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楔形文字破譯者亞述學之父,獲得裡程碑式的成就

2020-12-14 馨馨看劇

百家原創作者:馨馨談史

以前的事情我們沒法知道,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東西來推測有些東西是否真的存在,成功破譯楔形文字Y隨著新的精美浮雕和泥版文字一批接一批的出土,人們終於清醒地意識到:只存在於神話中的伊甸園,將在兩河流域重現於世。那些刻在泥版上的形文字,記錄著兩河興亡交替的歷史以及繁榮昌盛的經濟、先進發達的社會制度和傳奇故事。只要能破譯這些文字,就如同擁有了一把打開寶藏的密鑰早在17世紀,義大利人瓦勒就將第一塊刻有奧形文字的磚塊帶到了歐洲,從那時起歐洲人就著手破譯形文字。可是,在其後的兩百年內,所有人都未能成功破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的研究者對形文字知之甚少,只有發掘出大量新的、不一樣的清晰銘文,才能更好地進行破譯另一方面,這種文字不具備圖形效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譯讀難度。19世紀以後,在探險家的努力下,大量文物相繼出土,為增強破譯技術打下了基礎。大量學者加入到破譯工作中,他們將歐洲各大圖書館變成了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戰場。

從考古學史上可以了解到,首次成功破譯楔形文字的人名叫喬治·格羅特芬德。他出身於德國,原本是一位中學數學教師有誰能想到,他破譯楔形文字的原因,並非源自對學究的熱情或學術的衝動,而完全是為了在一次打賭中獲勝。事情發生在1802年,當時格羅特芬德只有27。有一天,他參加了幾位朋友的聚會,席間喝了不少酒。大家在閒談中,提起了最近報紙上關於楔形文字的相關報導,格羅特芬德便借著微醺的酒意吹牛說,他有一種直覺,自己能破譯200餘年來無人能解的楔形文字。朋友們全都不信,決定跟他打賭。酒意散去後,儘管格羅特芬德手頭可供參考的資料只有幾份波斯波利斯銘文慕本,但他依然挖空心思展開了對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

他初步斷定楔形文字不是裝飾品,確實是一種文字。隨後,他又閱讀了古希臘史學家的著作,大致了解了古波斯歷史,獲知公元前540年左右,波斯統治者居魯士將建立強大波斯王國的障礙——巴比倫毀滅了。以這段歷史為依據,格羅特芬德初步判斷,波斯波利斯銘文首次使用的文字很可能是統治者古波斯人的文字。那麼,這些銘文應該按照什麼順序來讀呢?是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對於這些問題格羅特芬德最初也無法解答。

不過,他很快就注意到,絕大多數楔形文字的尖端都是朝下或朝右;兩個楔形文字相交組成的角通常朝右展開。於是,他最後斷定,應該按照從左到右的方向閱讀形文字。而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認同這個觀點。不過,這只是破譯工作的第一步,更加困難的是解讀文字的含義。正是在這個重要步驟上,格羅特芬德將天才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他認為:類似於他家鄉墓碑上「長眠於此」這些字,他的祖父、曾祖父的墓碑上都曾鐫刻過,而他的後代仍然要沿用下去,紀念碑上的一些文字的書寫方式一般也是多年不變的。因此,古波斯紀念碑上的某些文字,如引語、祝語等,很可能與新波斯時代紀念碑上的某些文字相互符合。

在整個推導過程中,格羅特芬德最大限度地使用了數學的邏輯思維。首先,他假定一組經常出現的楔形文字表示「國王」一詞,由此可知,國王的名字理所當然是第一個字,後面肯定連著一斜行文字作為分字符,而王室銘文中會反覆出現國王的尊號。在薩珊王朝的王室銘文中,國王的尊號早就眾所周知,其格式是固定的,多為王名、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某王之子、薩珊家族。格羅特芬德推斷,古波斯國王的尊號應該與薩珊國王的尊號相一致。他將這種格式帶入到古波斯楔形文字中,比如,將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國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這一王銜句式,按照邏輯去套解楔文中的各個楔形符號的音值,結果一舉成功:完美破譯出10個波斯的楔形文字!在所有的楔形文字體系中,格羅特芬德只破譯了波斯的楔形文字,而且這跟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有很大區別。不過,格羅特芬德的成功之舉,為後來的考古學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同時也為後來的楔形文字的破譯工作開啟了一扇便利之門。「還有一個在破譯楔形文字方面成績卓越的人,他就是英國人亨利·羅林森。美索不達米亞語就是被他成功破譯的,憑藉著突出的貢獻,他被譽為「亞述學之父」。

