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粄,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米」指「大米製品」,而「反」又通指「飯」,即「食物」,因而「粄」的本意就是指「大米製作的食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粄」的釋義為餈粑一類的米制餅。然而,搜尋引擎搜「粄」字,出來的內容卻大多與「客家」相關。這主要也是因為「粄」同時是一個古漢語文字,更是客家話中的一個特色詞,因而「粄食文化」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客家粄食文化,以此感受客家小吃之魅力。
「粄食」歷史與「粄食文化」的形成
說到粄食,必然離不開提到大米。在梅州地區,唐末就已經探索出了「將荒田築埂,灌以雨水,放養草魚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熟地種稻技術,在明代,梅州客家人更是研究出了「粘、粳、糯」的分類水稻栽培技術,「煲粥」、「煮飯」、「制粄」所用的大米已經獨立分化出不同的品種。
大米品種的分類歷史悠久,同樣,相應的粄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據考究,梅州「米粄」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而真正粄食文化的形成卻已是唐宋時期。粄食文化的逐漸成型,也漸漸解開了客家人的神秘面紗。
有一種說法是,自古以來,南方多稻少麥,因而麵粉難尋,於是客家人逐漸用米仿造麵食,發明了一堆「粄食」食物。那麼,客家人為何要仿造麵食呢?
話說客家人鍾情於各類「粄食」,其根源是在複製和回憶北方的麵食文化,這一點從客家人的南遷歷史可以綜合考量。客家先人是從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的,客而為家,加之遷徙過來的客家人靠山而居,依然形成了「自己人」圈子,複製過去的麵食文化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接下來還要提一下「粄食文化」的形成。剛剛說到,「粄食」充斥著複製與回憶,那麼,如今的客家地區,吃各類粄食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各類「粄食」的飲食習慣說起了。
客家粄食種類繁多,但大體可以分為祭祀祖先以及喜慶之用。過年時節喜吃「甜粄」,清明祭祖要食「清明粄」,炎炎夏日來點「仙人粄」,慶祝豐收招待客人就用「味酵粄」。當然了,各類粄食也成為了客家人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重要食材。漸漸的,充斥著喜慶與回憶的粄食文化逐漸流傳於客家地區,並延續至今。充滿著對北方麵食文化難以割捨的情結,客家粄食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
客家粄食的種類
米粄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逢年過節的餐桌都離不開各類粄食的蹤影。很多粄食不僅是「家常便菜」,更是「送禮佳品」。各類粄食琳琅滿目,種類高達數十種之多。
客家粄食甚至還可以根據季節來劃分,諸如春季吃艾粄、雞屎藤粄、薴葉粄;夏季吃溜鍋粄、仙人粄、老鼠粄;秋季吃味酵粄、番薯粄、餈粑;冬季吃甜粄、蘿蔔粄、圓籠粄。
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客家民謠》
清明粄這是一種根據時令而誕生的粄食,毫無疑問,一般只在清明時節吃這個粄。清明粄主要包括艾粄、雞屎藤粄以及薴葉粄。其原材料艾草、薴葉、雞屎藤都是當季草藥,在過去,客家人堅信用這些材料製作的粄食可以消食健胃、耐飢解渴、清熱解毒等。
仙人粄仙人粄是由仙人草熬製而成的清涼飲料,嚴格意義來說,不屬於米粄。但在客家地區,也將其歸屬為粄食種類。一般而言,仙人粄適合在夏季食用,客家人有個習俗就是在農曆入伏之時吃仙人粄,傳聞在那天吃了仙人粄,整個夏天都不會長痱子。
仙人粄一般在食用之時會加入蜂蜜,這樣吃起來才會清甜爽口,沁人心脾。當然,夏季吃仙人粄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降溫解暑,廣受小朋友們之喜愛。
味酵粄味酵粄主要是用米漿做成的,每當秋季豐收時節到來,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用早稻來磨製味酵粄,以此慶祝豐收好日子,同時祈求來年也能獲得大豐收。
