁都會被修改和重塑,以反映當時新的社會文化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哥特小說書頁間揮之不去的怪物形象也會隨著人們所恐懼和擔憂的東西而發生改變。在尼娜·奧爾馬克(Nina Auerbach)頗富影響力的作品《我們的吸血鬼,我們自己》(Our Vampires, Ourselves)中,她解釋道:「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所需要的吸血鬼。」把這句話推開來放在哥特小說上,也同樣適用。

在當代的青少年小說中,善與惡的界限是模糊的。與之相反,在19世紀的哥特小說裡,怪物往往是完完全全的反面角色。斯託克筆下的德古拉就是維多利亞時期吸血鬼的一個代表,他們往往被描繪成惡魔、外來者,和正常的英國人完全不同,讀上去令人毛骨悚然。

布萊姆·斯託克的小說在1992年改編成了電影《驚情四百年》,加裡·奧德曼在電影中飾演德古拉伯爵。當代的怪物已經不再與人類勢不兩立了 圖片來源: American Zoetrope/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Osiris Films

然而到了今天,當我們提到怪物,已經不會再把他們想像成異族生物或是人類之敵了。不僅如此,他們的形象還往往令人同情,假如故事從他們的視角切入,這種感覺就更為明顯了。

這類作品包括由同名漫畫改編的《我是殭屍》(IZombie)電視喜劇,劇中女主角每個月都靠得吃人腦來保持人性。而對於克勞迪婭·格雷(Claudia Gray)的系列小說《每一夜》(Everynight)來說,讀者往往第一部讀到一半,都沒意識到女主角原來是個吸血鬼。正如安娜·傑克遜(Anna Jackson)在《青少年哥特小說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hildren's Gothic)中說的那樣,在當代青少年哥特小說中,「怪物成了英雄。」

被動的女主角

大多數青少年哥特小說的情節中都有愛情線,這是主角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他們正逐漸步入成年階段,而性經歷便是劃分其成人與否的界限。

在《暮光之城》這樣典型的青少年哥特小說中,往往是人類或怪物女主角愛上了一個男孩,可對方並不是自己的同類,這樣的劇情設置便抹去了人類與怪物之間的界限。非正常愛情的主人公既有傳統哥特小說中的人物,比如吸血鬼、狼人、殭屍、鬼怪和巫師,也包括新創造出來的人物,比如說墮落天使或是仙女。在這樣一份感情中,最大的挑戰是克服超自然力量帶來的障礙,比如說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以及社會對「跨種族」愛情的歧視。

在一篇30年前發表的關於青少年言情小說的研究中,琳達·克裡斯蒂安-史密斯(Linda Christian-Smith)寫道,這些小說是「年輕女孩感性和理智的意識形態角鬥場」。她尤其提出,這些言情小說都強調了異性戀愛情以及女孩的母性。儘管現在青少年哥特小說中的跨種族戀愛主角已經日趨多元化,但性方面的描寫一直都沒什麼變化。

在這類小說中,絕大多數的愛情都是發生在異性之間的。故事往往會突出女主角的主觀能動性,講述她是如何運用超能力選擇男人,或在兩性關係中來來去去的。然而,在《暮光之城》和勞倫·凱特(Lauren Kate)的《墮落天使》(Fallen)系列小說中,女主角與墮落天使男主角墜入了情網,和其他故事相比起來,她們更加優柔寡斷,而且總是等待拯救。

有趣的是,《吸血鬼獵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的導演喬斯·韋登(Joss Whedon)認為,《暮光之城》的女主角貝拉缺少女性賦權,總是對備胎雅各布念念不忘,而且「徹徹底底是被動的」。

《暮光之城》中飾演貝拉的克裡斯汀·斯圖爾特和愛德華的扮演者羅伯特·帕丁森。有人說,貝拉的角色完完全全是被動的 圖片來源:Summit Entertainment/Temple Hill Entertainment/Maverick Films

這些以被動女孩為主人公的小說激發起了讀者對浪漫愛情的幻想,讓他們能夠暫時逃離真實世界中的兩性不平等現實。但它們也在一遍遍提醒著女性讀者,她們所面臨的是怎樣的現實。

怪物女孩

然而,擁有超能力的女主角往往能夠突破傳統對於女性氣質的禁錮,並且變得超凡卓越,《暮光之城》裡的貝拉和其他人類角色都做不到這一點。在許多青少年哥特小說中,譬如米德的《吸血鬼學院》,女性角色們擁有各自獨特且鮮為人知的超自然能力,打破了人們對女性行為規範的期望。隨著女孩們慢慢成年,開始追逐愛情,這些特殊的能力成為了她們焦慮的主要問題,因為這份愛情給她們整個族群帶來了威脅。

