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並於全國發行。該書通過25篇訪談實錄,講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間,習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來,與大學生們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實記錄了他對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始終如一的關注、關心、關愛。本書一經出版,迅速興起了「青年大學習」的熱潮,引發青年熱議。「年輕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會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後,產生了社會責任感,才能獲得真知灼見」等金句受到青年學子的廣泛推崇。從機關、企事業單位青年、志願者到團幹部等,各界青年紛紛表示,該書拉近了青年與總書記的距離,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領袖對青年一代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為自己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正確航向。
機關年輕幹部要多到基層
去磨鍊、去「接地氣」
自今年5月4日《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系列專題報導連續刊發以來,團中央直屬機關掀起了學習熱潮。各部門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輪流舉辦專題學習交流會,通過主題報告、現場訪談、視頻連線、互動答題等形式深化學習效果、交流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懷青年成長、發展,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在與大學生朋友們交往、交流、交心中,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為廣大青年樹立了學習榜樣,也為青年一代健康成長指明了正確道路。一是堅定理想信念。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成長周期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周期正相契合,我們要樹立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於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二是厚植人民情懷。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總書記對人民群眾飽含深情。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我們也要從青年所思、所憂、所盼出發,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三是矢志艱苦奮鬥。總書記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機關年輕幹部,特別是剛走出「象牙塔」的「三門」幹部,需要多到基層去磨鍊、去「接地氣」、去「自找苦吃」,在實踐中鍛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下一步,我們要將學習系列專題報導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在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培養宏觀視野、提高政治站位,找準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在黨治國理政全局中的位置,當好助手和後備軍,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進共青團改革發展的思想成果和實踐成果,在創新進取中推動新時代共青團事業邁上新臺階、展現新氣象。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團支部書記 許一葦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觀看北京大學師生青春詩會,並與朗誦者親切交談 選自《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幹好基層工作要有興趣、有熱情,
要有韌性、有耐力
從《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這本書裡,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的殷殷期望和青年對自身發展的高標準、嚴要求。在與青年大學生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勉勵青年一代紮根基層、「自找苦吃」,讓我獲益匪淺。如果能夠認真思考和總結總書記的這些工作方法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相信對於每個青年來說,都有借鑑意義。
我就職於一家建築施工企業——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我們也被親切地稱作「紮根基層的青年工程人」。拓荒鑿隧,鋪路架橋,我們一直工作在祖國建設的第一線,初心如磐、使命如山,誓把祖國建設的一張張藍圖建造成一個個精品工程。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幹好基層工作要有興趣、有熱情,要有韌性、有耐力,要有一點兒組織能力,要有一股豁出去的幹勁兒。只有肯吃苦,心懷奉獻精神,才能把工作幹好。
尤其在年初疫情迅速蔓延的緊要關頭,中建三局用十多天時間分別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央企效率」和「央企速度」的奇蹟。奇蹟的背後,正是每一個建設者紮根一線、吃苦耐勞,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起來的磅礴力量。這種偉大的抗疫精神也在感染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會有直面挫折的勇氣和無畏。
作為一名基層建設者,今後我會將自己的青春與祖國的建設事業統一起來,勇於紮根基層,不斷錘鍊自我,伏案鑽研、躬身實踐,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真正做到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團委副書記 李連偉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察,與正在圖書館自習的學生們親切交談 選自《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行循自然」
這兩天重讀結集出版的《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眼前似乎又重現了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內蒙古大學考察、深情寄語青年學子的場景,「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行循自然」的囑託言猶在耳,不僅是對青年學子的更高要求,也是對高校工作者的更高期許。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每一次與高校青年的互動與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將當代青年與中華文明的繁榮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鼓勵他們將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這也讓我對自己高校教師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更深入的思考:身處於新時代的我們,正在塑造新時代建設者、接班人的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站在接觸青年大學生的第一線,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都值得我們在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中去全情投入、孜孜以求,用陪伴去點亮潛藏於青年學子內心的主人翁意識,用真心去喚醒厚植於他們脊梁中的家國情懷,匯聚磅礴的青春正能量,投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是一本鮮活的讀本,認真研讀能有助於深入了解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實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高度重視、深切關懷、充分信任與殷切希望;亦有助於我們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進一步探索用有溫度、有深度、有獲得感、有存在感的方式去引導、助力當代青年成長、成才。
