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桃果實酸度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有機酸含量組分是水果果實風味品質的重要一環,與糖分含量、香氣物質組分以及果肉的硬度質地等指標協同決定水果的風味與口感。桃是我國第三大落葉果樹,其產量和消費量均在我國北方處於水果產業前列。前人開展了桃的果實酸含量遺傳定位工作發現,酸度性狀在桃中是一個存在主效基因的數量性狀,可大致按照果肉pH值大於或小於4.0、可滴定酸含量高於或低於40毫克/克的標準將桃分為酸和非酸兩類,其中位於桃第5號染色體頂端的D位點被認為是控制桃酸度性狀的主效區間,控制超過65%的酸度性狀表型。然而,D位點的主效基因尚未被揭示。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副研究員王魯等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驗證了通過果汁pH=4.0的閾值可將桃品種資源按果實酸度性狀分為非酸和酸兩類,對雜交群體的第5號染色體頂端區間D位點精細遺傳作圖,將控制酸度的關鍵基因定位在5號染色體頂端的694k到1212k的範圍內。配合桃多個品種的果實發育時期轉錄組差異基因分析,發現桃這個遺傳區域內存在一個顯著差異表達的基因PpRPH,在高酸品種的果實發育後期接近不表達。將該基因構建載體轉化到菸草葉片中,發現葉片的pH值有顯著升高,蘋果酸和檸檬酸的含量均明顯下降。綜上,PpRPH是目前所發現D位點最有可能的酸度調控基因。

相關研究成果以A candidate gene of the D locus controlling fruit acidity in peach為題,發表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上。

圖Ⅰ:D位點酸度基因定位區間;圖Ⅱ:轉錄組分析發現的桃非酸-酸品種的果肉發育差異基因;圖Ⅲ:轉化後發現PpRPH能導致pH值升高,有機酸含量降低;CK為對照,OE為過表達PpRPH

