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與王明米夫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殘酷的政治鬥爭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國共兩黨的許多名人、要人都曾在這裡學習

與其說瞿秋白擋住了王明的路,毋寧說瞿秋白擋住了米夫的路。

瞿秋白的理論權威地位,成為中山大學校長米夫上升道路上的絆腳石米夫聯合王明,打擊和迫害瞿秋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隨瞿秋白來蘇聯求學的瞿景白,也成了陷害的對象,不明不白地「失蹤」了

從東方大學到中山大學

1925年前後,有許多中國人在蘇聯的所謂「大學」裡留學。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就為中國「培養」了不少革命幹部。東方大學開辦於1921年秋,是一所專門培養革命幹部的政治學校。學校為蘇聯東部地區培養民族幹部,也為東方各國培養革命人才。學校有蘇聯部和外國部。外國部設有中文、朝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英文等七個班。共產國際派代表參與對學校的領導。

瞿秋白第一次赴蘇期間,曾應聘為東方大學中國班教授,講授俄文並擔任理論課的翻譯。當時,這個班的學生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王一飛、彭述之、柯慶施等四十多人。——說起來,這些人都算是瞿秋白真正意義上的學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都與蘇聯打得火熱。為「紀念」孫中山,也為了更好地「支援」中國的革命,蘇共決定在莫斯科開辦一所以孫中山命名的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更多的「人才」。

