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起步,深圳高教40年迎來了多少高校?

2020-10-22 麥可思研究


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行。40年前,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40年來,深圳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40年來,深圳高等教育也迎來重大發展契機。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通過名單我們了解到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本名單未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那麼,深圳的高校有多少所呢?



根據名單可知,截至今年6月30日,深圳高校共有8所,5所本科高校,3所高職院校。這其中包括深圳第一所建立的大學——深圳大學,以及深圳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創建的一所高起點、高定位的公辦創新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另外,還包括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深圳的高教的發展之路


1979年,深圳還沒有一所高校。而過去的40年裡,深圳高等教育從零起步,通過加快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引進辦學與自辦高校並舉,創造了「深圳速度」。


改革開放及經濟特區的建立等一系列「紅利」,為深圳經濟注入活力,更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熱土」。特區建立的第3年,1983年1月,特區第一所大學——深圳大學正式籌辦,8個月後迎來216名首批本科學生。


隨著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與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1992年,一所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應運而生;2002年,由原深圳市工業學校、深圳市財經學校與深圳教育學院合併重組成立的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也帶著「信息特色」,加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010年,南方科技大學獲批正式籌建,攜創新「基因」而來;2018年,深圳技術大學獲批成立,開創了深圳市本科以上層次職業教育的新局面。


深圳不僅高標準建設本土高校,還高質量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莫斯科大學(2017年9月,首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開學並迎來首批新生)等國內頂尖名校和境外知名高校來深合作辦學,2000年起嘗試與名校打造以研究生培養為主的、被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譽為全國大學城建設的成功範例的深圳大學城。


據了解,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這個位於深圳光明新區的新校區將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承載中大三校區五校園」辦學的雄心壯志,重點布局新工科新醫科,集聚全球頂級人才,著力服務國家戰略,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人才的融合培養。來自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航空航天學院5個工科學院的2346名學生已於今年8月分批進駐校園。9月初,該校區還迎來了約1500名新生。


一批「新大學」將至


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提出2025年,深圳高校數量翻一番,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5萬人,深圳將建立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而深圳也正在支持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高起點、高標準籌建深圳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深圳師範大學等高校,加強與境內外一流高校合作辦學。


近幾年的部分學校的籌建情況,一起了解吧↓


>>>>

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


2019年8月18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到:「 支持深圳建設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設立面向全球的創意設計大獎,打造一批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


2020年2月,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深圳市2020年重大項目計劃》項目清單中,我們了解到由南方科技大學承建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的消息。


2020年4月29日上午,寶安區航城街道舉行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徵地協議籤約儀式。這意味著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全面完成土地整備,工程可以如期入場施工。


據南方科技大學新聞網了解,根據市政府批覆的籌建方案,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將建立本、碩、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分兩個建設階段:第一階段將在南科大成立二級學院,與米蘭理工大學等世界一流設計院校開展合作,2020年啟動首批招生;第二階段,新校區將於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預計辦學規模4000-5000人。該學院的創建,將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

深圳音樂學院


2020年5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方網站發布《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龍崗管理局關於深圳音樂學院選址方案與規劃設計條件及使用基本生態控制線說明的公示》,項目選址於龍崗區國際大學園片區,北理莫斯科大學北側、鹽龍大道西側,用地面積73777平方米。深圳音樂學院是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是龍崗建設深圳特色學院、打造文化藝術教育高地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國際大學園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項目。


>>>>

擬籌建海洋大學


2020年8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20200748號提案答覆的函》中提到。「制訂《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意見》實施方案,狠抓大灣區重點項目用地用海用林保障。全力支持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協助籌建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加快推動深圳海洋大學組建工作。」


……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初步形成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高科技城市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城市發展目標,深圳須建設高水平發展高等教育。當時的深圳極難在短時間發展出一流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的大學,加之城市發展需要一流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和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的迫切需求,深圳探索出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到深圳辦學的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之路。


但我們也看見了,深圳特區過去的40年,高等教育變道超車成績單令人矚目。展望未來發展潛力,40歲的深圳,既是深圳經濟特區,又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還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憑藉「三區疊加」帶來的驅動效應,深圳和深圳高等教育都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


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央廣網、南方科技大學新聞網、晶報、深圳特區報、深圳教育、軟科、南方都市報等。


往期推薦

01

02.