羅林森出生於1810年,1826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服役,1833年到波斯時,他的軍銜已經是上校了。1837年,羅林森來到了一個名字叫「眾神聚居地」的小鎮,他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個破落的小鎮,而是處於小鎮郊外小的的巨大的奇特巖刻。巖刻所處地方比小鎮高520米,並且從巖刻腳下到銘文頂處是高達104米的、人工剷平的光滑陡峭的表面,這使得讀者根本沒辦法靠近臨摹銘文。這幅浮雕上,雕刻的是偉大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用腳踩著反叛他的人,兩個全副武裝的波斯貴族守護在他身旁,他倚弓而立,高傲地看著面前被從頭到腳用繩索捆綁起來的九個「反王」(指因不滿他統治而起來反抗他的各地國王)。

國王的豐功偉績被三種楔形文字刻寫在浮雕人物的旁邊和底部。羅林森被峭壁上的文字和雕像深深地吸引了。他認為,這些石刻很可能就是解讀形文字的關鍵點。所以,他冒著滾下峭壁的危險,僅靠狹窄的壁架和構造簡易的梯子登上峭壁,細心地將文字臨摹了下來;由於有些地方真的是難以到達,羅林森只得花錢僱傭了一個庫德男孩,使用繩索將男孩吊到峭壁上,幫他臨摹石刻文字。就這樣,他抄錄下了全部的碑文。此後,他便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楔形文字。羅林森在毫不知曉格羅特芬德的研究成果的情況下,用類似的方法翻譯出來3個波斯國王的名字,分別是:大流士、赫沙雅夏、維希塔斯巴。此外,其他學者也同樣在譯讀楔形文字方面有所建樹。他們用國際協作的方式,慢慢地將60個古波斯楔形文字字母辨認出來。

可即便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楔形文字仍然是籠罩兩河流域歷史的謎團。羅林森卻成功地破譯了這種楔形文字,為人們看清兩河流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843年,將近100塊泥版在庫羊吉克被挖掘出來,當時的羅林森的職務是英國駐巴格達領事。羅林森帶著人開始破譯這些泥版,過程進展得非常艱難。經過反覆考證,這些泥版被證實是公元前7紀中葉誕生的,並且很像是專門為後世的學者解讀楔形文字而作的,因為泥版中有詳細標註和對照對表意群書體和字母在發音、意義方面的表格。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發現,由此推斷,這些泥版可謂楔形文字的「辭典」了。

