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式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的研製

2020-12-13 電子產品世界

1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7533.htm

太陽能作為一種新型的可再生資源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但在光伏系統的研發過程中,太陽能電池陣列由於實驗受到日照強度、環境溫度的影響,導致實驗成本過高,研發周期變長。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可以大大縮短光伏系統的研究周期,提高研究效率及研究結果的可信性。

本文設計的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以半橋電路為基礎,基於DSP控制,並加入了PI控制改善系統動態性能和穩態精度。

2 太陽能電池的工作特性

太陽能電池在有光照條件下,光生電流會流過負載,從而產生負載電壓。這時太陽能電池的等效電路如圖1所示。其中,RS為串聯電阻,Rsh為旁漏電阻,也稱跨接電阻,它是由體內的缺陷或矽片邊緣不清潔引起的。顯然,旁路電流Ish和二極體的正向電流ID (通過PN結總擴散電流)都要靠IL提供,剩餘的光電流經過RS,流出太陽能電池而進入負載。


根據文獻資料[1],利用廠家提供的短路電流Isc,開路電壓VOC,最大功率點處的電流Im和最大功率點處的電壓Vm這四個參數可以得到太陽能電池板便於工程計算的模型:

這樣,就把太陽能電池板的I-V特性曲線轉換為簡單的、便於工程計算的形式。

3 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設計

模擬器的目的是要能模擬一定光照下,隨負載變化的太陽能電池板的電特性,包括最大輸出功率,輸出I-V特性,以及不同日照下的變化。其應該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1) 系統能夠按照光伏陣列的輸出特性完成輸出,當外電路負載一定時,系統能夠在工作點上保持穩定的輸出;

(2) 當外接負載發生變化時,模擬器能夠以合乎要求的速度變化到新工作點並能穩定在該點;

(3) 能夠輸出要求的功率;

本文設計的光伏陣列模擬器的系統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整個系統主要由功率電路和採集控制電路兩部分構成。功率電路採用半橋拓撲,用以完成直流變換,經整流濾波後,產生合適的輸出電壓。檢測電路實時採集輸出電壓、電流,並送給DSP控制電路。DSP依據採集到的值,產生合適的佔空比信號控制半橋兩個IGBT開關。隔離驅動電路用於驅動IGBT開關,並實現與控制電路的隔離。如果想要模擬一條新的太陽能電池板I-V曲線,只需在軟體中重新設定該曲線的和,這四個參數就可以了。

由於半橋母線電壓為100V,單個管子承受耐壓應該在100V以上,系統最大輸出電流為3.5A。綜合以上因素後,我們選擇Infinion公司生產的IGBT單管IKW40N120T2,其耐壓1200V,可通過的均值電流40A,且該單管價格便宜,開通、關斷時間極短,開通壓降只有1.7V,因此,開關損耗較小,是較理想的選擇。

在本系統中,一共需要四路採集,分別是半橋高低端電壓採集,輸出電壓電流採集。這四路信號都要設定過壓或過流保護。採集電流信號使用電流傳感器,採集電壓信號使用電阻分壓的形式。本設計的採集電路使用差分信號傳輸,並基於三級採集電路設計:首先使用全差分放大器LTC1992進行單端到差分信號的轉換;然後使用模擬線性光耦HCPL7840進行信號隔離;最後使用儀用運放INA121將信號進行適當放大。

4 控制算法實現

4.1 尋找負載工作點的算法設計

光伏模擬器主要是跟蹤負載的工作點,使得模擬器在不同負載情況下的輸出能滿足光伏陣列的輸出特性。靜態工作點的確定是模擬器的關鍵,如何在一特定負載下快速尋找到期望工作點,並使電源工作在這個點上。當負載變化,或是環境條件變化時,又如何找到新的工作點,並快速且精確的控制電源運行在這個工作點上,是模擬器控制算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當負載電阻確定後,想要確定工作點處的電壓電流,需要代入式(1)進行計算,但公式複雜,且涉及指數運算,在程序實現上十分麻煩,而且也會影響系統響應的速度。從我們研究太陽能電池的輸出I-V特性曲線可以看到,在短路電流點附近,電池板接近恆流,輸出I-V曲線在這一段接近一條直線;在開路電壓點附近,電池板接近恆壓,輸出I-V曲線在這一段也接近一條直線。所以我們用四條直線來對電池板輸出I-V曲線進行擬合,如圖3所示。