03.

本期責編 | 麥可思 王捷

分享點讚在看,至少幫我擁有一個吧

相關焦點

  • 深圳高教40年:從空白到傳奇
    一座城市的發展史,4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無論從哪個維度去衡量,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都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奇蹟。今天,我們來看深圳的高等教育。1979年,深圳不但沒有一所高校,連中學能升入大專以上的人數,直到1980年才實現零的突破。過去的40年裡,深圳高等教育從零起步,通過加快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引進辦學與自辦高校並舉,創造了「深圳速度」。1983年9月,特區的第一所大學——深圳大學開學。
  • 深圳:40年,造出幾所頂尖大學
    40年來,從零開始的深圳高等教育,昭示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以一種最具有深圳風格的方式生長起來,辦得熱熱烈烈,風風火火!年4月正式「去籌」轉正,2018年5月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全國最快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高校。
  • 數說深圳40年|13所!深圳高校崛起打造南方高教中心
    來源:讀特●1983年9月,深圳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迎新。●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有13所普通高校(校區),全日制在校生10.38萬人。●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數25萬。
  • 雙一流高校紛紛布局:高教正成頂尖名校聚集地
    長期以來,中國高教重鎮主要是幾大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漢、成都、長沙等。這些重點城市不僅高校數量眾多,而且頂尖名校林立,中國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位於這些城市。不過,隨著「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以及杭州、深圳、青島等城市高教實力的快速崛起,中國高教格局正悄然改變。目前,除了將建設的「雄安大學」外,雄安新區已有清華、北大等一大批雙一流前往布局或對接。而杭州、深圳、青島等城市也投入巨資新建或引進雙一流高校和國外名校,加上三大城市本地高校的快速發展,這些城市名校數量已今非昔比。
  • 8月學校圖書館採購 熱度聚焦「福建高教領域」
    僅僅十多年,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圖書館邁入嶄新的3.0時代。圖書館發展始終與技術相伴相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在圖書館領域也同樣適用。根據教育裝備採購網在全國範圍內的數據監測,8月,全國完成學校圖書館裝備採購項目約506個,與7月相比,環比上漲13.4%,保持高增長態勢。
  • 40年,只有一個深圳:借天時地利起步,靠人才科技續航
    40年後的今天,深圳經濟特區已發展為實際管理人口超2000 萬的現代化國際都市,人均GDP突破20萬元,吸納各類人才達580萬。40年前,深圳靠的是改革開放的天時,毗鄰香港的地利,在中國經濟起步的過程中快速發力領跑。
  • 100億資金投入的背後,是河南高教迎來的歷史機遇
    在舉全省之力投入下,鄭州大學憑藉高強度資源聚集,已經具備在更高層次上提升的條件,在預算收入已經超越深圳大學,躍居地方高校首位,當然按照之前河南省與鄭州大學會議的一些內容來看,之後鄭州大學會進一步瘦身,也有提升生均經費的目的。
  • 評:深圳高校發展啟動「加速跑」
    進入9月,全國高校迎來「開學季」。深圳商報最新報導顯示,2020年,深圳各高校紛紛擴大招生範圍,增加招生專業,招生質量和數量都有顯著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城市層面,高校的數量、質量和規模都是體現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指標,在這一方面,只有40年城市發展史的深圳,毫無疑問是「先天不足」。
  • 又一所新高校坐落在深圳!未來深圳高校數量將高達20所左右
    有著這樣高的知名度,深圳每年境內的人口流動規模也是極其的大,在2019年年底時,深圳的常住戶籍人口只有494.78萬,但是它的非戶籍人口卻是其的兩倍,足足達到了849.10萬人。這樣龐大的人口流動量在我國境內的城市是罕見的,所以其境內人流量的巨大變化必定會給深圳帶來了一些壓力影響,現如今深圳的基礎教育就一直處於著短缺的狀態。
  • 深圳迎來第九所大學,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招生,高校潛力看齊京滬