據《出版社周刊》報導,《吸血鬼學院》系列六本小說的其中三本備受歡迎,僅僅在美國,精裝本小說就賣出了30-50萬冊不等。然而,雖然這套小說沾上了《暮光之城》的光,但它的主人公露絲是個半吸血鬼,自己本身就不是人類。露絲與吸血鬼麗莎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因此在麗莎被綁架的時候,露絲便為了拯救自己的朋友而違反了學院的規定。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女孩也是有能力守護自己所愛的人的。

《吸血鬼學院》(2016)中麗莎的飾演者艾希莉·林恩·布萊爾和露絲的飾演者詹妮弗·斯塔德尼基 圖片來源:idmb

在《吸血鬼學院》中,露絲的定位是一個性對象,在莫裡族(Moroi)這種吸血鬼特權階級中間,這種觀念尤為明顯,因為種族差異,他們覺得半吸血鬼有著無法拒絕的吸引力。露絲接受了這一點,並且好好打扮自己,充分利用起自己的性特徵。但這種性特徵起作用的前提是,她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強有力的年輕女性:

他們一看到我的身體和衣服,整個人就被睪丸素控制住了,臉上閃耀出男人純粹的情慾。然後他們似乎意識到這個人是我,又立馬被恐懼填滿。真是太酷了。

露絲能夠抵禦不懷好意的進犯,有能力也有技巧去保護自己,這給人以一種女性賦權和兩性平等的感覺。

無獨有偶,小說中的麗莎阻止了一群莫裡族學生輪姦一個被下藥的女孩的企圖。在一次派對上,這群人想要佔一個「女投餵者」(投餵者指那些同意讓吸血鬼吸自己血的人)的便宜,「來一次群體餵養,他們能輪流咬她,做些下流的事情。她會讓他們嗨得失去知覺。」

青少年哥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有能力保護自己,並且也有責任兼顧別人的安全。他們在愛情和性方面是有主動權的,從一定程度上看,這也是一種進步。然而在書中,她們的欲望總是被塑造成危險的、具有破壞性的,而且對浪漫愛情的追逐往往被置於女孩的自我成長、自我教育和人身安全之上。換句話說,女性角色超人類的體力、讀心的能力和殺戮的潛力不過是個幌子,為的是以膚淺的激進態度來粉飾鞏固傳統女性價值觀的真實目的。

內心的善良與黑暗

近年來湧現的青少年哥特小說更多傾向於女性讀者,鎂光燈打在女性人物的身上,把她們追求浪漫愛情的過程塑造成小說的重頭戲。不過,以男孩為主角的小說也不少,例如在蘭薩姆·裡格斯(Ransom Riggs)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中,主角就是一個16歲的人類男孩雅各布。這部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在2016年由蒂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拍成了電影。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的伊娃·格林、阿薩·巴特菲爾德(在劇中飾演雅各布)和喬治·彭伯頓 圖片來源:Twentieth Century Fox/Chernin Entertainment/TSG Entertainment

在電影中,一種名叫「虛空」(Hollowgast)的怪物專門追捕有神奇能力的孩子,吸攝他們的靈魂,而男孩雅各布則有一種能力可以幫助這些孩子。在雅各布走向成年的過渡期裡,愛情戲份的成分很少,更多是關於他的自我發現、與祖先產生聯繫以及如何平衡自己新挖掘出來的能力與責任的關係。

在《哥特少年》(The Gothic Child)中,瑪利亞·格奧爾吉瓦(Maria Georgieva)指出,傳統的哥特小說講述的是「孩子成長和蛻變的過程、青少年危機以及步入成年的陣痛」,此處她的意思是,孩子是有潛力的,他們能成為英雄,也會變成惡霸。

然而,在近些年這一波青少年哥特小說復興浪潮中,童年的黑暗面給故事增添了別樣的魅力。書中的女主角在個人成長和複雜的情感關係中學著管理自己身體和情感上的轉變,可以給他人帶來威脅,也能保護和拯救同伴。她模糊不定的性格反映了青少年所處的臨界點,同時也引入了一種對怪物的全新理解——他們更像是鄰家的美國少年,而不是羅馬尼亞式不死的亡靈。

當代的青少年哥特小說沒有在孩子善與惡的道路上下過多筆墨,而是讓我們認識到,善惡二者能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並存。

