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培生金秋媒體交流會在北京舉辦。行業嘉賓到場暢談全球和中國教育的未來發展和趨勢,分享合作案例和經驗,探討中國教育在日趨國際化的形勢下,如何加速數位化轉型,打造終身學習生態鏈。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劉志敏處長和與會人員分享了「在線和職業教育最新政策與趨勢」。劉處長結合教育部規建中心剛剛發布的未來教育十大趨勢,概括了規建中心在三個方面的主要工作:第一,準確把握數位化、智能化轉型,以產教融合模式和機制推動數位技術領域系列的戰略布局;第二,打造知識工程,促進知識數據形成智慧決策;第三,推進教育國際化,加強國際合作,構建國際技術教育創新網絡。劉處長表示:「在過程中我們和培生集團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機制,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合作項目,共同研究疫情給人類教育帶來的變革和影響;同時以數字為支撐探討中英合作服務第三國課程體系等。這一系列合作都是基於數位化基礎,都是為了促進三個層面的聯動,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個體層面即微觀層面共同推動學習方式和教育體系變革,讓社會結構更加合理。」
培生中國和南亞董事總經理林國章就後疫情時代針對學習者的最新發現,闡述了培生對未來教育的一些思考。培生全球學習者調查揭示,在全球範圍內,超過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教育因新冠疫情而徹底改變。對於所有年齡段的學習者來說,在線學習將是學習體驗的關鍵部分。在中國,COVID-19 推動3億教育人群全面觸網,同時也令今年874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就業形勢。他認為,未來的學習者需要終身學習並善於利用數字時代多樣的學習方式,持續發展面向未來的綜合技能,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對未來人才的挑戰。未來學習將通過內容與技術相互賦能與深度融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而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方式將進一步拓展教育場景,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學習效率,逐漸積累並打通學習數據,滿足高層次個性化教育需求。
在「英國經驗遇上中國教育國際化」主題論壇上,英國駐華使館國際貿易部教育與技能司主任劉靜,留歸集團總裁劉淑芸,培生大中華區國際資質認證與技能評估業務總監高建軍展開對話,深入探討在當今全球政治和經濟的變革中,英國教育在中國有哪些新機會,在出國留學、國際教育、職業教育、人才發展和培養模式的新趨勢下,培生應該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將優質課程和項目進行本地化落地,與行業合作夥伴共同努力,推動終身學習在中國的發展。
劉靜表示,英國有著非常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英國職教體系像是鑽石形狀的六方聯動,由企業做主導,企業把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轉告給行業協會,行業協會為他們統一發聲給政府機構。政府部門會把這些意見告訴給第三方機構,包括職業能力資格設定中心以及監管中心,第三方如培生這樣的機構會制定標準,研發課程。最後由包括院校、教育公司等課程培訓提供方,把職業教育真正提供給學生。同時他們也會把這些課程應該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習等意見,反饋到僱主方面,形成有機的六方聯動體系。體系裡面核心的一點叫做學徒制,這個就類似於我們強調的產教融合。學徒制的核心以及六方聯動的有機體,有許多值得我們中國借鑑的地方,能夠解決產教融合方面的體系問題。
劉淑芸表示,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來講,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獨立於一個國家,它們都是國際產業中的一個鏈條,所以從人才培養、技術發展都需要國際化。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有很多模式,在職業教育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廣泛影響。我們一直和培生合作,培生不僅是職業教育內容的提供者,同時也是學生能力的測定者和職業能力的認定者。職業院校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本身國際化即能夠引進來,還可以走出去,培生擁有的國際化職業標準,對我們的技能和競爭能力的提升都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
