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軟實力

2020-12-2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歷了100多年的屈辱和沒落之後,中國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中國作為大國形象已然愈發清晰。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感召力、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線和發展戰略的執行力、國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感染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必然得到不斷增強。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磊直面中國崛起進程中的軟實力建設問題,從不同角度為我們作了深入分析和解讀,引領我們在思考中明確戰略,探討熱點,解析難點,尋求答案。

「優越的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徵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徵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軟實力=吸引力

「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派學者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是指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無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說服力、國際信譽以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它是一種可以產生使他國心甘情願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因而軟實力的定義可概括為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威脅或強制來實現自己所期望目標的能力。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軟實力就是吸引力。

軟實力無所不在

軟實力運用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迪斯尼的產品「徵服」世界的能力遠遠超過美國的軍隊,這些產品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這些產品擴張的背後所代表的則是美國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擴張。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蘋果公司創造的各種電子產品、微軟公司開發的電腦軟體、因特爾公司生產的各種處理器和設備已經深入全球千家萬戶,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這些「英雄式」的人物也成為當代世界年輕人的新偶像,無疑這些都成為美國不斷發展的文化動力,成為美國影響世界的軟實力。

再如風靡世界的美國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史差不多就是一部最吸引人和最富想像力的美國英雄編年史。從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這類超級英雄到拯救世界的美國普通公民,無不是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人們:個人奮鬥的美國夢與英雄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總是將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一起完成。美國電影讓人們看到,在美國,真正有價值、有能力的人總會贏得勝利;人人都有同樣的機會,要成名和發財並不完全靠教育和背景,要靠個人的善良、進取和正直的品格。

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和美國夢在美國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白宮、自由女神像等元素也常常出現在鏡頭裡,通過拍攝技術的渲染在不知不覺中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在觀看電影的同時,這一切都給全球觀眾灌輸著一種印象,那就是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美國是所有嚮往自由、財富與榮耀的人的歸處。這種「娛樂霸權」與美國所希望的價值觀輸出形成了很好的配合,比如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彈部隊》和《逃離德黑蘭》其實都是備受爭議的帶有政治色彩的影片,要麼美化美國的對外戰爭,要麼醜化它的敵人。但是若干年後,這些佔領全球並獲獎而成為經典的影片反而會被人們認為是事實。美國電影對內匯集全民凝聚力,構建和推廣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外建構美國形象,推進美國公共外交,正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作為一種軟實力工具所具有的獨特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軟實力的一個直觀概念,並不代表軟實力的全部,對於到底哪些內容可以歸為一國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國內外學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拓展著軟實力的內涵。約瑟夫?奈認為,國家軟實力主要有三個來源: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對外政策。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在針對東亞國家軟實力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把經濟體制、文化、人力資本、外交和政治作為軟實力的五大指標,共同構成國家軟實力指數。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認為,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國際貿易、海外投資、發展援助、外交倡議、文化影響力、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濟、教育以及旅遊等多方面內容。

國內學者在借鑑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較為深入地探討了軟實力的構成要素。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作為復旦大學教授的王滬寧就開始關注軟實力理論,並就軟實力在中國展開學術探討。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如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的儲備情況,政府的凝聚力,社會團結和穩定的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等,都可以看作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對於軟實力中最關鍵的構成要素,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這裡所說的文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這樣的純文化概念,而是融合傳統文化基因與國際文化要素的現代社會文化或主流政治文化。比如在中國,這種文化既包括傳統中華文化,及反映在當代中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人文精神,又包含近代以來,已經被中國人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如科技、教育、哲學、藝術等領域的西方文化精神,同時還包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等。可以說,儘管對軟實力到底包含哪些要素尚無定論,但是提到軟實力,絕不能繞過文化這一核心要素。

軟實力的時代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主宰國際關係的主要是政治、軍事、經濟等傳統實力因素,但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始終是影響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變量。古典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漢斯?摩根索在其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中提到,「優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徵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徵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各國的廣泛關注,是因為:一個是軟實力首次被提高到與硬實力並駕齊驅的位置,過去人們習慣於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排序來劃分實力,物質性的硬實力因素總是佔據首位,軟實力概念改變了人們對實力構成要素的認識,明確地將文化、價值觀念、外交政策等因素視為「力量的另一面」。另一個是當今時代軟實力的運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往往要優於硬實力。當代國際社會依靠軍事處理問題已經不是主流,軟實力這種「同化式實力」反而能更有效地增強一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導向能力。以家長教導孩子為例,粗暴或利誘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讓他做的事,反而不如巧妙地影響和確立孩子的信念與價值觀。同樣,一個國家的強盛如果能夠讓人欽羨、仿效而不是引起敵視、畏懼,那麼實現本國利益時就不必消耗過多的硬實力。

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寶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們在相當長的時期沒有利用好這種文化的影響力。歷史上,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並不是中國依靠武力強加於其他國家,而是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禮儀之邦的王者風範使周邊接受中國倫理哲學的小國甘願臣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至今都有益的內容,比如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影響著古今中國人處事和對外交往時的準則,儒家文化還提倡「中庸之道」、「和諧」思想,認為國家的行為要把握分寸尺度持中道,「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是說以寬容忍讓的態度,公正平和地解決問題。面對衝突,中國文化強調「以德服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面對強權,中國文化主張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追求人和、家和、睦鄰友好、和諧共存。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世界能夠貢獻很多智慧,但是怎麼樣才能使之具有國際影響力,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並將其轉化為軟實力。