(翻譯:馬昕)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魅夜紳士黑暗噩夢 遊戲與電影裡的吸血鬼漫談(全文)
    每每看到有人以為這麼一個菊花欠爆的貨色就是所謂的吸血鬼時,筆者就會覺得有義務給他們上上課,說說真正的吸血鬼到底是什麼。時光一路飛逝到了1897年,歐洲的帝國資本主義發展已然到了極致,繁榮頂點的背後是各種激化社會矛盾和嚴重的政治危機;也是在這個時候,散發著腐敗美感、滴淌黑色血液的哥特恐怖小說作為半正統流派再度復興。潮流之中,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託克的裡程碑作品《德古拉》問世;然而儘管收穫了媒體好評,小說在維多利亞時期卻只是叫好不叫座,除了忠實愛好者這個圈子之外並,沒有收穫太多的讀者。
  • 哥特風芭蕾舞劇顛覆《睡美人》
    隨著「男版天鵝湖」的大受歡迎,馬修相信滬上觀眾能夠接受一個帶有哥特、黯黑元素的童話故事。「1890年前後,柴可夫斯基創作了《睡美人》的音樂。正是那個年代,哥特風在世界各地流行,《吸血鬼伯爵德古拉》等哥德式小說也創作於那個時期。因此,在構思《睡美人》時,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將哥特元素融入創作。」在見面會上,馬修·伯恩解釋了這部哥德式芭蕾舞劇的由來。
  • EP21 世妙x神神叨叨:萬聖節到了,小心吸血鬼!
    傳說裡的吸血鬼小臉煞白,長著長指甲、尖牙齒、紅嘴唇,還害怕大蒜,難道還有什麼醫學根據?吸血鬼的起源到底是該隱,莉莉絲,還是弗拉德三世?為什麼說莉莉絲作為「史上第一個女權主義者」值得讚美和鼓吹?在流行文化裡,吸血鬼跟番茄汁為什麼成了固定搭配?詳情請收聽本期節目。
  • 亞文化流行,最全解讀「哥特時尚」
    絕大多數的哥特電影,都取材於吸血鬼的故事,熒幕上的吸血鬼有著煞白的臉、鮮紅的嘴唇、深黑的眼圈、一身黑衣,這一形象表現了哥特時期的歐洲黑暗歷史。我一直不敢看恐怖片,但吸血鬼的電影卻可以接受,原因是,它沒有那麼血腥和恐怖,反而有唯美的一面。
  • 當「天使」遇見「惡魔」,淺談遊戲中的「哥特蘿莉」
    「哥特蘿莉」又稱「哥德式洛麗塔」。主要是指在傳統的「洛麗塔」服飾風格上增添諸如骷髏頭、玫瑰、荊棘、符文、芒星、惡魔、羽翼、聖女等黑暗元素,從而形成一種偏向奇幻、魔幻的神秘感。《英雄聯盟》中,安妮有一套最珍貴的皮膚,就是哥特蘿莉。
  • 遊戲科普姬|聊聊《第五人格》備受讚譽的哥特風
    先來聊聊哥特風格的起源。哥特風格是中世紀時期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通常包含孤獨、恐怖、死亡、頹廢、浪漫、超自然、吸血鬼等主要元素。再後來哥特風格開始滲透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等各個藝術領域。除了建築之外,哥特風格還在文學領域裡佔據著一席之地。哥德式文學也是西方通俗文學的一種,多以吸血鬼、死亡、超自然、詛咒、黑暗元素等形式表現。
  • 朋克哥特電影,PG級的狂歡
    我要提出的知識建構需要回溯到千年的歷史中,為我稱之為「朋克-哥特」的當代電影趨向提供框架。這種電影趨向的代表作有老一代的《銀翼殺手》,也有新時代的《第五元素》、《蝙蝠俠與羅賓》和《再生俠》,這個潮流起源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哥特小說,而這種文學浪潮則源自(或名稱上)中世紀的哥特建築。當我們審視從一種藝術形式到另一種(甚至再一種)的歷史變形時,困擾我們的正是這種意義上的完全變化。
  •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喜歡哥特風格?
    哥特這個詞在如今越來越流行,尤其在歐美國家,每年定期會舉辦以哥特為主題的藝術集會和愛好者聚會。一般能引起黑色、蒼白、神秘、陰鬱等等感覺的事物場景我們都會蹦出哥特這個詞語。其實哥特最初是條頓民族中一個部落的名稱。
  • 攜有諷刺意味的哥特風,為何能從歷史情仇中蛻變成高價值的風格?
    提起哥特風,首要提起的就是哥特風格建築,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這座在人類歷史上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宏偉建築。現今的哥特風就是一種獨特的、高聳的、帶有神秘氣息的藝術風格。它廣泛運用於建築、繪畫、音樂、服裝等領域,受到很多當代人的喜愛。但追溯哥特風格的起源,一開始的哥特風並非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風格。
  • 哥特朋克?這又是什麼?