相關焦點

  • 瞿獨伊口述:父親瞿秋白下臺留在蘇區 被捕犧牲始末
    9月24日至28日,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舉行,米夫和王明去了說:瞿秋白搞調和主義,對「立三路線」採取投降態度。此時米夫是共產國際東方部的部長,他在幕後支持王明搞宗派奪權計劃。當時矛頭對準了我父親,要把我父親打下來。他在六屆四中全會上抬出了王明,撤銷了父親的政治局委員職務。王明去莫斯科任中共在共產國際代表,博古接任臨時中央總負責人,向忠發繼續擔任總書記。
  • 王明一躍成為中央領導人的歷史真相
    王明被米夫視為「最能為國際路線而鬥爭的好同志」王明1925年留蘇, 1929年歸國。他在中山大學學習期間, 俄文學得又快又好。時任中大副校長、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的米夫講授馬列主義課, 王明熟讀經典, 背誦如流, 博得米夫賞識。
  • 《世紀》雜誌 | 女革命家陳修良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之四: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經歷
    那個支部局的負責人雖然也是江蘇人,但是他馬上去報告了米夫,小題大做,認定孫冶方等在搞江浙同鄉會。在蘇聯是不允許同鄉會一類的封建組織的,王明、博古、盛忠亮等見到這個機會,立即向米夫獻策,藉此機會搞垮俞秀松等老幹部,掃除奪取中央領導權的障礙。米夫、王明等命令支部局(支部書記是俄國人別爾曼)召開「中大」全體學生大會,請向忠發登臺訓話。
  • 陳鐵健:瞿秋白的蘇聯歷程|陳鐵健 瞿秋白_網易新聞
    陳廣平先後在劉鏡人公使館任職七年,但瞿秋白同他交談中,發現他對俄國文化一無所知,外交政治上的大勢也茫然,連幾句普通的俄國話都說不完全。中國北京政府邊防處派駐俄國軍事代表張斯麐中將,這時恰從莫斯科回國途中抵達滿洲裡。瞿秋白見到張斯麐,聽張說:中俄外交本來是很有希望恢復和發展的,可惜北京政府沒有誠意,畏葸猶豫,沒有確定的計劃和方針。
  • 莫斯科留學時期的沈澤民*
    恰在教務派與支部派鬥爭十分激烈時,中山大學副校長巴維爾·米夫和王明在8月初從中國回到莫斯科。當時,米夫和王明都意識到這是控制中山大學權力的天賜良機。一是沈澤民只有革命熱情,沒有政治野心;二是有革命理論而缺乏革命實踐,因而盲目認為王明是正確路線代表;三是對當時蘇聯史達林等存有迷信色彩,對史達林口若懸河的報告和對中國革命的熟悉,佩服到迷信程度,因而對有史達林背景的米夫及其親信王明,有愛屋及烏的味道。
  • 慷慨就義的中共領袖瞿秋白
    、翻譯赴莫斯科工作,從事黨的早期理論探索,大革命失敗後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長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          說瞿秋白是革命鬥士,源於他敢于堅持真理的擔當精神。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北伐戰爭的形勢和國共統一戰線等問題。會議的中心議題實質為根據北伐戰爭的形勢,制定黨的主要鬥爭策略。
  • 瞿秋白的祖籍在黃梅-也說瞿姓
    至今已達640餘年,後世已繁衍至二十二世,常州「三傑」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為瞿蘭第十六世孫。 瞿蘭遷常之後,居於西門外南河沿石灰橋畔,即今懷德橋南堍東側,今名日輝巷。數百年來,其後世大部分居於城內,聚居地有廟沿河(今瞿秋白紀念館周圍)、周線巷、鳴珂巷、茭蒲巷、青果巷等處。
  • 她是黃埔女兵中顏值最高者之一,身材高挑,卻嫁給了矮個子的王明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一次作戰時受傷昏迷被俘,寧死不屈,1936年8月被日軍殘酷殺害於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縣)小北門外,年僅31歲。 這批女學員中,顏值最高的當屬曾憲植和孟慶樹。
  • 王明官場沉浮錄:一生大起大落 晚年以反毛為業
    王明作為1931年至1943年間的中共中央領導人,與中共中央的關係是很特殊的,其地位和作用的變化也很大。  縱觀王明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他不到27周歲就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掌握實際大權,但不到一年就離開鬥爭第一線。
  • 此人提拔了王明,卻在落難的時候,被王明反戈一擊,後被秘密處決
    在這個學校成立伊始,有一名長期從事東方革命問題研究的米夫,被任命為副校長。從此,莫斯科中山大學成為米夫施展政治抱負的舞臺,研究和指導中國革命成為他的主要工作。當時,蘇聯中山大學學生的政治成分相當複雜,有一些是國民黨要人及其子女,如鄭介民、谷正鼎、鄧文儀、康澤,以及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邵力子的兒子邵志剛、于右任的女兒於秀芝等,當然,也有很多黨的早期領導人,其中,在當時最出名的要數是王明。
  • 為了愛人文革蒙冤 瞿秋白遺孀的悲情人生(圖)(
    瞿秋白和楊之華1929年在蘇聯黑海之濱  莫斯科遠郊的歡笑   1928年春,瞿秋白動身前往莫斯科,籌備中  1936年5月10日,為了紀念瞿秋白殉難一周年,楊之華又寫下了《紀念我們親愛的戰友——瞿秋白同志》一文,署名「杜寧」,發表在1937年3月莫斯科外國工人出版社編印的《殉國烈士瞿秋白》一書中。   楊之華在文章裡飽含深情地呼喚著瞿秋白的名字,憤怒地譴責反動當局殺害瞿秋白等革命志士的暴行。她說:「秋白同志,你最後的紅軍歌、國際歌聲,使我們全體戰士們的熱血沸騰。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他的譯作體裁多樣,特點鮮明,政治與文學色彩並重,憑藉其獨特的語言優勢直擊蘇俄文學的思想內核,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為「信而且達,並世無兩」。早在五四時期,瞿秋白還在外交部俄文專修館時就已如饑似渴地閱讀契訶夫、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等的作品,積極進行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工作。他的第一篇文學譯作是託爾斯泰的短篇小說《閒談》,刊登在1919年《新中國》第一卷第五期刊。
  • 《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屬瞿秋白
    《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八輯) 劉福勤 主編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瞿秋白目前一般認為,瞿秋白雖然第一個將《國際歌》譯配到中國來,但因其譯詞是文言,所以沒有傳唱開來。真正傳唱開的,是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蕭三與陳喬年譯配的版本,隨著東方大學學生回國,逐步傳唱開來,以後又經蕭三修訂,傳唱到1962年又經集體修訂,成為通行的中文版《國際歌》。 然而事實如何?瞿譯配本與蕭陳譯配本有何聯繫?黨史研究學者宋士鋒提出,《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還給瞿秋白。
  • 秋之白華:楊之華心中的瞿秋白
    今年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翻譯家瞿秋白英勇就義85周年。在中國革命史上,瞿秋白與楊之華寫就了執子之手風雨同舟的一段佳話。從楊之華對瞿秋白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楊之華基於妻子的眼光和深情以及同志間的友誼,所認知所理解的瞿秋白——一個有血有肉的共產黨人,在親情世界和日常生活中依然具有高風亮節。
  • "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屬瞿秋白 在中國最早公開唱
    真正傳唱開的,是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蕭三與陳喬年譯配的版本,隨著東方大學學生回國,逐步傳唱開來,以後又經蕭三修訂,傳唱到1962年又經集體修訂,成為通行的中文版《國際歌》。   然而事實如何?瞿譯配本與蕭陳譯配本有何聯繫?黨史研究學者宋士鋒提出,《國際歌》中文譯配版權應還給瞿秋白。   原文刊《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八輯)。
  • 鐵骨錚錚文人墨,視死如歸淡然心——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
    1909年,剛剛十歲的瞿秋白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當時的校長曾經留學日本,接受過國外先進的革命思想,並且是同盟會的成員。瞿秋白就是在這裡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有了反清反封建的意識。1915年冬季,瞿秋白一家的經濟情況再陷低谷,拿不出學費的瞿秋白只好輟學。
  • 瞿秋白首譯《國際歌》,臨刑要求不能屈膝跪著死
    獄中的惡劣環境讓瞿秋白出獄後一病數月,有時吐血,但在給表姐夫的覆信中卻說,「幹了這平生痛快事,區區吐血,算什麼一回事!」 最終,北洋政府代表拒絕在巴黎和會的和約上簽字。 首譯國際歌 1920年初,瞿秋白參加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 革命家瞿秋白的情感告白
    茅盾講《奧德賽》《伊利亞特》,俞平伯講宋詞,田漢講西洋詩,陳望道講古文,邵力子講《易經》,瞿秋白講俄羅斯文學,這是她們最愛聽的課。瞿秋白特別推崇普希金,勸導她們學習俄文,以便更真切的理解詩人的語言之美。丁玲說:「他教我們讀俄文的普希金的詩。他的教法很特別,稍學字母拼音後,就直接讀原文的詩,在詩句中講文法,講變格,講俄文用語的特點,講普希金用詞的美麗。
  • 孟慶樹:王明夫人
    這其中,自然包括了23歲的王明。來自安徽的孟慶樹落落大方、靚麗動人,竟讓他一見傾心。不同於剛入校的孟慶樹,在校園中,王明那是赫赫有名,幾乎是中山大學的「無冕之王」。然而,孟慶樹早交了一位男友,因此對王明只有敬意,並無無半分愛慕之情。王明沒有止步,反而緊追不捨。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秘密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