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馨馨談史
以前的事情我們沒法知道,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東西來推測有些東西是否真的存在,成功破譯楔形文字Y隨著新的精美浮雕和泥版文字一批接一批的出土,人們終於清醒地意識到:只存在於神話中的伊甸園,將在兩河流域重現於世。那些刻在泥版上的形文字,記錄著兩河興亡交替的歷史以及繁榮昌盛的經濟、先進發達的社會制度和傳奇故事。只要能破譯這些文字,就如同擁有了一把打開寶藏的密鑰早在17世紀,義大利人瓦勒就將第一塊刻有奧形文字的磚塊帶到了歐洲,從那時起歐洲人就著手破譯形文字。可是,在其後的兩百年內,所有人都未能成功破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的研究者對形文字知之甚少,只有發掘出大量新的、不一樣的清晰銘文,才能更好地進行破譯另一方面,這種文字不具備圖形效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譯讀難度。19世紀以後,在探險家的努力下,大量文物相繼出土,為增強破譯技術打下了基礎。大量學者加入到破譯工作中,他們將歐洲各大圖書館變成了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戰場。
從考古學史上可以了解到,首次成功破譯楔形文字的人名叫喬治·格羅特芬德。他出身於德國,原本是一位中學數學教師有誰能想到,他破譯楔形文字的原因,並非源自對學究的熱情或學術的衝動,而完全是為了在一次打賭中獲勝。事情發生在1802年,當時格羅特芬德只有27。有一天,他參加了幾位朋友的聚會,席間喝了不少酒。大家在閒談中,提起了最近報紙上關於楔形文字的相關報導,格羅特芬德便借著微醺的酒意吹牛說,他有一種直覺,自己能破譯200餘年來無人能解的楔形文字。朋友們全都不信,決定跟他打賭。酒意散去後,儘管格羅特芬德手頭可供參考的資料只有幾份波斯波利斯銘文慕本,但他依然挖空心思展開了對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
他初步斷定楔形文字不是裝飾品,確實是一種文字。隨後,他又閱讀了古希臘史學家的著作,大致了解了古波斯歷史,獲知公元前540年左右,波斯統治者居魯士將建立強大波斯王國的障礙——巴比倫毀滅了。以這段歷史為依據,格羅特芬德初步判斷,波斯波利斯銘文首次使用的文字很可能是統治者古波斯人的文字。那麼,這些銘文應該按照什麼順序來讀呢?是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對於這些問題格羅特芬德最初也無法解答。
不過,他很快就注意到,絕大多數楔形文字的尖端都是朝下或朝右;兩個楔形文字相交組成的角通常朝右展開。於是,他最後斷定,應該按照從左到右的方向閱讀形文字。而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認同這個觀點。不過,這只是破譯工作的第一步,更加困難的是解讀文字的含義。正是在這個重要步驟上,格羅特芬德將天才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認為:類似於他家鄉墓碑上「長眠於此」這些字,他的祖父、曾祖父的墓碑上都曾鐫刻過,而他的後代仍然要沿用下去,紀念碑上的一些文字的書寫方式一般也是多年不變的。因此,古波斯紀念碑上的某些文字,如引語、祝語等,很可能與新波斯時代紀念碑上的某些文字相互符合。
在整個推導過程中,格羅特芬德最大限度地使用了數學的邏輯思維。首先,他假定一組經常出現的楔形文字表示「國王」一詞,由此可知,國王的名字理所當然是第一個字,後面肯定連著一斜行文字作為分字符,而王室銘文中會反覆出現國王的尊號。在薩珊王朝的王室銘文中,國王的尊號早就眾所周知,其格式是固定的,多為王名、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某王之子、薩珊家族。格羅特芬德推斷,古波斯國王的尊號應該與薩珊國王的尊號相一致。他將這種格式帶入到古波斯楔形文字中,比如,將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國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這一王銜句式,按照邏輯去套解楔文中的各個楔形符號的音值,結果一舉成功:完美破譯出10個波斯的楔形文字!在所有的楔形文字體系中,格羅特芬德只破譯了波斯的楔形文字,而且這跟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有很大區別。不過,格羅特芬德的成功之舉,為後來的考古學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同時也為後來的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開啟了一扇便利之門。「還有一個在破譯楔形文字方面成績卓越的人,他就是英國人亨利·羅林森。美索不達米亞語就是被他成功破譯的,憑藉著突出的貢獻,他被譽為「亞述學之父」。