高建軍表示,培生作為全球最大的頒證機構,我們也一直在中國努力探索,到底怎麼樣能夠把在英國形成的比較傳統的,有經驗成型的資源,有機地引入到中國來,跟中國的人才需求趨勢和現狀進行有機結合。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徵,世界上做得最領先的三個國家是英國、德國和澳洲,他們都有完善的全國性體系,但是我們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中國,要根據本土化的情況進行調整、結合,這樣才能不斷地去生成適合中國市場的體系。我們除了貢獻自己的資源外,也一直在學習,不斷跟企業、院校、政府部門經常性地溝通和探討,看看我們怎麼樣一起把這件事情做的更好。
在 「從無人機專業看產教融合發展」的案例分享環節,英國技能優才中心馬良博士,清華大學智能無人機工程技術中心教育總監,清蜓教育CEO郝亞楠以及步雲航空科技公司董事長顏忠傑一起現身說法,就職業人才發展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的實際探索進行了精彩分享。
馬良表示,「中國無人裝備智谷」是一個落地在山東大高的產教融合學區, 設「一園+三校+六院+九工坊」,很好地融合了英國職業教育、智能教育的元素。產教融合中心即九工坊中,每個專業對應一個生產經營型公司,分別承擔各專業的教學和生產任務,導入英國「學位學徒制度」,有效實施以「雙園雙師雙語教學為特色的「國際產教融合模式」。我們提出招生即招聘,上學即上班,畢業即就業,這樣的辦學理念很科學,具有前瞻性。
郝亞楠表示,無人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世界上取得領先地位的行業之一。 結合產教融合這個點,我們不僅僅是要建立這個專業,還要做實驗室和無人機生產企業,在這邊無論是參加培訓或者學習職教的學生,都能夠與產業進行無縫對接,也就是說上學的時候直接能看到企業生產狀況,同時參與到無人機裝調、測繪等等行業中。這是中國整體職教行業中,包括世界範圍內具有一定領先意義的。但是無人機行業標準、測評標準、考核標準,我認為還是需要通過更大的力量推動和建立。我們特別願意和培生合作,不僅在國內把評定標準梳理一下,同時也推向國際,建立起國際評估體系。
顏忠傑表示,無人機人才培養不管國際還是國內,政府層面都比較重視,目前全國有330所大專院校開設無人機專業,專業雖然建立起來了,各個學校還存在痛點,主要是缺少師資力量、體系化教材及實訓類裝備。我們這幾年開發了教學資源庫,重點就是在無人機教學裝備、教材體系打造、教學軟體、考試、培訓方面進行發力,取得了一點點收穫。無人機是跨國界的,無人機人才的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都很大,我們下一步的目標爭取把無人機認證國際化,把無人機人才培養推向「一帶一路」乃至全世界。
在「線上與線下,內容與平臺協同共進」論壇環節,培生中國英語產品戰略總監趙晨主持了討論,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發主管夏炎,納米盒聯合創始人兼COO蔣軍及培生大中華區營銷副總裁饒臻一起,共同分享了對疫後中國學習者線上線下教育需求的觀察和發現、痛點及機遇,線上線下教育如何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實現1+1>2的效應,以及技術發展如何驅動OMO的學習模式等話題。微軟和納米盒是培生的業務合作夥伴,各位嘉賓展望、探討了如何與培生以及整個教育行業展開更為廣闊的合作,培生優質的教育內容如何與中國領先的教育平臺合作,共同為中國的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更佳的學習者體驗。
夏炎表示,微軟具有強大的技術力量,但我們不是教育公司,而培生具有最領先的內容和課程,兩者結合,推出朗文小英這樣基於人工智慧的微信平臺應用就顯得非常自然,可以更好的服務我們的市場。未來5G,包括雲技術都將解決一個信息鏈路的問題,可以讓足夠的教育資源觸達到偏遠地區的學生,而AI 可以把學習的互動性、教學效果提上來。技術的發展對整個社會來講,學生得到比較公平的教學資源的可能性就會非常高。
蔣軍表示,我們擁有技術能力以及網校課程體系,其中很多課程也是跟培生一起打造的,通過給線下機構完整的解決方案,定製網校,這個網校不僅實現開課、上課、招生、運營服務支持,而且把整個成體系的課程提供給他們。換句話講,幫助線下的機構大大降低了轉型OMO的痛點,這就是我們說的1+1大於2。我們和培生很快會推出一個專門針對培生所有資源的重磅產品,叫培生教學盒子。未來也希望和培生推陳出新,推出更多新的產品和體系,服務包括公立學校在內容的更多線下機構。
饒臻表示,培生在中國著重打造教育生態,在我們的教育生態裡,包括了教育學術部門,政策制定部門,學校和培訓機構,教育網際網路公司,智能硬體提供商等等,包羅萬象。培生依託全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各個年齡段學習者提供教育資源,從學前到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到職業教育,測評服務等等,我們有能力提供生態鏈上幾乎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培生有非常強的創新意識,我們努力跟中國市場的發展與時俱進,在產品形態上面,在模式上面做出改變,適應他們,服務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