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琳向來是個話多的人,平時辦公室只有她一個人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但今天的她尤為安靜。
原來,小琳前幾天參加了公司的體檢,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
得知結果後,小琳茶飯不思好幾天了,腦子裡一直在想自己會不會得胃癌,正琢磨著去做個胃鏡。
其實,小琳的想法並不是個例,很多人對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的關係並不了解,乍以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實際上它們倆的關係並沒這麼「深」。
國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60%
人類的胃部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說它特殊,就是因為它甚至可以把石頭都能消化掉,這就得益於胃酸以及膽汁這些消化液體了。正因為這些液體強大的消化能力,從而使得幾乎所有的微生物、細菌甚至病毒,都不能夠在胃酸裡存活。
然而偏偏就有特例,幽門螺桿菌就是這個特例中的奇葩。嚴格意義上來說,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細菌,是一個個肉眼看不見的活物,按說胃酸能夠殺死它,可人家偏偏就是喜歡呆在有胃酸的地方。所以,這傢伙就在胃部安家落戶了。
我國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大國,感染率達到了50%到80%,這個數據還只是一個大概的估計,因為社會上還有一大部分人沒有做過胃部體檢,所以真實的感染率可能更高一些。之所以感染率這麼高,跟我們獨特的飲食文化密不可分。
我們的飲食文化是典型的共餐制,大家一起圍坐吃飯是常態,這就給幽門螺桿菌提供了絕佳的傳播渠道和路徑。除了共餐制之外,我國老年人以前還有用嘴餵孩子吃飯的習慣,這都給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和感染提供過優良的條件。但是幽門螺桿菌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耐高溫,開水消毒就能將其輕易的殺死。
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有的僅僅是攜帶者但是不發病,有的則會呈現發病的狀態。典型的症狀就是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比如淺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等,胃疼、胃酸會時常伴隨著某些患者。
幽門螺桿菌陽性,離胃癌還有多遠?
幽門螺桿菌的可怕之處在於,它被世衛組織列為了一類致癌物。當然,這個演變的過程是間接式的。幽門螺桿菌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胃炎的病症,而臨床上公認的胃炎癌變的過程是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演化過程。
根據日本的臨床數據顯示,14歲到20歲的年輕人,消除了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後,胃炎、胃潰瘍以及胃癌的發病率都明顯下降。目前,日本胃癌的發病率只有0.14%。所以不難看出,一旦感染幽門螺桿菌,確實有很大的機率患癌,但是只要除掉這個隱患,不但胃病的發病率會降低,也能降低胃癌的發病風險。
共餐就會感染,有必要根除嗎?如何根除?
既然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播、手口傳播以及糞口傳播,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之外的就餐情況,就應該儘量減少共餐制,即使是共餐的情況下,也要儘量用公共筷子分吃食物,這樣就可以有效杜絕幽門螺桿菌的公共傳播。
對於已經感染的患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曾志榮表示,只要年齡在40歲以下的患者,胃部沒有明顯不適或者病症的話,是不需要進行治療的。只要在中年後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就行。之所以採取相對保守的措施,是因為我國感染人數龐大,如果用抗生素根除,那可能會引起嚴重的抗生素耐藥現象。
如果因為感染出現了明顯的胃部病症,也可以進行根除性的治療。臨床上一般採取四聯療法,所使用的主要藥物是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枸櫞酸鉍鉀鉍劑藥物、阿莫西林、四環素等抗生素類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上,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黴素、甲硝唑等抗生素已經有了較高的耐藥性。所以在具體用藥的時候,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用藥史以及耐藥性等相關情況。而且,用藥的劑量相對較大,用藥的時間也比較長。
總的來說,通過藥物的治療,可以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但是這不能保證以後不會再被感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外就餐還是在家吃飯,都要明確注意飲食安全。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感染了的情況下,更要小心謹慎,要避免把病菌傳染給家人和其他人。
參考資料:
[1]《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藥物怎麼選?》 丁香園 2019.1.21
[2]《超易中招的幽門螺桿菌 我們該拿你怎麼辦》 錢江晚報 2019.8.24
[3]《幽門螺旋桿菌陽性 未必都需要根治》 羊城晚報 2015.3.2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