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實現規律初探: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係

2020-12-14 人民網

 三、軟實力的建設重要性與主觀評估

1. 在一定條件下,軟實力的實現主要取決於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徵

軟實力的要素並不一定都要伴隨軍事、經濟等硬實力而傳播和實現的(而被人們接受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憑藉自身的吸引力,實現傳播,被人接受。特別是在自由的文化交流中、在商貿往來中,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性,會對其影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 軟實力要素自身建設的重要性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第9頁) 這說明,理論(軟實力的一種要素)只要徹底,只要抓住人這個的根本,就能被群眾接受,並轉化為物質力量,體現在行動中。這表明,軟實力的建設的重要
性,軟實力自身,要能夠抓住人本身這個根本。

3. 文化軟實力主觀評估的維度

在文化本身能否在傳播後,抓取人心,被廣泛接受,如下5個方面的特徵是至關重要的:

1)透徹性/完整性

2)對現實世界現象的可解釋性

3)趣味性

4)新穎性(人類的好奇心)

5)與人本身的關聯性(例如,健康、長壽等問題)

這5個方面的也是評估文化自身在自由交流中觀點實現能力的5個維度。人們可以據此,進步展開,編制問卷和量表。

相關焦點

  • 城市發展的理念要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
    原標題:城市發展的理念要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無疑給了這句話最生動的註解。當前,城市發展理念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從硬實力導向走向軟實力導向,意味著,我國城市建設與管理必須回歸城市居住功能,關注城市人,凸顯城市的個性與精神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發展與建設基本是「硬實力導向」。硬實力導向的城市發展與現代化、工業化建設密切相關。一方面,城市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招商引資成為政府的主要工作。
  • 程軍榮:智能製造和「工匠精神」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係
    此外,在產品質量的管理上也實現了智能化,質量可追溯的管理,這些都是智能化為企業發展注入的力量。程軍榮認為:「智能製造和『工匠精神』是相輔相成的,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智能化是各行各業發展未來的方向,也是企業發展的內需。我認為這是實體經濟工業化生產的第二次革命,生產線無人化未來將成為常態,把人更多地釋放出來。但同時,硬實力的發展需要軟實力的促進,『工匠精神』在行業中推動科技技術發展,只有這樣科技才能不斷發生質的和量的飛躍。
  • 省委書記妙語細解"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
    會上,省委書記趙洪祝妙語巧解"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給與會的地方黨委、政府官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文化課。  "品牌就是信譽,信譽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競爭力。西方發達國家正不斷通過文化來提升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
  • 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制定文化強國戰略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李庚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實施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提高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有效實現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戰略目標。
  • 葛劍雄:國家軟實力對內而不是對外
    這些宣傳片被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它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超群。為何出現這樣如此不對稱的現象?如何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一個非常沉重而又無法迴避的話題。為此,本報專訪了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對話中,他多次強調我們在傳播軟實力時的一種思維:我喜歡的就是好的,這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
  • 問政智庫|王義桅:軟實力的兩個陷阱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國際關係的看法。不計其基督教背景和美國特色,泛泛而談軟實力,將越來越陷入軟實力陷阱。首先是名與實的陷阱:名是舶來品,實則中國具有豐富的實踐。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深刻指明了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對於我們全面認識國家綜合實力的內涵,將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國家綜合國力建設總體布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軟實力和硬實力都要強
    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軟實力和硬實力都要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31 09:3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如何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實現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模式?2015年12月31日上午9時,中國政府網邀請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副司長張志成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吳漢東為網友詳細解讀。[主持人]請兩位先跟大家分析一下《意見》當中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都有什麼?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若干重要關係
    原標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若干重要關係   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於其價值理念、文化創造、精神風貌等顯示出來的國際影響力,主要包括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吸引力、對外宣傳的國際感召力、新聞媒體的國際傳播力、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人文交流的國際親和力等等。
  • 認識軟實力
    「優越的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徵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徵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軟實力=吸引力 「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派學者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約瑟夫?
  • 龍池生物:旅遊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
    展望未來35年,中國將由大到強、由快到好,實現從「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再到「初步富裕型旅遊強國」的新跨越。到2050年,中國成為「初步富裕型國家」,龍池生物指出,實現從「全面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初步富裕型旅遊強國」的新跨越,年人均出遊達10次以上。中國旅遊發展質量、水平、效益、綜合競爭力、旅遊文明程度等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前列,全面實現旅遊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和品質化。
  • 約瑟夫 奈:「軟實力」到「巧實力」的戰略家【2】
    關於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係,奈在其著作中強調「軟、硬力量在當今世界上不可避免地交纏錯雜在一起」。事實上,二者相互依存,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不僅文化、政治價值觀念和外交政策等是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妥善地運用軍事和經濟等方面的硬實力同樣能夠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同樣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範勇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教授創立了軟實力概念,並積20多年之功搭建起一系列基於軟實力的理論。有趣的是,奈教授本意是要解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問題,他的概念卻在中國激起了更大的興趣。國人發揮特有的議題泛化能力,將一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都歸入軟實力,儼然以更「軟」的方式淹沒了軟實力。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文化軟實力直接關係道路命運
    10年後,在論及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文章中,這句話被頻頻引用。而此時,已經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已將對文化的自信視作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 價值重建、文化創新、文明復興的重要性固然已是共識,而究竟如何實現,仍是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的難題。
  • 日媒:軟實力也有強硬的一面(全文)
    事實上,軟實力幾乎經常被認為與國家實力當中的「軟」手段同義,也就是指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外的實力。這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軟實力理論的創造者美國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認為: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種基本資源:該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但是,如果評論人士僅以某國正在使用的手段類別來定義軟實力和硬實力,他們便犯了錯誤。
  • 於炳貴: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他在《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概念,對軟實力理論做了較為完整的闡述。他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於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生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簡而言之,文化軟實力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提出的。
  • 【強國教育叢談】提升學校軟實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硬道理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確定了財政性教育經費要佔到我國GDP總量的4%這個目標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們最終在2012年實現了「追4」的夢想。「追4」夢想的實現,實質性地改善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顯著提升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硬實力,這意味著我國教育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規模擴張階段到質量提升階段,我國的教育發展、學校建設在不同時代主題的背景下、不同層次上有著豐富的發展。
  • 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那麼,文化軟實力有什麼深刻內涵?把它上升到國家層面有怎樣重要的意義?軟實力、硬實力和巧實力,三者之間有什麼不同、關聯?中國文化自信源於哪裡?我們應該從哪些地方著力,去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 《美國文化中心》:軟實力的再定義
    《美國文化中心》定價:26.00 當然,與社會資本論一樣,關於軟實力論,也存在很多誤用、亂用、甚至被惡用的例子。看來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混亂的。 首先,軟實力的要旨在於降低實現政策目標的成本,而非單純的文化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