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同事是客家人,經常做很地道的客家美食給我吃,我也在邊上學著做,久而久之也學到點。比如接下來介紹的這個釀粄。釀板是客家的小吃之一,做法有點似北方的餃子,不過釀板的「個子"比餃子大哦,客家地區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釀粄,如同北方地區包餃子一樣,已經成為地方習俗。小時候,溫飽問題困擾著很多缺衣少糧的家庭,平時都得縮衣節食。小孩子們都盼望著過年過節,除了可以放開肚皮飽餐一頓,還蒸些粄類小吃,可以在「半朝半晝」充飢解饞。童年時,年節時常面臨尷尬的局面,飯飽酒足還貪戀小吃,腸胃超負荷運轉,導致「有吃冇補。
製作上,釀粄與餃子的製作過程大同小異,首先是先準備好餡料。餡料主要分兩種,鹹餡與甜餡。鹹餡最常用的是本地陳年蘿蔔乾、蔥頭加碎肉,根據各自的口味,可以先炒幹炒香蘿蔔乾和蔥頭,再與生肉碎拌勻,這樣的餡特別鮮甜;也有人喜歡把碎肉與其他餡料一起放進鍋裡熱炒,讓碎肉裡面的油滲透蘿蔔乾和蔥頭,炒出來的餡又是別一番有風味——香脆。另一種是甜餡,以去皮花生米和芝麻(黑芝麻最佳)為主要材料,在熱鍋裡炒酥搗碎花生米,與等量炒酥的芝麻拌均勻,加入適量的白糖。這種餡料的釀粄又香又甜,吃起來滿嘴留香,讓人撐破肚皮還欲罷不能。製作過程需要注意:客家釀1.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是2:1;2.這道小吃的關鍵在於掌握好麵皮的厚度,皮太厚口感不好,太薄怕底部穿孔漏餡。
現在吃到的釀粄主要還是出現在廣東客家,軟糯開口,而且餡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來搭配,可葷可素,風味獨特。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口味。有些地方喜歡用豬肉加韭菜作為餡料,而這種也是比較常見的餡料,有些地方喜歡加入香菇、花生米、蝦米甚至魷魚絲,味道又是不同。相傳由北方南遷的客家人,居住在南方以後,非常懷念北方的包子,但是包子是用麵粉做的,我們都知道北方以小麥為主食,但是南方以稻米為主食,當時由於受到交通條件的限制,沒有麵粉,所以只能以米粉替代,後來就有了現在的釀粄。
可能是遺傳,我的家族都喜歡吃各類粄食,粄材多為糯米粉,有人說不易消化,胃不好的人得少吃。雖然也有胃痛史,但是一直以來熱衷於糯米粄,腸胃卻不受絲毫影響,常把糯米粄當成主食。如今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營養過剩已經成為健康殺手,人們開始更注重科學清淡膳食,不易消化的糯米粄也淡出了人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