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黃大大團隊(ID:HouseLeader)
明天,20世紀下半葉全球最成功的城市——深圳,將迎來她40歲的生日。
這幾年,深圳風頭無兩:她自己,地界上的企業(華為、騰訊),鄰居(香港、東莞)輪流佔據熱搜。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她的優秀,名副其實的宇宙中心。
伴隨著深圳的成長,直轄與擴容的傳聞呈周期性發作,終於在她40歲生日前夕,達到高潮。
40周年,深圳會迎來大禮包嗎?直轄,擴容……種種傳言有沒有機會落地?
大家更關心的其實是,對房價以及投資機會的影響。
剛需等著上車,投資客希望財富增值。
如果重磅利好出臺,絕不僅僅是深圳,還有一大批城市跟著受益,齊刷刷得到利好。
明天,期盼已久的特區40周年大禮包,決定的不僅是深圳的命運。它還會撬動整個大灣區的城市格局,以及人們的投資方向。
有人戲稱,深圳是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等省的精神省會,以及南中國的經濟首都。
你不妨問問身邊來自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的朋友,如果他們家底殷實,父母會不會幫子女在深圳先買套房再說?
得益於臨深概念,東莞房價有升天之勢。同樣臨深的惠州躍躍欲試,廣州南沙想左右逢源。
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也等著深珠通道、深中通道帶來的機會。
圖源:山川大數據
關心深圳直轄、擴容的人,最關心的其實是房價。
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深圳太小了。倘若簡單比較國內城市面積,深圳堪稱肉眼可見的迷你。
更要命的是,深圳不多的土地,很多沒有用在住房上。
《證券時報》統計,深圳居住用地僅佔城市總面的11%。而紐約、倫敦、東京這樣的全球城市的居住用地佔比都超過50%。
深圳地產界有一個共識——無論是改善居住條件,還是穩房價,最終要靠的是增加住房供應,這需要有足夠居住用地的支撐。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曾為深圳「擴容」提了8點建議:包括內部整合(提高城市內部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提升容積率;開發地下空間;填海;臨深功能性擴容(松山湖模式);飛地(深汕合作區);都市圈;行政區劃調整(短期內很難)。
由於擴容和直轄需要從長計議,導致深圳近幾年的「擴容」方向顯得搖擺不定。
一下子「捨近求遠」:
一下子與鄰居們玩起小圈子:
這樣的搖擺不定,也讓想買房的人摸不著頭腦。
如果深圳直接直轄,肯定離深圳越近的地方越受益。如果深汕合作區真成為深圳的區,那合作區肯定比東莞、惠州更香,哪怕更遠。如果深圳只能搞搞都市圈,那是不是投資哪裡都差不多?
別急,黃大大下面就給你一一分析,哪些才是真利好。
首先,直轄真的沒戲。
黃大大此前一再肯定,深圳不會直轄,至少短期內不會。
拋開高深的政治博弈,就從深圳沒地這一現實訴求,談談直轄的不現實性。
如果只看數據,直轄帶來的擴容似乎能解決深圳土地緊張的問題。
大家不妨打開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驗證一下,與深圳交界的東莞、惠州的土地使用情況。你們以為東莞、惠州是一張白紙,可以讓深圳揮斥方遒?實際卻是這樣的:
東莞、惠州如此密集的建成區,倘若合併進深圳,想要用地,光拆遷就是多大的工程?東北邊惠州方向倒是有一些地,但如果有選擇,深圳肯定更願意向西。
大家身體很誠實,深圳東西兩翼房價的差距足以說明一切。而深圳的東西之別,其實也暗含了東莞、惠州的樓市走向。
除了深圳自身發展的東西有別,東莞與深圳的寶安、光明、龍華、龍崗接壤;惠州只與龍崗、坪山、大鵬新區接壤,也是導致東莞房價遠高於惠州的原因之一。
從通勤角度來說,惠州臨深板塊走高速,用時與東莞開車去深圳相差不太大。比如嵌入深圳鳳崗,開車到龍崗距離15公裡,用時40分鐘;惠州白雲新城板塊,開車去龍崗距離30公裡,用時50分鐘。
但惠州樓市又受到第2重限制,由於當地一手房限價、二手房因房源太多又賣不出價,再一次拉低了惠州板塊的價值。
投資樓市,除了地段本身的價值,還有板塊乃至城市的前景。不得不說,這方面惠州又輸給東莞。
產業是決定城市未來的重要因素,人們印象中東莞是一座出口導向型城市,理論上說今年應該受到極大衝擊才對。可等到今年上半年各大城市GDP出爐後,人們驚訝地發現,東莞成績單並不難看。
這當然不是出口加工業的回春,而是深圳科技企業的外溢,說明華為落子松山湖開始發揮積聚效應。
松山湖無論產業還是環境,足以顛覆人們對東莞的印象,房價早已奔著5萬去了。松山湖雖然比鳳崗離深圳遠,卻因發達的產業和優美的環境,成為投資高地。
黃大大第一個提出,跟著科技公司買房,保準賺得盆滿缽滿。(《買房邏輯悄然大變:未來漲得最猛的,不是深圳前海,而是這些地方》)
關於東莞,我們之前為大家畫過最完整的東莞購房地圖,詳情請點擊《超車深圳,東莞房價漲幅全國第一?!有房源半年漲百萬》。
不過7月15日,深圳出臺史上最嚴限購令,東莞馬上於7月25日跟進,基本堵上了外地人短期在東莞買房的機會。
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目光轉向廣州。
深圳一嚴控,東莞就火了;東莞一嚴控,南沙就火了。沒辦法,這就是深圳的魅力。
可南沙都到廣州的地界上,廣州本來就是一線城市好嗎?