相關焦點

  • 桃果實酸度遺傳研究獲進展
    有機酸含量組分是水果果實風味品質的重要一環,與糖分含量、香氣物質組分以及果肉的硬度質地等指標協同決定水果的風味與口感。桃是我國第三大落葉果樹,其產量和消費量均在我國北方處於水果產業前列。前人開展了桃的果實酸含量遺傳定位工作發現,酸度性狀在桃中是一個存在主效基因的數量性狀,可大致按照果肉pH值大於或小於4.0、可滴定酸含量高於或低於40毫克/克的標準將桃分為酸和非酸兩類,其中位於桃第5號染色體頂端的D位點被認為是控制桃酸度性狀的主效區間,控制超過65%的酸度性狀表型。然而,D位點的主效基因尚未被揭示。
  • 武漢植物園在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
  • 美國克萊姆森大學Ksenija Gasic博士到武漢植物園交流
    5月21號上午,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院重點實驗室韓月彭研究員的邀請,美國克萊姆森大學Ksenija Gasic博士到武漢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Peach breeding program at clemson university的學術講座。
  • 武漢植物園等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中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研究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體系及機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之角植物區系和多樣性空間格局研究方面獲進展
    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人員基於《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志》以及在線資料庫等,重新構建了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植物分布信息資料庫,並對該地區植物區系進行了精細劃分。該研究同時還確定了三個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包括西蒙山特有植物中心、巴裡山特有植物中心以及首次被提出的東部高地舍瓦中心。
  • 蘋果花青素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然而,紅蘋果花青素的合成途徑始終是現代研究的焦點,而對原花青素合成途徑的研究甚少。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課題組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開展合作研究,通過蘋果花青素還原酶(ANR)的轉基因試驗,發現ANR對植物花青苷、黃酮醇等類黃酮物質的合成具有調控作用。 原花青素是水果中一種重要功能性成分,由花青素還原酶(ANR)催化合成。
  • 「撿垃圾」辦科普課堂,武漢植物園花博士做大自然的翻譯官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實習生高欣 通訊員 彭竹春 陳長麗「植物結出的果實都叫果實嗎?」「無花果是花還是果?」7月底,一堂科普課在武漢植物園開講,10餘戶家庭跟著「花博士」在樹林尋找果實。2008年起,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高級園藝師李俊皞帶頭在武漢植物園開自然科普課堂,她還走進武漢市200餘個社區、100餘所學校開展科普教育。近日,李俊皞被評為武漢市科普典型「十佳科技志願者」。
  •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生殖策略隨森林演替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韓濤濤在研究員任海的指導下,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護區3個森林演替群落中,優勢物種的8種生殖性狀與18種植物葉片結果發現,在演替早期階段,優勢物種的葉片性狀與其果實散布模式、傳粉類型顯著相關,而在演替中後期階段,大多數葉片及其他性狀與花果物候顯著相關;植物在生殖與生長間的權衡策略會隨演替進行逐漸發生變化。此外,在各演替階段,資源獲取型物種均會比保守型物種投入更少的資源及能量在生殖方面。
  • Mol Plant:劉勳成等植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研究獲進展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研究沒有DNA序列變化但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改變的學科。表觀遺傳調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以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核心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在基因的轉錄調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給紅球藻「看病」,發表重要文章
    前段時間,就在全國各地億萬網民忙於網購的當天,中國科學院的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卻發布了一條被許多人無視,但對行業人士非常重要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給紅球藻「看病」的信息』即題為《雨生紅球藻病害控制研究取得進展》的報導。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一維量子液體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2017-12-29 【字體: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進行量子調控和測量,結合量子可積系統理論,在國際上首次得到了一維有限溫多體系統在經典氣體和量子液體之間轉變的量子臨界性質,並通過測量其相位關聯觀測到了拉亭傑液體的冪定律關聯特性,在低維量子多體系統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 果實套袋對果實品質影響研究進展,看完之後,你就明白了!
    近幾十年來,果實套袋已經成為現代果樹栽培技術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蘋果、梨、葡萄、桃等北方果樹基本都已採用果實套袋技術,荔枝、芒果、香蕉等南方果樹也越來越廣泛地採用果實套袋技術。目前市場上的果袋種類很多,主要有塑膜袋、紙袋和無紡布袋等,隨著套袋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許多套袋果實出現了糖、維生素C、芳香類物質等內含物含量下降,摘袋後日灼等不利影響。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科學網—在獼猴桃軟腐病菌研究領域獲突破
    本報訊(記者魯偉)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課題組助理研究員李黎在獼猴桃軟腐病菌鑑定方面取得新進展。
  • 神秘的科學實驗、有趣的植物手工 本周日來武漢植物園大咖等你哦
    11月1日上午9點半,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暨2020年中科院核心植物園科學節活動將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啟動。當天上午,武漢植物園中心草坪上將上演科學實驗、科學手工、科學海報展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公眾可以自由體驗,近距離地感受科學魅力。活動由中科院核心植物園(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及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辦。
  • 武漢植物園菊花展開幕
    武漢植物園菊花資源圃是華中地區展示菊花品種多樣性、進行菊花研究的重要基地。現保育菊花資源1000多個品種,包括平瓣、管瓣、畸瓣、桂瓣、匙瓣5個瓣型;飛舞型、松針型、雀舌型、毛刺型、剪絨型等30個花型;白、黃、粉、綠、黑、紅等8個色系。武漢植物園經過多年的菊花品種資源收集與保育工作,收集了全國各地的菊花精品,為華中地區菊花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地方。菊花展集奇花、珍品、新品匯聚一堂。
  • 武漢風景名勝系列第一部之「大美東湖」:第八篇-東湖植物園
    作者簡介:本公眾號主人,定居武漢的東北人。創辦本公眾號的目的就是自娛自樂,分享生活。武漢風景名勝系列第一部之「大美東湖」,共分為10篇來介紹,分別是第一篇-東湖景區的前世今生;第二篇-東湖聽濤景區;第三篇-東湖磨山景區;第四篇-東湖落雁景區;第五篇-東湖吹笛景區;第六篇-東湖梅園;第七篇-東湖櫻園;第八篇-東湖植物園;第九篇-東湖白馬景區和第十篇-東湖綠道。
  • Nat Commun:水稻雜種劣勢遺傳機理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研究組與姜裡文、韓斌研究組合作,在水稻雜種劣勢遺傳調控機理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他們證明了兩個遺傳座位上的三個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種間雜種劣勢的發生,為闡明水稻種間生殖隔離的分子遺傳機理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