只要我們採集輸出電壓電流,得到負載電阻,其伏安特性曲線是一條通過原點的直線,這一直線與上面某一條直線必然交於一點,這一點就是我們系統的理想工作點。然後再根據這一點的電壓和半橋公式就能得到系統需要發出的佔空比。

4.2 PI控制算法在模擬器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系統速度和減少靜態誤差,在控制系統中應用了PI控制算法,本設計的控制結構見圖4。根據上文的控制策略,從測得的輸出電壓電流,可以得到輸出負載RL,進而得到參考電壓Vref,它與實際輸出電壓相減送入PI控制器中,PI輸出控制調節佔空比,進而使實際輸出電壓與Vref一致。

將上述得到的理論、代入程序中,運行測得輸出幾乎與理論值一致,偏差基本都在0.3V以內,證明了我們整定的參數是成功的。

4.3 軟體主程序流程圖

系統的控制工作是由軟體部分完成的。軟體系統的工作主要有兩點:一是採集數據;二是完成佔空比的計算。主程序模塊中主要是進行系統初始化工作及等待處理中斷,其中系統初始化主要包括ADC模塊的初始化和事件管理器EVB模塊的初始化。主程序流程圖見圖5。

圖5 主程序流程圖


表1 變負載時的輸出電壓

5 實驗結果

基於前面各章對硬體設計、算法、軟體編程等方面的研究,設計了一臺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其技術參數為:

5.1 模擬器系統的靜態效果

為了驗證系統輸出是否能模擬出一條理想的太陽能電池的輸出I-V特性曲線,需要測試RL取不同值時,輸出的工作點情況。依據四折線法,RL確定後,就能確定理論的輸出電壓。依照以上方法進行了一組不同負載實驗,測試的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到,系統輸出電壓在69.4V以上時,系統工作在最大功率點附近和開路電壓附近,這時系統輸出精度基本都在1%以下。說明我們設計的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能夠在變負載時,比較精確的模擬出太陽能電池陣列的輸出I-V特性曲線

5.2 模擬器系統的動態效果

設計光伏電池陣列模擬器的最終目的是要用於光伏逆變系統實驗,因此,只在靜態情況下描出太陽能電池板輸出I-V特性曲線是不夠的,還需要用實驗檢測系統的響應速度,即動態特性。

影響本系統動態響應時間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輸出電容的電壓慣性;二是系統軟體算法的執行時間。我們做了兩個實驗,一是負載突變時,看輸出電壓的變化;二是直接接光伏逆變系統,讓逆變器按照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MPPT)去測試模擬器的性能。如果逆變器能跟蹤到最大的功率,則說明我們的模擬器達到了設計指標。

我們將負載電阻進行突變,輸出電壓也會變化。圖6是在模擬開路電壓為40V時,負載電阻由21.6 Ω突變到49.5 Ω時,輸出電壓由31.6V跳變到36.1V時的動態響應波形。由圖6可以看到,輸出電壓可以在約8ms的時間裡完成變化響應,但是,這個速度到底夠不夠,還要看接上實際逆變器後的效果。

圖6輸出電壓動態響應波形

在逆變器前端是BOOST電路,用以實現MPPT算法。BOOST電路輸入端與我們設計的模擬器相連後,輸出端接一電阻。首先讓模擬器工作,測量此時輸出為開路電壓。然後,BOOST電路開始工作,執行MPPT算法。實驗測量,BOOST輸入電壓由開路電壓90V逐漸減小,最終在最大功率點電壓80V處基本穩定,證明找到了模擬電池的最大功率點。

6 結論

本文在研究了太陽能電池的數學模型的基礎上,結合電力電子技術和控制技術,給出了一個基於微控制器和DC/DC環節的光伏陣列模擬器的設計。實驗證明,模擬器樣機可以有效的模擬光伏陣列的輸出,輸出特性可以比較準確的模擬光伏陣列,輸出電壓、電流較穩定。■