味酵粄做法也很簡單,將大米磨成米漿,然後用開水衝漿,配以適量的土鹼,最後放鍋中蒸熟即可食用。事實上,味酵粄,講究一個味字。剛做好的味酵粄幾乎沒什麼味道的,因此需要配以調料醬汁,方能品嘗其鮮香可口。
甜粄甜粄是客家人在過年時候用以拜祭祖宗和招待客人的粄食。當然了,逢年過節用甜粄送人也是常有的人情往來。在過去,客家人無論貧富,春節期間都是要蒸甜粄的,條件好的人家就蒸多點,生活困難就蒸少點,總之,這代表喜慶以及美好祝願的甜粄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提到甜粄,客家人更多感受到的就是年的味道。平常出門在外吃不上其他粄食,過年回家必須要吃上帶有濃濃家鄉味的甜粄。久而久之,甜粄也成了很多漂泊異鄉的客家人時常懷念的味道。
喜粄這是一種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的客家粄食。伴隨著各種喜事一起出現,諸如添丁、周歲、喬遷、嫁娶、祝壽等等。而且喜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不同喜事對應的喜粄各有不同。客家人在製作喜粄的時候,會用上喜事對應的模具,在喜粄上印出「囍」、「福」、「壽」等字樣,以示吉祥。
客家釀粄的介紹
客家粄食種類繁多,除了以上介紹各個季節的經典粄食代表外,還有寓意團圓的圓籠粄、寓意富足安康的發粄等美味粄食。此外,客家人的家常粄食也有很多,像細粄、捆粄、老鼠粄、筍粄、黃粄、簸箕粄、憶子粄、人緣粄、菜粄……
各種粄食,目不暇接,實在是無法全部介紹。但是,在眾多粄食中,有一類粄食不得不跟大家介紹一下,因為只有它能代表客家粄食文化的精髓,那就是「客家釀粄」。
前文提到,客家粄食的誕生,與客家先民的南遷歷史息息相關。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至南方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的飲食習慣,比如逢年過節包餃子的習俗在客家人看來,就是不能割捨的情懷。於是他們發明了「釀粄」,並用此替代餃子包子等食物。
「釀」是一種動作,就是把餡料塞進食材裡面去。「釀粄」也自然就是把做好的各種餡料「釀」進粄食裡面去。下面就以「客家釀粄」的製作流程介紹,讓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客家粄食文化的精髓,並以此來結束本篇關於「客家粄食」的探討。
客家釀粄的製作方法
食材:粘米粉、糯米粉、韭菜、花生、香菇、豬肉、食鹽、紅曲粉。
步驟:
1、韭菜洗淨後切成沫狀。
2、將鐵鍋燒熱,把花生放進去翻炒至開裂狀態,盛出冷卻後去衣,並將其剁碎。此步驟鍋裡無需放油。
3、將豬肉和香菇剁碎,和花生碎、韭菜一起,放進油鍋翻炒,加適量食鹽翻炒均勻,此為餡料。
4、將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加上紅曲粉,用熱水去和面成團,此為粄。將麵團揉成一個個小麵團,捏成扁狀,用勺子將餡料舀至粄上,包裹後用手指捏緊縫合處。
5、將釀好的粄放入油鍋煎炸,雙面各煎一分鐘左右即可。
6、將煎好的粄放入鍋裡蒸15分鐘左右,出鍋即可享用美味。
小貼士:
1、粘米粉和糯米粉比例一般按四六分,粘米佔四,糯米佔六。兩者混合目的是讓釀粄不粘牙。
2、花生熱鍋去衣,主要是因為花生衣吃起來有些苦澀味道,影響口感。
3、和面時,必須要用熱水,一般八十度左右為宜。
4、和面的時候不要吹風扇,不然水分容易蒸發,會導致釀出來的粄容易開裂。
結語
從客家釀粄的製作流程我們可以看到,「釀粄」就是對「餃子」或者「包子」的形象演變。由此也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客家粄食文化確實道出了對北方麵食文化的回憶之情。當然了,如今的各種粄時,也無時不在充斥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飄香粄食味,濃濃家鄉情,這也是對客家粄食最好的詮釋。
以上所介紹的客家粄食並不特製梅州地區的味道,事實上,周邊客家地區的粄食文化也大同小異。同根同源的客家人,在飲食文化的保留上,始終都秉持一脈相承的特點,共同傳承著璀璨的客家文明。
我是未來煮夫,一個專注美食領域的創作者,歡迎你關注我,與我一起探尋中華美食之魅力。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未來煮夫 原創,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