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我家友果就幼兒園畢業了,將徹底告別幼兒園生活。不知道友果有沒有捨不得,我作為家長,是真心不捨得,想起孩子的幼兒園生涯,真是感慨良多。
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堂課,是給家長的,也叫家長會。其實,每個學期的開始,都有一次家長會,三年來,經歷過很多次的家長會,會議的共同點,就是家園共育。家園共育,即是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剛開始時,作為新手家長,對這個家園共育很懵懂,只知道動作上配合幼兒園,根本不知道配合的意義所在。
我們幼兒園有一個家園聯繫手冊,每周五從幼兒園帶回家,裡面會有老師對孩子這一周的綜合評價。每周一早晨再交回給幼兒園,帶著家長這一周對孩子的變化和評價。 那時,我對家園聯繫手冊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每周可以看見老師對寶貝的評語;恨的是每周家長的那個評語,我完全是無話可說。每次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什麼來。
直到有一次,幼兒園舉行了一次畫畫評選活動,讓想參加的小朋友帶自己的畫作去參賽。在準備作品的時候,我家友果一口拒絕參賽,原因是他在畫畫班已經參加過兩次比賽了, 結果每次都只得到銀獎,跟金獎無緣,他很傷心,不想再參加這類的比賽,不想再拿個銀獎或者銅獎回來。我告訴他,重在參與,銀獎也很不錯啊,表示你畫得也很好。然而,無論我怎麼苦口婆心,友果堅定如一。
恰逢周末,我就把這件事寫在了聯繫手冊上。周一放學回來,友果很開心地跟我要畫作,說明天要帶去幼兒園參賽。我驚喜之下,還是忍不住問:「你不怕又拿個銀獎,或者說拿個安慰獎回來?」友果樂呵呵地說:「老師說了,銀獎也很好啊,重在參與嘛,沒得獎也沒什麼。」說完,還開心地哼起歌。只有我一口老血梗在心口,想噴都噴不出來,這老師的話跟我說的,有何區別。為什麼孩子就買老師的帳呢?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說過的一句話:「幼兒園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畫畫參賽這事,讓我重新認識了家園聯繫手冊的作用。於是,我每次都會寫上我遇到了教育難題,來請教老師,或者請老師幫忙。我寫過友果吃飯拖拉,寫過友果對人沒禮貌,也問過愛哭敏感該怎麼引導。我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真心感謝幼兒園和在園的老師們。
當然,我在手冊上收到的給孩子的評語,有表揚,也有建議和批評,讓我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況。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看到了「喜歡連名帶姓地稱呼帶班老師」這個信息,我看到時就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那時友果在處在認字的興奮期,剛認識爸爸媽媽的名字,在家也嘚瑟了好幾天。估計在教室門口的公告欄上看到了老師的名字,然後就嘚瑟到了幼兒園,天天對著老師叫名字。老師也有批評他,但在友果看來估計以為是在跟他開玩笑。
回到家,我特意花時間找了相關繪本,跟友果講了對老師和長者的尊重及禮節禮貌問題。我很感謝老師及時指出問題,這不僅僅是解決問題,也是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經常進行雙向溝通,老師向父母介紹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父母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和變化。家園雙方互相溝通,查漏補缺,達到共育。
有研究表明:在幼兒時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比老師還要重要,沒有父母的模範和引導,老師教得再好,也是沒用的。所以,家園共育理應成為推動幼兒素質教育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
也有人說,家園共育,家在前,園在後,說明育兒的重則還是在家庭。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