相關焦點

  • 基於改進擾動觀察法的光伏陣列MPPT研究
    實驗結果表明,該改進算法能有效地跟蹤光伏陣列最大功率點(MPP)。關鍵詞:光伏陣列;變換器;最大功率點;擾動觀察法1 引言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量轉換效率較低是其發展受到制約的主要因素之一。
  • 光伏陣列有哪幾種安裝形式?
    光伏陣列是多片光伏模組的連接,也是更多光伏電池的連接。光伏陣列與建築物相結合的方式有屋頂安裝和側立面安裝兩種,這兩種安裝方式可囊括大多數建築物的光伏陣列安裝形式。光伏陣列屋頂安裝形式主要有水平屋頂、傾斜屋頂和光伏採光頂。
  • 基於DSP的光伏電池最大功率跟蹤算法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31515.htm2 光伏電池陣列特性分析2.1 光伏電池的數學模型光伏電池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製作而成的。所謂光伏效應是指半導體材料吸收光能,由光子激發出電子—空穴對,經過分離而產生電動勢的現象。
  • 光伏科普——光伏效率轉換器
    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設計中,光伏陣列的排放形式和安裝角度對光伏組件接受太陽輻射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光伏系統的發電量。光伏組件的放置形式有固定式安裝和向日跟蹤裝置式安裝,其中跟蹤安裝方式包括單軸跟蹤方式和雙軸跟蹤方式。與光伏陣列的放置相關的有兩個角度的參量:陣列安頓傾角和陣列方位角。
  • 快速查詢:光伏陣列前後間距設計
    (詳見:光伏組件豎向、橫向布置對發電量的影響)因此,在分布式項目中,尤其是戶用項目中,有兩個困擾很多安裝隊伍的問題:1)光伏陣列前後間距多少才能保證不遮擋影響發電量?2)光伏陣列前面有障礙物(如女兒牆)時,保持多大的間距才能保證不遮擋?在戶用項目中,由於缺乏安裝隊伍技術力量,大量存在由於前後間距不夠造成前後排遮擋,嚴重影響發電量。如下圖所示。
  • 10MW光伏電站設計方案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併網發電系統,推薦採用分塊發電、集中併網方案,將系統分成10個1兆瓦的光伏併網發電單元,分別經過0.4KV/35KV變壓配電裝置併入電網,最終實現將整個光伏併網系統接入35KV中壓交流電網進行併網發電的方案。本系統按照10個1兆瓦的光伏併網發電單元進行設計,並且每個1兆瓦發電單元採用4臺250KW併網逆變器的方案。
  • 獨家翻譯 | 太陽能電池板材料公司杜邦:全球約30%的光伏組件存在缺陷
    國際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太陽能電池板材料公司杜邦(DuPont)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約30%的光伏組件存在缺陷。據悉,該報告考察了900萬塊太陽能電池板(近3GW),還發現16%的背板存在缺陷。杜邦公司在其《全球光伏可靠性報告》(Global Photovoltaic Reliability Report)中稱,在使用了4-9年的光伏陣列中,PVDF背板缺陷增加了4倍。該研究還強調了背板故障的新趨勢,如PVDF背板的開裂及雙玻組件的內層開裂。
  • 光伏發電的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
    光伏發電的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簡稱MPPT)便是通過對光伏陣列的最大功率點進行跟蹤控制,實現其輸出功率的最大化,以提高光伏電池的利用效率。該控制方法的缺點是忽略了外界溫度對光伏電池輸出特性的影響,當溫度變化較大時控制精度較差。3.2 電導增量法電導增量法是通過比較光伏電池的增量電導和瞬時電導來實現最大功率點跟蹤。由光伏電池陣列的P-V特性曲線可知,最大值Pmax處的斜率為零,所以有以下公式:
  • 家用分布式光伏系統設計安裝及接入方案全解
    對於某一傾角固定安裝的光伏陣列,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與傾角有關,較簡便的輻射量計算經驗公式為:Rβ=S×[sin(α+β)/sinα]+D式中:Rβ——傾斜光伏陣列面上的太陽能總輻射量 S ——水平面上太陽直接輻射量 D ——散射輻射量  α——中午時分的太陽高度角  β——光伏陣列傾角根據當地氣象局提供的太陽能輻射數據
  • Feature Article|熱光伏電池效率的準確校準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美國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合作報導了針對這種再生式熱光伏電池效率準確校準的新技術,同時實現了在1207 ℃下的29.1±0.6%的高熱光電轉換效率。2020年10月20日,該工作最新發表於PhotoniX期刊,題目為「Accurate Calibration of Thermophotovoltaic Efficiency」。
  • 【技術應用】屋頂光伏組件陣列間距計算的深入分析(圖解)
    本文基於水平面上的陣列間距計算模型,針對複雜屋面前後間距的計算問題,結合陣列安裝角度、屋面坡度、坡面朝向、屋面方位角、太陽高度角、太陽方位角等影響因素,建立數學模型並推導得出理論計算公式,對於實際電站設計中遇到的含有屋面方位角的雙坡屋面、主副坡屋面等複雜屋面陣列間距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光伏電站的經營模式及投資收益分析
