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是文盲。
說實話,我沒看完這篇滿分作文。
因為,我太菜了,讀不懂。
你行,你上。(附原文如下)
讀完了嗎?讀懂了嗎?
如果你既能讀完、又能讀懂,打擾了,你的境界比我高,不用看了,請立刻關閉。
如果沒有,咱還可以聊聊。
坦白講,我也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經歷過高考的洗禮,也接受過社會的毒打。
可是,卻不敢說自己讀過書。你想想,以林黛玉的才情,也只是「不曾讀書,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
我等鬚眉濁物,「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就罷了!」
話說回來,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呢?
恐怕,從數量來說,遠遠多過「讀書人」吧!
那是不是代表,我和「像我一樣」的人,都讀不懂?
作文、作文,寫作文章。
請問,文章是什麼?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曹丕《典論 · 論文》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也就是說,文章是關乎國家治理的偉大功業,是可以永垂不朽的盛大事業。
但《生活在樹上》一文,充斥著大量「虛假」的文化面具,比如:
蒿矢(hāo shǐ):箭的一種,箭杆用禾稈製成。
振翮(zhèn hé):形容人志向遠大。
一覘(yì chān):偷偷地察看。
婞直(xìng zhí):指倔強,剛直。
……
我承認,作者讀了很多書,知道很多人。在高考的考場上,於緊張刺激之中,能自在安閒的掉書袋,確實厲害!
有一說一,我很佩服,但我不羨慕。
這不就是典型的不會「有話好好說」系列,就像題目《生活在樹上》一樣:不!接!地!氣!
那麼,這類看似高端的文章,致命問題在哪呢?
我想借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的觀點:隔與不隔。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
簡單來說,好的作品要做到「不隔」,也就是作者構築的意象、景物宛如目前,情態、意韻自然浮現,一切仿佛天成。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這麼兩首詩,一首是王安石的,詩云:「蕭蕭搏黍聲中日,漠漠春鉏影外天。」一首是杜甫的,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問題來了,讀王安石的詩,你只會疑惑:「搏黍」是啥?「春鉏」又是啥?而讀杜甫的詩,你會想像: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在蔚藍的天空飛翔。
其實,「搏黍」就是黃鸝,「春鉏」就是白鷺。
這就是「隔」與「不隔」的區別。
回看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太隔了!以至於有點膈應。
在《同樣是「群芳鬥草」,《鏡花緣》比《紅樓夢》差在哪?魯迅:克制 》一文中,曾寫道:
曹雪芹和李汝珍都是才子——同樣的雜學旁收,同樣的十年辛苦。……但李汝珍不懂得克制,賣弄學問、炫耀才華,致使《鏡花緣》「工於技而短於情」,只能成為優秀的作品,而稱不上偉大。
同理,這位考生的行為類似。借用魯迅評價李汝珍的話:&34;
文章合為時而著。
真正的大學問家,是「深入淺出」——將深奧的道理,用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大眾。而不是反過來,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以顯得自己有文化。
《紅樓夢》中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矯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