@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輔導員 莫伶
2019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大學,並與學生們親切交談 選自《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年輕人要「自找苦吃」,
要「老老實實地調研」
通過學習《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發自內心的關愛和殷切希望,讓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大學時光。
我2003年參加高考,被鍾南山院士抗擊非典的事跡所感動,於是大學時選擇了預防醫學專業。大學裡我系統學習了預防醫學知識,無比期待著畢業後能發揮自己所長,投身護佑人民健康的事業。畢業後,我來到鐵路,被安排從事列車消殺工作,現實的工作與心中的希冀產生了很大落差。因為很多列車都是晚上才入庫,因此很多工作只能在凌晨開展,熬夜成為家常便飯,身體很不適應。工作對象是老鼠、蟑螂、蚊蟲這些有生命的東西,消滅它們非常困難,壓力特別大;盛夏季節火車裡像個大蒸籠,在裡面消殺,汗都會流幹。
習近平總書記說,年輕人要「自找苦吃」,要「老老實實地調研」。雖然有些迷茫,但我沒有放棄和畏懼,而是沉下心來,抱著樂於吃苦的心態,帶著同事深入現場,整天摸爬滾打在列車車廂裡,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地進行監測調研,進行有的放矢、科學精準的消殺,經常加班熬夜到三四點,每日與路燈星光相伴。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充實,看到人們快樂地坐火車出行,我感到特別幸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旅客安全健康受到直接威脅,平時經受過百般錘鍊的我沒有絲毫畏懼,帶著同事毅然衝上列車消殺一線,較好地完成了消殺任務,為旅客築起了牢固的安全健康防線。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全球形勢依然嚴峻,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鬆,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做好列車消殺,保障人民安全、健康出行。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南昌疾控所消殺科科長 楊波
聽總書記的話,
在志願服務中練就過硬本領
近期,《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出版,該書讀來啟迪思想、觸及靈魂。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相關書籍的忠實粉絲,我不僅及時追新,並認真學習領悟。身為大學生志願者的我,總能從習近平總書記給大學生寄語的報導中獲得啟發,堅定了做一名新時代有志有為青年志願者的信念。
書中多次提到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大學生要到實踐中去,與人民群眾一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作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我深感總書記的高瞻遠矚和諄諄教誨。長久以來,部分大學生因片面追求課堂成績,而忽視社會實踐。在《習近平傍晚與我們社會實踐團座談》一文中,總書記就講道:「不要認為學校中學到的知識是高超、萬能的,只有到社會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後,產生了社會責任感,才能獲得真知灼見。」總書記的這句話讓我回想起自己在西部支教的經歷。一年的支教,「提煉了自己狂熱、浪漫的想法」,少了「牢騷滿腹、空悲嘆」,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支教期間,為了關愛留守兒童們,特別是實現他們「擁有一間圖書室」的願望,我們支教團成員通過走訪調研,結合當地盛產蜜桔的現實情況,提出了為留守兒童家庭「蜜桔·圓夢·致富」的構想。活動前期,我們從留守兒童的家訪,到學生家果園的參觀,再到向縣水果辦同志們的虛心請教,通過近一個月的努力,不僅搞懂了水果的種植要領,而且弄清了水果的銷售情況。藉助線上線下的愛心義賣,累計為留守兒童家庭出售水果2萬多斤,獲得的利潤均用於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像這樣的水果義賣活動,我們一幹就是三年,累計銷售水果10萬餘斤,不僅改善了當地困難群眾的生活,而且為瑤鄉水果做了「品牌」效應的宣傳。回想這一經歷,我更深刻地領悟了書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實踐團的寄語:「同學們的憂國憂民,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去發揮、如何去為社會作貢獻。」
沒有踏過服務地的一山一水,就不會懂得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沒有經歷服務地的嚴寒酷暑,就不會體味孩子們的艱難困苦。雖然現在讀博壓力很大,但過去五年多的時間裡,我仍堅持到山區、到有需要的地方開展志願服務。就像《我們的好校長習近平同志》一文中講到的:「習校長勉勵學生在校期間的第一位任務是搞好學習,學好本領,提高自身素質。要講求實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踐,有實踐的能力和勇氣,在實踐中提高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次志願服務活動都會讓自己的理論研究更接地氣,都有助於自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會員 王萬奇
2011年7月18日,習近平在西藏大學看望師生並與大家親切交流 選自《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勤學修德,
用行動書寫自己的人生答卷
這本新書能在我所在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讓我感到特別激動和親切。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這個比喻非常形象,這個「扣子」可以理解為價值取向,也可以指代人生道路。
青年的價值取向不僅決定了個體的人生道路,更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關鍵。價值取向是價值觀的反映,也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積澱的產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期待,如何理解和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與他人、與世界相處,都是我們要回答的價值觀問題。
談到人生道路的選擇時,習近平總書記用「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告誡青年朋友,在選擇的時候就要想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要什麼。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我們都要「勤學」。總書記用「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告訴我們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精進專業技能。總書記還講到要注重「修德」,嚴於律己,不斷提升個人修養,引用北大老校長蔡元培之言:「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
作為一名圖書編輯,進入工作崗位之初,我就認識到從學校到單位,學習不能停,業務知識、個人修養、精神風貌都需要在學習中精進。學習的對象可以是書本,也可以是身邊的人。面對剛剛展開的工作和生活,我更要多思考、多請教,用行動書寫自己的人生答卷。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有限公司思想文化編輯中心編輯 劉曉宇
整理/本刊記者 徐吉鵬
來源:《中國青年》雜誌
[ 責編: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