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自然包括了23歲的王明。
來自安徽的孟慶樹落落大方、靚麗動人,竟讓他一見傾心。
不同於剛入校的孟慶樹,在校園中,王明那是赫赫有名,幾乎是中山大學的「無冕之王」。
然而,孟慶樹早交了一位男友,因此對王明只有敬意,並無無半分愛慕之情。王明沒有止步,反而緊追不捨。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秘密召開。在米夫安排下王明擔任了「六大」秘書處翻譯科主任。
校長米夫讓王明挑選幾名中大學生作大會工作人員,王明趁機點名要孟慶樹參加大會。此舉雖然引來了許多黨員同學的不滿,卻贏得了孟慶樹的好感。
見王明深得米夫和共產國際的信任,前途不可限量,孟慶樹因此和前男友脫離關係,開始和王明交往。
但王明個子不高,只有1米5左右的身高,實在吸引不了孟慶樹的興趣。王明的熱烈追求,自然得不到孟慶樹肯定的答覆。
1929年3月,王明從莫斯科回國,被組織分配到上海滬東區婦委會工作。此時,孟慶樹也被分到了上海滬東區。
在上海,孟慶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經常出入滬東區一些紡織廠勞動,調查情況。她工作積極,表現出色,贏得了同志們的一致好評。
而唯一令她頭疼的卻是來自王明的糾纏,一往情深的王明時常邀孟慶樹吃飯、逛公園,壓馬路,看電影,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獻殷勤的機會。如此追求,讓孟慶樹不勝其煩。
就在孟慶樹下決心要和王明分手時,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
上海滬東區委婦委書記是女工出身的朱秀英,在朱的安排下,孟慶樹負責保管文件和到工廠去調查情況。
上海滬東區紗廠、紡織廠較多,孟慶樹時常出入老伯和、恆豐、永安、三新等紗廠。時間長了,自然引起了敵人的注意。
1930年7月30日,孟慶樹不幸被捕,被關押在上海龍華看守所。
心上人入獄,王明心急如焚。他不顧生命危險,多次託人入獄探望。王明的舉動,鼓舞了陷入絕望之中的孟慶樹。
此刻,19歲的少女深深被那痴情的小個子王明打動了。
11月22日,在黨組織的營救下,孟慶樹出獄。次日,在二叔的操持下,和王明喜結良緣。
來之不易的愛情,讓王明十分珍惜,對孟慶樹可謂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跌宕起伏的政治風雲中,兩人依舊風雨同舟,白頭偕老共同生活了44年。
王明得意時,兩人比翼齊飛,夫唱婦隨。王明失勢時,兩人患難與共,相依為命。
在歷經幾番政治波折後,王明疾病纏身,長期臥床不起,依舊是孟慶樹不辭辛勞,悉心護理,數次將他從死神身邊拉了回來。
1937年11月,孟慶樹隨王明回國參加抗戰。
12月,以王明為書記、周恩來為副書記的中共中央長江局在武漢成立,孟慶樹任長江局婦委會委員、書記,兼長江局民運部婦委會主任,代表陝甘寧邊區各界婦女聯合會常駐武漢,公開參加各界婦女活動。
當時,數以百萬計的難童等待救濟,在發起籌備和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中,孟慶樹以公開的共產黨員身份參與,並當選為保育會的常務理事、保育委員會委員。
同年7月4日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成立保育分會,她代表總會暨宋美齡在大會上致詞,被選為分會的名譽理事之一。
8月,武漢形勢日趨緊張,保育會決定發起搶救難童運動,孟慶樹提出為搶救一千名武漢難童而奮鬥。
她和和安娥、李昆源、杜則吾等帶領漢口臨時保育院的10名難童一起上街宣傳收容。不久就收容了出徵軍人子女、流浪兒等一千多名難童。
1938年的「三八節」是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後的第一個婦女節,邊區婦女聯合會成立。
孟慶樹在武昌參加全國各界婦女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時,宣布了陝甘寧邊區婦聯成立的消息,一時引起了全國震動。
4月,宋美齡以「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指導長」的名義,函請各黨各派各地區的婦女領袖及知名人士,參加5月下旬在廬山舉辦的「戰時婦女工作談話會」。
中央派孟慶樹、鄧穎超一起參加此次會議。
會上孟慶樹作了《陝甘寧邊區婦女運動概況》的報告,還以陝甘寧邊區各界婦女聯合會代表身份向會議提交的《我們對於戰時婦女工作的意見》,和鄧穎超、史良、李德全一起被選為「婦指會」領導人。
10月10日,她又介紹40歲的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延安娶了北師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中的小妹20歲的浦安修。
這段時期,是孟慶樹一生中政治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她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和超凡的組織能力,為組織發動婦女界抗日救亡運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奠定了她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不容置疑的地位。
歷經幾番政治波折後,1949 年6 月,孟慶樹一家搬到北平東皇城報騎河樓一座環境幽雅的四合院裡。在這座深深的庭院裡,孟慶樹一家度過了一段難得的溫馨和睦的生活。
此時,王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兼法制委員會主任,孟慶樹擔任法制委員會資料室主任。
工作穩定,還有充足的業務時間。在四合院中,九口之家父慈子孝,兒孫繞膝,一派祥和活潑氣氛。
1956年,王明提出赴蘇聯治病的請求。經中央同意後,攜妻子一行人去往蘇聯。可孟慶樹不知,她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1974年3月王明在莫斯科病逝,王明離去後,孟慶樹竭盡全力,著手搜集整理《王明詩歌選集》,收錄了王明創作的詩歌399首。1979年莫斯科進步出版社用中俄兩種文字同時出版。
心願了卻,孟慶樹於1983年9月5日寂寞辭世,時年 72 歲。
這位曾經的巾幗英雄無奈埋骨異國,被葬於莫斯科新聖母公墓。她的墓碑沒有雕像、只有照片和俄文生卒。
在異國他鄉,孟慶樹得以與王明永世相守。
往事已矣,只有當人們翻開中國婦女運動厚重的史冊時,才會發現安徽壽縣還有這樣一位女兒,為祖國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她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是時代的巾幗英雄,值得家鄉和更多的人驕傲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