    一、光伏電站行業概述1.1產品分類及用途光伏電站可分為:分布式光伏電站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兩類。居民區使用的分布式屋頂發電1.1.2集中式光伏電站集中式光伏電站主要利用大規模太陽能電池陣列把太陽能直接轉換成直流電,通過防雷匯流箱和直流配電櫃,把多路直流匯入到
  • 光伏發電系統的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及仿真研究
    引言:在光伏發電系統中,為了在外部條件變化時光伏電池陣列也能輸出最多的能量,理論和實踐上對設計人員提出了光伏陣列輸出能量最大化控制的要求。目前,光伏發電系統的轉換效率偏低(10%-30%),因此在光伏發電系統中,要提高系統發電的整體效率,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實時調整光伏陣列的工作點,使之始終工作在最大功率點附近,這一過程就稱之為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
  • 日本九州工業大學成功研製出世界最高電壓值光伏電池
    索比光伏網訊:據報導,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北九州市戶畑區)10日對外宣稱,安裝在5月份由日本H2A火箭發射升空,並由該校學生們親手製造的小型人造衛星表面的光伏電池成功發電,電壓高達350伏特。這是迄今太空光伏發電電池的世界最高電壓值。
  • 光伏電站IV曲線測試的意義
    光伏組件/組串填充係數FF的測量。 識別光伏組件/陣列缺陷或遮光等問題。FF的典型值通常處於60~85%,並由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和器件結構決定。與I-V 曲線測試儀相關的輻照度計應安裝成與陣列平面匹配,並對其進行檢查以確保其不受任何局部遮光或反射光的影響。在使用參考電池裝置的情況下,應對其進行檢查,以確保其與被測陣列具有相同的電池技術,或者針對技術上的差異進行適當的修正。
  • 創新的檢測手段,讓晶體矽光伏電池缺陷「無處可逃」
    首先建立數位化電磁感應熱成像檢測系統,並在脈衝式和鎖相式兩種激勵模式下獲得了矽電池的熱成像序列,採用傅立葉變換、獨立分量分析(ICA)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處理了熱像圖序列。最終實現了晶體矽光伏電池中熱斑、裂紋、斷柵、重摻雜等缺陷的可視化檢測。
  • 雙面光伏組件功率測試方法正式發布
    雙面光伏組件功率測試方法正式發布近年來,隨著N型雙面電池等高效發電技術興起,以中來光電為首的國內領先光伏企業紛紛布局這一極具潛力的先進技術。然而,由於其雙面發電的特性,既有來自正面的輸出功率,也有來自背面的,因此目前國際上還未出現統一標準的測試方法。
  • 光伏板在建築物側立面安裝和在屋頂安裝的差異
    而光伏陣列與建築物相結合的方式可分為屋頂安裝和側立面安裝兩種方式,可以說這兩種安裝方式適合大多數建築物。光伏發電成本最低,從發電經濟性考慮是BMPV的最佳選擇。2、傾斜屋頂BAPV:在北半球,向正南、東南、西南、正東或正西傾斜的屋頂均可以用於安裝光伏陣列。在正南向的傾斜屋頂上,可以按照最佳角度或接近最佳角度安裝,從而獲得較大發電量;可以採用常規的晶體矽光伏組件,性能好、成本低,因此也有較好經濟性。並且與建築物功能不發生衝突,可與屋頂緊密結合,美觀性較好。
  • 光伏設備:技術迭代帶動設備更新換代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太陽能發電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直接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而太陽能電池通常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進行光電轉換,按照光伏電池片的材質,太陽能電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晶體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另一類是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碲化鎘太陽能電池以及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等
  • 瑞典隆德大學太陽能電池效率達13.8%
    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日前研製出了效率13.8%的磷化銦(InP)納米線太陽能電池,已經達到與平板InP電池相近的水平。其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在基材上製造了毫米尺寸的納米線陣列,而這些納米線的直徑僅為180納米,納米線覆蓋面積僅佔基材的12%,但其光電流卻佔總發電量的71%。研究人員還發現儘管採用納米線結構比表面積較以往增加了30倍,表面複合應該帶來一定的電壓損失,但開路電壓仍高達0.90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