    12月10日,南方科技大學將迎來慶祝成立十周年。這是一所具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任校長朱清時擔任第一任校長,自成立以來(特別是在過去的五年中)發展迅速,並已進入QS高校排行榜第八位。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驗校,南科大的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值得期待。南方科技大學是過去十年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代表。
  • 觀察〡提質增量擴容,深圳高校發展啟動「加速跑」
    來源:讀特進入9月,全國高校迎來「開學季」。深圳商報最新報導顯示,2020年,深圳各高校紛紛擴大招生範圍,增加招生專業,招生質量和數量都有顯著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城市層面,高校的數量、質量和規模都是體現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指標,在這一方面,只有40年城市發展史的深圳,毫無疑問是「先天不足」。
  • 2017年廣東各市在校大學生數量,廣州超百萬,深圳不到十萬
    在經濟領域,廣東省已經連續很多年位居全國GDP的首位,可謂是體量龐大,全國公認的四大一線城市中,廣東一省就佔了兩個,那麼在高等教育方面,廣東的表現如何呢?配圖那具體到全省的21座城市,每個城市分別有多少的高校在校生呢?這就是本文所要告訴各位的。
  • 深圳40年,感謝40「人」
    引語 特區40年,深圳璀璨絢麗,一片流水溢彩。 儘管逆全球化讓人擔憂,但擋不住這座城市的青春蓬勃。 在這狂飆突進的特區40年中,滄海桑田,山河變幻。
  • 深圳40年,造出幾所頂尖大學
    40年來,從零開始的深圳高等教育,昭示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以一種最具有深圳風格的方式生長起來!2007年,是深圳在GDP全國第四的位置上穩站的第9年;高新技術企業群的產值高達 6306.38 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 高校排名迎來「大洗牌」,北大跌出三甲,深圳大學成最強黑馬
    2020-12-24 11:55:09 來源: 老劉談職場 舉報   高校排名迎來
  • 特區40年·對話見「圳」者 | 艱難中起步的特區大學如何屢創「奇蹟」?
    本期的《特區40年 對話見「圳」者》,我們專訪了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1997年,劉洪一從外地調入深圳大學當中文教育系教授。2007年又調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擔任校長、黨委書記長達10年,期間進行了頗有影響力的大刀闊斧的改革。2016年他又重返深大校園,擔任黨委書記,注重文化創新發展對大學靈魂的塑造。他在深的工作生涯中,有一半多的年華都奉獻給了深圳大學。
  • 高校觀察:這所網紅大學深圳校區到底為何被叫停?原因很簡單!
    此外,引入國內知名高校合作辦學,同樣是深圳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舉措。國內諸多高校紛紛進駐深圳,一時之間,深圳地區高等院校雲集,成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爭相投靠之地。武漢大學作為中國中部高教實力最強校,此時也不甘人後,2016年9月與深圳市籤署了武漢大學深圳校區的備忘錄。
  • 廈門擁有廈門大學,深圳將擁有大多數985高校
    導讀4月6日,廈門大學迎來99周年校慶。不過,作為廈門乃至福建省內唯一的「雙一流」高校,廈門大學的99周年校慶像在自嗨,廈大校園之外,能感受到的喜慶氣息極為有限。除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之外,廈門大學很多時候似乎都只是廈門一張虛掛的名片。
  • 高教強省的陝西,各大學有多少位兩院院士呢
    陝西之所以稱之為高教強省,主要還是來自於大西安的高教實力,這座熱門城市現有211(其中兩所985)重點大學6所,在全國各大城市來說是位居前列的,再加上楊凌示範區的一所,全省共有7所雙一流高校了,硬實力自然是很強的,那麼,作為院士級頂級人才主要聚集地的高校,陝西有哪些大學有兩院院士坐鎮呢
  • 《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2019年全國高校高職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2019年共有599所國內高校在18家核心期刊發文,其中,218所公辦本科院校在上述18家期刊中有論文發表,比2018年減少5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26.52%;有325所公辦高職高專院校在上述18家期刊發表論文,比2018年增加18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29.60%;有56所民辦高等學校(含本科和高職高專)在上述18家期刊發表論文,比2018年減少6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