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100多年的屈辱和沒落之後,中國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中國作為大國形象已然愈發清晰。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感召力、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線和發展戰略的執行力、國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感染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必然得到不斷增強。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趙磊直面中國崛起進程中的軟實力建設問題,從不同角度為我們作了深入分析和解讀,引領我們在思考中明確戰略,探討熱點,解析難點,尋求答案。
「優越的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徵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徵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軟實力=吸引力
「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派學者約瑟夫?奈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是指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無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說服力、國際信譽以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它是一種可以產生使他國心甘情願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因而軟實力的定義可概括為在國際事務中通過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威脅或強制來實現自己所期望目標的能力。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軟實力就是吸引力。
軟實力無所不在
軟實力運用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迪斯尼的產品「徵服」世界的能力遠遠超過美國的軍隊,這些產品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這些產品擴張的背後所代表的則是美國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擴張。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蘋果公司創造的各種電子產品、微軟公司開發的電腦軟體、因特爾公司生產的各種處理器和設備已經深入全球千家萬戶,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這些「英雄式」的人物也成為當代世界年輕人的新偶像,無疑這些都成為美國不斷發展的文化動力,成為美國影響世界的軟實力。
再如風靡世界的美國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史差不多就是一部最吸引人和最富想像力的美國英雄編年史。從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這類超級英雄到拯救世界的美國普通公民,無不是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人們:個人奮鬥的美國夢與英雄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總是將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與維護世界和平一起完成。美國電影讓人們看到,在美國,真正有價值、有能力的人總會贏得勝利;人人都有同樣的機會,要成名和發財並不完全靠教育和背景,要靠個人的善良、進取和正直的品格。
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和美國夢在美國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白宮、自由女神像等元素也常常出現在鏡頭裡,通過拍攝技術的渲染在不知不覺中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在觀看電影的同時,這一切都給全球觀眾灌輸著一種印象,那就是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美國是所有嚮往自由、財富與榮耀的人的歸處。這種「娛樂霸權」與美國所希望的價值觀輸出形成了很好的配合,比如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彈部隊》和《逃離德黑蘭》其實都是備受爭議的帶有政治色彩的影片,要麼美化美國的對外戰爭,要麼醜化它的敵人。但是若干年後,這些佔領全球並獲獎而成為經典的影片反而會被人們認為是事實。美國電影對內匯集全民凝聚力,構建和推廣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外建構美國形象,推進美國公共外交,正體現了好萊塢電影作為一種軟實力工具所具有的獨特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軟實力的一個直觀概念,並不代表軟實力的全部,對於到底哪些內容可以歸為一國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國內外學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拓展著軟實力的內涵。約瑟夫?奈認為,國家軟實力主要有三個來源: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對外政策。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在針對東亞國家軟實力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把經濟體制、文化、人力資本、外交和政治作為軟實力的五大指標,共同構成國家軟實力指數。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認為,軟實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國際貿易、海外投資、發展援助、外交倡議、文化影響力、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濟、教育以及旅遊等多方面內容。
國內學者在借鑑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較為深入地探討了軟實力的構成要素。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作為復旦大學教授的王滬寧就開始關注軟實力理論,並就軟實力在中國展開學術探討。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如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的儲備情況,政府的凝聚力,社會團結和穩定的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等,都可以看作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對於軟實力中最關鍵的構成要素,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這裡所說的文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這樣的純文化概念,而是融合傳統文化基因與國際文化要素的現代社會文化或主流政治文化。比如在中國,這種文化既包括傳統中華文化,及反映在當代中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人文精神,又包含近代以來,已經被中國人所接受的西方文化,如科技、教育、哲學、藝術等領域的西方文化精神,同時還包含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等。可以說,儘管對軟實力到底包含哪些要素尚無定論,但是提到軟實力,絕不能繞過文化這一核心要素。
軟實力的時代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主宰國際關係的主要是政治、軍事、經濟等傳統實力因素,但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始終是影響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變量。古典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漢斯?摩根索在其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中提到,「優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徵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徵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係的手段」。
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各國的廣泛關注,是因為:一個是軟實力首次被提高到與硬實力並駕齊驅的位置,過去人們習慣於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排序來劃分實力,物質性的硬實力因素總是佔據首位,軟實力概念改變了人們對實力構成要素的認識,明確地將文化、價值觀念、外交政策等因素視為「力量的另一面」。另一個是當今時代軟實力的運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往往要優於硬實力。當代國際社會依靠軍事處理問題已經不是主流,軟實力這種「同化式實力」反而能更有效地增強一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導向能力。以家長教導孩子為例,粗暴或利誘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讓他做的事,反而不如巧妙地影響和確立孩子的信念與價值觀。同樣,一個國家的強盛如果能夠讓人欽羨、仿效而不是引起敵視、畏懼,那麼實現本國利益時就不必消耗過多的硬實力。
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寶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們在相當長的時期沒有利用好這種文化的影響力。歷史上,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並不是中國依靠武力強加於其他國家,而是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禮儀之邦的王者風範使周邊接受中國倫理哲學的小國甘願臣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至今都有益的內容,比如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影響著古今中國人處事和對外交往時的準則,儒家文化還提倡「中庸之道」、「和諧」思想,認為國家的行為要把握分寸尺度持中道,「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是說以寬容忍讓的態度,公正平和地解決問題。面對衝突,中國文化強調「以德服人」,「不戰而屈人之兵」。面對強權,中國文化主張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追求人和、家和、睦鄰友好、和諧共存。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世界能夠貢獻很多智慧,但是怎麼樣才能使之具有國際影響力,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並將其轉化為軟實力。
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將軟實力寫入黨的文件。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此後我們黨和國家的文件中也多次強調,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在當今這一全球化時代,要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增強國家實力,僅僅依靠經濟和軍事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政治、文化和道義力量。中國當前處於市場開放、觀念更新、社會轉型、文化重塑的特定歷史時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也甚囂塵上,回應這些聲音,必須依靠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也只有這樣,才能向世界展現一個崛起的中國對於世界的正面意義,才能為順利實現國家現代化,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創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軟實力理論逐漸成為制定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資源,軟實力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