此前南沙雖坐擁自貿區等多重利好,但發展一直差強人意。很多廣州人看來,南沙還是偏。
但以更高的格局,站在大灣區的角度,南沙堪稱中央之地。8月4日,發改委批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
來源:東莞房姐
在這份規劃上,南沙扼了珠東與珠西的咽喉。未來深圳想「西進」,繞不開南沙。背靠廣州、承接深圳,這樣的左右逢源,比東莞香多了。
即使南沙這樣香,黃大大勸各位還是三思。南沙屬廣州不假,卻享受不到廣州的好。住南沙倒是去深圳前海上班(需自駕)方便。不過這是剛需之需,而非投資之需。
此外,南沙被廣深包圍,居然完美錯過了炙手可熱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倘若你真想在廣深間左右逢源,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黃埔。
上文剛說產業是決定城市未來的重要因素。黃埔這方面不輸松山湖,不然不會坐擁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這麼多重要平臺。
如今黃埔已成為廣州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主戰場,半導體、區塊鏈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有沒有一點深圳南山區的感覺?(《廣州這個區,越來越像深圳》)
拋開廣州這個一線城市,還有哪個城市,最能分潤深圳的利好?
黃埔畢竟在廣州,一線城市還是要點資金門檻的。預算有限的朋友,還有沒有在大灣區上車的機會?
既然深圳沒地,東莞地也不多,深圳又不願意向東,那麼向西跨過珠江口呢?
考慮到深珠通道還在規劃中,深中通道將於2024年先行通車,這讓中山看到了希望,人們也似乎找到了投資中山的理由?
但中山真的屬於吊車尾的存在了,經濟基本面比較差,這幾年的熱炒早已透支本身的價值,再加上尷尬的產業轉型,可以說未來幾年之內中山樓市都沒有前途。
大家可以看看今年上半年,大灣區的經濟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中山的成績單不僅在大灣區墊底,也是整個廣東倒數第一。中山跟鄰居珠海逆勢上漲相比,就更尷尬了。
其實,明天也是珠海特區的生日。
深圳,珠海,並稱為大灣區的特區「雙子星」。
珠江口的阻隔、交通的受限,使得深珠兩個特區少有具體合作,深中通道有望改變這一局面。
即使沒有深珠通道,珠海也能享受到深中通道的便利,唐家灣與深中通道落腳點僅有20公裡的距離。
未來深珠通道箭在弦上,深圳的巨頭企業早已開始加快在珠海的布局。
2019年,騰訊和華為先後與珠海香洲區籤約,後者收穫了騰訊雲啟基地、華為在大灣區珠江西岸重要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中心。
深珠兩地的合作基礎,在於產業外溢動力強勁的深圳有著空間拓展需求,經濟體量長期偏小的珠海則有著產業發展需求,並且憑藉著在科教資源、航空產業、鄰近澳門等方面的優勢,珠海能夠形成與深圳的有效互補。
珠海一直以來給人「小而美」的印象,人口總量小,經濟總量卻不小。
現在,珠海經濟總量已經攀升到廣東第6,是過去五年大灣區增速最快的城市。其69.68%的增幅,相當驚人。
2025年,珠海計劃GDP要超過6000億元;2035年GDP要向2萬億元邁進。
人口方面,珠海也在成為大城市的路上,一路狂奔。
連續兩年,珠海的常住人口增速都超過7%,堪稱全國第一。
計劃到2025年,珠海常住人口要超過300萬;到2035年常住人口要超過500萬。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珠海平均每年常住人口要增加20萬。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增量!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8月24日接受深圳特區報專訪時表示:
「珠海的城市開發強度比較低,這恰恰是我們下一輪發展的先天優勢,為換道超車、二次創業儲備了充足的發展勢能。」
過去40年,真正成功的特區只有深圳。不惑之年再出發,深圳產業轉移以及深珠深度合作,將為珠海帶來新的機會。
換一個角度,深圳土地開發殆盡,東莞空地也不富裕,惠州偏離了深圳發展主軸,那麼珠海的想像空間,是不是也是深圳的想像空間?
深圳能影響珠海的未來,或許珠海也能決定深圳未來的想像空間。
40年,特區再出發,前景更輝煌。
◎本文作者 | 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