羅林森出生於1810年,1826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服役,1833年到波斯時,他的軍銜已經是上校了。1837年,羅林森來到了一個名字叫「眾神聚居地」的小鎮,他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個破落的小鎮,而是處於小鎮郊外小的的巨大的奇特巖刻。巖刻所處地方比小鎮高520米,並且從巖刻腳下到銘文頂處是高達104米的、人工剷平的光滑陡峭的表面,這使得讀者根本沒辦法靠近臨摹銘文。這幅浮雕上,雕刻的是偉大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用腳踩著反叛他的人,兩個全副武裝的波斯貴族守護在他身旁,他倚弓而立,高傲地看著面前被從頭到腳用繩索捆綁起來的九個「反王」(指因不滿他統治而起來反抗他的各地國王)。
國王的豐功偉績被三種楔形文字刻寫在浮雕人物的旁邊和底部。羅林森被峭壁上的文字和雕像深深地吸引了。他認為,這些石刻很可能就是解讀形文字的關鍵點。所以,他冒著滾下峭壁的危險,僅靠狹窄的壁架和構造簡易的梯子登上峭壁,細心地將文字臨摹了下來;由於有些地方真的是難以到達,羅林森只得花錢僱傭了一個庫德男孩,使用繩索將男孩吊到峭壁上,幫他臨摹石刻文字。就這樣,他抄錄下了全部的碑文。此後,他便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楔形文字。羅林森在毫不知曉格羅特芬德的研究成果的情況下,用類似的方法翻譯出來3個波斯國王的名字,分別是:大流士、赫沙雅夏、維希塔斯巴。此外,其他學者也同樣在譯讀楔形文字方面有所建樹。他們用國際協作的方式,慢慢地將60個古波斯楔形文字字母辨認出來。
可即便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楔形文字仍然是籠罩兩河流域歷史的謎團。羅林森卻成功地破譯了這種楔形文字,為人們看清兩河流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843年,將近100塊泥版在庫羊吉克被挖掘出來,當時的羅林森的職務是英國駐巴格達領事。羅林森帶著人開始破譯這些泥版,過程進展得非常艱難。經過反覆考證,這些泥版被證實是公元前7紀中葉誕生的,並且很像是專門為後世的學者解讀楔形文字而作的,因為泥版中有詳細標註和對照對表意群書體和字母在發音、意義方面的表格。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發現,由此推斷,這些泥版可謂楔形文字的「辭典」了。
不久之後,又有一種相似的泥版被發掘,這種泥版上排列著不同物體的圖畫,並且詳細地標註了名稱,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後來,羅林森帶人依據這些泥版編了一部楔形文字「學習指南」和「辭典」。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精通多門語言和多種文字的羅林森憑藉著強大的意志力,獨自用三種語言翻譯了那篇銘文,同時大約有150個楔形文字符號的讀音、500個單詞和數十個專有名詞被成功破譯出來。1846年,羅林森將這篇著名銘文第一份精準摹本和全譯文提交給皇家亞洲學會。1851年,羅林森將銘文中巴比倫文字的部分譯文以出版的形式公之於眾,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學就此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之後的學者繼續採用由近及古的方法,比照古波斯文,最終成功地將這種由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楔形文字破譯了。成功譯讀楔形文字,就如同握住了開啟兩河流域幾千年歷史和文化大門的鑰匙。人們這才知曉,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其一便是兩河流域。這裡先後生活過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他們曾在這裡建立奴隸制國家,是兩河流域燦爛文明的創造者。今天的文章內容就到這裡,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