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將軟實力寫入黨的文件。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此後我們黨和國家的文件中也多次強調,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在當今這一全球化時代,要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增強國家實力,僅僅依靠經濟和軍事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政治、文化和道義力量。中國當前處於市場開放、觀念更新、社會轉型、文化重塑的特定歷史時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也甚囂塵上,回應這些聲音,必須依靠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向世界展現一個崛起的中國對於世界的正面意義,才能為順利實現國家現代化,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軟實力理論逐漸成為制定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資源,軟實力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

相關焦點

  • 企業軟實力的論述
    文/郭性汶企業的軟實力一種模糊的表述是企業文化,而在中國早期的企業文化認識中,企業文化作為企業軟實力的內容,都不外乎包括了一些願景似的口號,企業員工歸屬感及價值認同一類的體系。企業產品品牌化後,品牌也視為企業的軟實力,品牌建設寬泛了企業軟實力的內容。寬闊的廠房,高檔的寫字樓,龐大的員工隊伍,這些都被視做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重資產企業從外表形象來看,總是被商業社會視作一種實力的重要體現。
  • 準確把握軟實力概念的內涵
    據統計,現在發表探討文化的文章,90%都引用、使用軟實力的概念。但必須看到軟實力中國化過程中人們對其理解有諸多誤區。有的把文化產業等同於軟實力、有的企業把軟實力理解為企業競爭力、有的把媒體話語權等同於軟實力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使用軟實力概念時,往往都從純學理層面引用這個概念,沒有認識到這個概念的意識形態涵義,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 世界認可中國的軟實力嗎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推行軟實力,世界認可嗎? 長期以來,中國專注於打造硬實力,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近些年來,北京日益認識到軟實力的價值。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全球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軟實力行動。  觀察人士傾向於高估北京為提升軟實力而做出的努力,並誇大其對美國的不利影響。
  • 軟實力的文化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國力,日益成為軟實力的主要表現舞臺之一。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國力論》,文化力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和蘊涵的、推動經濟文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的、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綜合結合力。  用什麼來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深刻指明了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對於我們全面認識國家綜合實力的內涵,將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國家綜合國力建設總體布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硬實力」與「軟實力」
    但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原因,即當時國家的「軟實力」不及日本。  現代戰爭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而不僅僅是軍事體系之間的對抗。國家的整體實力,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所謂「硬實力」,主要體現為軍事實力,包括GDP、人口、資源等各種「實打實」的因素。
  • 發展文化軟實力大力提振綜合國力
    在當今的國際較量中,一個國家的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敗,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不行,則不打自敗,這是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高層論壇暨《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學者對努力發展當今中國軟實力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共同認識。
  • 於炳貴: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到底什麼叫做「文化軟實力」,如何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呢?  省委黨校於炳貴教授解答:  黨的十七大報告報告用了相當的篇幅論述文化。
  • 問政智庫|王義桅:軟實力的兩個陷阱
    從一個舶來品、學術概念到政治術語,從文化軟實力到中國模式軟實力,軟實力概念在中國已落地生根,深入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軟實力在中國
    「軟實力」的概念源於美國,但卻在全世界流行,這本身就說明美國的話語權很強,而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權力。中國學者和公眾在理解軟實力概念時,出現了「中國化」的傾向。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軟實力的缺失。
  • 軟實力實現規律初探: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係
    三、軟實力的建設重要性與主觀評估 1.在一定條件下,軟實力的實現主要取決於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徵 軟實力的要素並不一定都要伴隨軍事、經濟等硬實力而傳播和實現的(而被人們接受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憑藉自身的吸引力,實現傳播,被人接受。特別是在自由的文化交流中、在商貿往來中,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性,會對其影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
  • 提升國家軟實力 我們該怎麼做?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按照他的說法,軟實力是一種依靠吸引力而非通過威逼或利誘的手段來實現目標的能力。除傳統的、基於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另一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的提出,明確了軟實力的重要價值,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
  • 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近況
    本期講座請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近況做一介紹。 張國祚: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物質硬實力落後,難免挨打失敗;文化軟實力瓦解,必然不打自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無不首先是因為以其主流價值觀和輿論為支撐的文化軟實力大廈的坍塌。有此共識的人,在黨內外、國內外越來越多。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若干重要關係
    硬實力建設與軟實力提升的關係   國家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相互依託、相互支撐。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依賴一定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軟實力對硬實力也有反作用,會為硬實力營造良好環境和條件,推動硬實力更好的發展。   軟實力和硬實力如影隨形,一個國家沒有硬實力,講軟實力就會成為空談。
  • 軟實力,會讓你更加優秀,什麼是軟實力?
    身處於世,金錢、地位,甚至你的外在形態,這些都是屬於一個人的「硬體設施」,而一個人真正內在的東西,雖是無法讓人直觀看到,卻能從直覺的感知中感受到,這些內在的東西便是無價的「軟實力」。軟實力會讓你變得更加優秀,那麼,什麼是軟實力呢?
  • 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初所提出的重要概念,以表明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在資訊時代的今天,「軟實力」正變得愈發重要。  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
  • 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制定文化強國戰略
    實施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戰略,需要我們積極探索提高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有效實現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進一步提高對文化軟實力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歷史發展的大周期看待「文化軟實力」問題,努力佔據「真理」「規律」與「道義」的制高點。
  • 增強軟實力是當前的硬任務
    當前,社會對「軟實力」的重視及其發展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宣傳思想工作不是「虛工作」,而是「軟實力」;不是「軟指標」,而是「硬任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既包括由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國防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等表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沒有軟實力的匹配,硬實力硬不到哪裡去;沒有精神文明的跟進,經濟發展走不了多遠。
  • 於軍:國家軟實力建設需「內外兼修」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國際事務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於軍教授演講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趙晶)5月27日上午,由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和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共同舉辦的「政府政治論壇」第二期在國家行政學院召開,此次論壇邀請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國際事務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於軍教授做了題為「軟實力與大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