    我要提出的知識建構需要回溯到千年的歷史中,為我稱之為「朋克-哥特」的當代電影趨向提供框架。這種電影趨向的代表作有老一代的《銀翼殺手》,也有新時代的《第五元素》、《蝙蝠俠與羅賓》和《再生俠》,這個潮流起源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哥特小說,而這種文學浪潮則源自(或名稱上)中世紀的哥特建築。當我們審視從一種藝術形式到另一種(甚至再一種)的歷史變形時,困擾我們的正是這種意義上的完全變化。
  • 遊戲中的哥特藝術設計為何如此吸引玩家?
    從英國的哥特小說開始,哥特藝術逐漸涉及到影視、繪畫、甚至是遊戲。隨著人們不斷地對哥特藝術做出自己獨特的詮釋,這種被認為是腐朽黑暗的藝術手法卻也在近現代開出了華麗而悽美的黑暗之花。在遊戲領域《惡魔城》、《暗黑破壞神》、《鬼泣》、《血源:詛咒》等遊戲都以其獨特的哥德式遊戲藝術設定深深地吸引著一批「黑暗系」玩家。
  • 骨傲天是誰為什麼這麼火 OVERLORD小說裡的男主
    《OVERLORD》是丸山蘿莉所著的一本奇幻冒險小說,原在網絡連載小說,後改編成文庫輕小說。於2012年7月30日出版該作品,截止2015年6月29日,已出版九卷。  骨傲天是誰  《OVERLORD》的男主就是骨傲天。為什麼叫骨傲天呢?
  • 神秘暗黑的哥特風格
    哥特風格設計 說到哥德式,你腦海中可能會浮現蒼白的面孔,黑色的服裝,或者中世紀的廢墟與哥德式建築。 Gothic源於德語Gotik,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哥特藝術以黑暗風格為主,以恐怖、死亡、超自然、古堡、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
  • 哥特電影的美學體現在哪裡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電影表現哥特文化呢,而且相當一部分的哥特電影取得了廣泛而鑑定的認可。這樣非同尋常的影響力與受眾力度必定具有著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美學基礎。 《沉睡谷》中的小鎮沉寂、靜默,似乎陷入永恆的睡夢當中。
  • 哥特Lolita:少女的純真融合哥特風的灰暗頹廢,可甜可酷
    導讀:哥特Lolita:少女的純真融合哥特風的灰暗頹廢,可甜可酷哥特(Goth),原指代屬西歐日耳曼部族的哥特人,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哥特風格讓人們聯想到城堡、尖頂巍峨的建築、十字架、黑色服飾、極度壓抑的世界。
  • 神評論|《全職高手》小說為什麼這麼火?網友:就是喜歡,沒辦法 捂臉
    導語:《全職高手》小說為什麼這麼火?關於「《全職高手》小說為什麼這麼火?」這個問題,小編精心挑選了一個回答供大家討論。大概說一下我理解的全職為什麼這麼火。然後說說全職和其他網絡小說的區別。這是全職不會被女讀者群體排斥的基礎。所有的這些,既沒有可以美化也沒有刻意貶低女性角色,葉修與幾位女性角色的相處非常自然,全無曖昧,距離恰到好處,教導的時候夠嚴格,體貼的時候夠紳士,送的禮物夠貼心,所謂教養,就是這樣了。全職大體劇情並無特殊,所以在很多細節上有創新。所以說全職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麼老套。是的,沒看錯,人人平等。
  •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你可以看到整個悲慘的傳奇410年羅馬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解僱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有組織的,還是只是騎著馬在城市裡亂砍亂燒,掠奪?但小編將在這裡提供一個基本概述。哥特人入侵前夕,西方最高級別的軍官是斯提利喬——一個汪達爾人的兒子。阿拉裡克解僱了羅馬在410年,他曾是軍事下屬的斯提裡科在394年Frigidus戰役中,但在一年之內希臘的互相對抗的長,哥特人之間的複雜和危險的陰謀,在東部和西部羅馬法庭。這種結盟和背叛的模式已經成為幾代人的常態。
  • 吸血鬼與城堡:真實的德古拉伯爵,比小說恐怖十倍
    這位惡名昭彰的統治者,也就是布朗·斯託克(Bram Stoker)1897年的知名小說《德古拉》的原型。也因為這本舉世聞名的小說還有人們對吸血鬼的聯想,布朗城堡變成知名的觀光景點,世人也稱其為「德古拉城堡」。
  • LOL:聯盟中的哥特文化,獨特的背景,並非只有哥特蘿莉安妮
    在聯盟中提到「哥特」主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哥特蘿莉安妮這款皮膚,畢竟就是直接以「哥特」來命名的,皮膚的背景各位也清楚,這是一款限定皮膚,也是安妮的伴生皮膚,在國服和外服都屬於限定,源於這款皮膚的背景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重點要說的是這個文化背景哥德式(G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