不久之後,又有一種相似的泥版被發掘,這種泥版上排列著不同物體的圖畫,並且詳細地標註了名稱,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後來,羅林森帶人依據這些泥版編了一部楔形文字「學習指南」和「辭典」。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精通多門語言和多種文字的羅林森憑藉著強大的意志力,獨自用三種語言翻譯了那篇銘文,同時大約有150個楔形文字符號的讀音、500個單詞和數十個專有名詞被成功破譯出來。1846年,羅林森將這篇著名銘文第一份精準摹本和全譯文提交給皇家亞洲學會。1851年,羅林森將銘文中巴比倫文字的部分譯文以出版的形式公之於眾,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學就此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之後的學者繼續採用由近及古的方法,比照古波斯文,最終成功地將這種由居住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最古老的楔形文字破譯了。成功譯讀楔形文字,就如同握住了開啟兩河流域幾千年歷史和文化大門的鑰匙。人們這才知曉,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其一便是兩河流域。這裡先後生活過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他們曾在這裡建立奴隸制國家,是兩河流域燦爛文明的創造者。今天的文章內容就到這裡,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文字知識》_蘇美爾楔形文字——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 古代西亞是人類文明的發樣地之一,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亞特有的一種書寫字體, 因其形 狀像楔子而得名。古代西亞文明的核心地區是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美索不達米亞分為兩部分, 北方稱為亞述, 南方稱為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又分兩部分, 北部阿卡德, 南部蘇美爾。
  • 蘇美爾學: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與文字
    蘇美爾學(英語:Sumerology;德語:Sumerologie)作為亞述學的分支,是研究蘇美爾文明的歷史及其所使用的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一門學科,建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當時近東考古實踐與破譯楔形文字背景下所產生的。
  • 西方破讀楔形文字竟是一場騙局!
    古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的出現極大地依賴於埃及學和亞述學,而埃及學和亞述學的建立有賴於商博良和羅林生對考古發現的古埃及文字和古波斯文的破解釋讀。證明西方破讀死文字是錯誤的,就能推翻西方建構的亞述學和西亞文明學術體系,證明亞述學和埃及學是偽學,西方所敘事的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不存在。因此,必須重頭再來,重新研究,還原真實的北非文明和西亞文明。下面以波斯波利斯銘文和貝希斯頓銘文為例來具體闡述。
  • 亞述文明展浮雕鑑賞 3000年前的雕像如此令人讚嘆
    最早的一位探險者是一位名叫皮託·德拉·凡勒的義大利人,他於1616年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並發現了楔形文字。1756年,丹麥國王派遣了一個6人科學考察隊去中東地區,並找到了不少楔形碑文。19世紀初,研究者們開始翻譯古波斯人的楔形文字。  1845年,英國派一位喜歡探險的青年雷亞德前往莫索,發掘亞述,以保證日不落帝國在考古方面的優勢。
  • 大英博物館講述「亞述之王」:藝術拼湊的統治者和王朝形象
    這些文字是亞述巴尼拔之前的國王留下的,但充分反映了亞述帝國的特點,字裡行間對自己的戰鬥與徵服流露著誇耀自得之意。亞述巴尼拔在他的花園。左邊樹上掛著埃拉米特國王的頭顱。 前645–前635亞述藝術的精神粗暴而無情,缺少人性的溫和。這是戰爭的藝術——充斥著力量、運動、衝擊,人和動物在其中呈現出無情兇猛的形象。
  • 4000年前文字食譜寫了什麼?楔形文字記載25道菜餚 世界上最古老的...
    羊肉湯(圖源:BBC)中國小康網 4000年前文字食譜寫了什麼?據外媒報導,一個專門對食譜進行解譯的國際研究小組,近日成功破解了一份用楔形文字記錄的食譜。據悉,這份食譜已有近4000年的歷史,是科學已知的最古老的食譜。綜合BBC、《俄羅斯報》11月8日消息,這份食譜是用古巴比倫和亞述文字刻在陶土片之上,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如今這片疆域涵蓋了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家。這些陶土片目前存放於耶魯大學的巴比倫研究中心。其中三片大約生產於公元前1730年,另外一片要晚約1000年。
  • 成都:天文物理學碩士、亞述學博士 因愛好考古成為博物館志願者
    今年11月,在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活動上,金沙遺址博物館志願者曾燕伶以總評分第一的成績,獲得「十佳志願者之星」。她是今年西南地區唯一一位摘得此項榮譽的志願者。  作為四川大學亞述學(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語言、文字、社會和歷史的學科)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門語言。
  • 《世界歷史》03 古代文字的起源(含解說詞)
    西臺王國發展到其歷史上的極盛階段,通過其掌握的先進的鐵器工具,成為與埃及並立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西臺王國與埃及爭霸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雙方可謂一時瑜亮,留下一系列精彩的角逐。而伊拉克北部的亞述以帝國的姿態迅速崛起,取代了米坦尼王國的地位,成為埃及和西臺之外的第三大勢力。雖然楔形文字的使用在古代非常盛行,但是它沒能流傳到今天。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著有《巴比倫法的人本觀——一個關於人本主義思想起源的研究》《巴比倫與亞述文明》《人性的啟蒙時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與思想》《巴比倫古文化探研》等著作、譯作十餘部。本次講座分為六個部分,以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為主要考察對象,深入探討了文字起源與文明的關係。
  • 英國在中東的考古與掠奪史:由大英博物館的亞述帝國展說開去
    ,偉大的國王、非凡的國王 宇宙之王,亞述之王、周邊世界之王 王中之王,亞述的統帥、無敵的君主 支配著大海,從高處流到低處 所有的諸侯都匍匐在我腳下 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曾經用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刻下這樣一段文字
  •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楔形文字是表音文字嗎比如楔形文字蘇美爾語,就是表意和表音(準確說是音節)符號都有;阿卡德語主要是表示音節的符號;古波斯語更接近於字母文字。
  • 「伊朗史1」米底國滅亞述:新月沃地新秩序
    公元前612年,米底和新巴比倫的聯軍攻破了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將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國拆分乾淨。從此,亞述在歷史上徹底分散,再也沒有形成過完整的國家。而米底繼承了亞述帝國的遺產,成為了兩河流域新的主人之一。
  • 【讀一點】閱讀文字,觸摸時光,一段記載的歷史脈絡
    回頭看看兩千多年之前,紙的早期歷史,在它還未成為書寫文字的載體以前,看來有如一個更加久遠龐大故事的序曲。以麻布為主要材質製成的中國包裝紙,自西元前二世紀末即存活至今,它是紙張在文字出現以前的遺蹟;而當距離中國古都長安(今天稱為西安)三百二十公裡遠的放馬灘,出土一張時間標定為西元前二世紀初期的古地圖時,表明了一個紙張的新角色。
  • 中東文明源遠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人類文明歷史的巨大寶藏之一
    前前後後這裡有過很多的代表古國和種族的繁衍,比如: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等等將近數十種,不同種族的人們將這片土地的文明繼承發展經歷了多個繁盛的時期在經歷了早起蘇美爾時期和阿卡德時期後這片土地就建立了聞名世界的四大古國之一古巴比倫,其中古巴比倫空中花園更是被列入了世界歷史八大奇蹟之一,一個神奇古老的地域衍生的古老的文化也是同他所存在的帝國一樣令人嚮往
  • 中外史:中東地區附近的文化,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新藝術風格
    百家原創作者:荀亦看歷史在公元前1700年至前1200年這個以戰車兵和封建帝國為特徵的時代,整個黎凡特沿海地區都出現了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愛琴海文化交互影響的混合局面。這是一個國際性時代,國王們彼此交換豐富的禮物,通過聯姻建立同盟,還經常用阿卡德楔形文字互通信件。甚至傲慢的埃及人也使用阿卡德語進行他們的外交活動,以及保存檔案文獻。在離海稍遠的內陸地區,強大的王室提供了優厚的資助,半獨立的藝術風格和文學就在那裡興起。例如,在安納託利亞的西臺首都挖掘出的遺物揭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雕刻風格,它那矮胖並略顯笨拙的人物形象毫無疑問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
  • 世界史:上古時代 古代文字的產生!
    有了文字,古代歷史就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掌握和了解。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種: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廣泛使用了。還有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約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產生。
  • 中考熱點專題:中外古代文字、思想和宗教
    中外古代文字中國文字演變由文字的演變看中華文明的特徵:具有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傳承悠久、不斷創新等特徵。金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稱「銘文」,是研究商周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為一種樣式,這種字體稱為「大篆」。
  • 比漢字還威武的文字,世界四大最古老的文字,有兩個被其所滅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最古老的文字,一個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一個是古埃及的聖書字,一個是美洲地區的瑪雅文字,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中國的漢字。但緣何到了現在,我們還少提及其他三種文字,而常常說起漢字呢?原因則在於,其他三種文字都消亡了。唯有漢字還在繼續被使用,世界F4唯獨剩下我們大漢字,真是孤單、寂寞、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