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林國明副研究員為技術負責人的「大規模菲律賓蛤仔人工育苗及越冬技術開發項目」,在已經取得的文蛤育苗及越冬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再次獲得重大突破,於4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丹東養殖示範基地」所在地遼寧省東港市通過了由遼寧省科學技術廳主持的現場驗收和鑑定。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徐銘副廳長、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殷濤副院長、有關專家以及丹東市、東港市有關領導參加了本次驗收及暨鑑定會,對該項目所取得的成績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
驗收和鑑定委員會進行了現場實際考察和評估,並且審查了項目工作報告、技術報告、查新報告、測產報告以及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報告等。該項目由前期室內育苗和培育的9.8億粒菲律賓蛤仔苗,獲得越冬苗3.96億粒,室外培育和越冬的平均成活率超過40%,體長1.5至6.5mm,超過了預定的技術指標。
該項目的檢索查新報告表明,國內尚未見有進行菲律賓蛤仔大規模人工育苗並取得室外中間培育和越冬成功的研究文獻報導。
鑑定委員會的鑑定意見和結論表明:該項目成功解決了菲律賓蛤仔大規模人工育苗、室內外中間培育和越冬技術等關鍵技術,併集成建立了一套先進、實用的菲律賓蛤仔苗種培育及越冬技術工藝流程,該項目工藝先進、實用性、可生產性強,成果國內領先。
鑑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是為了解決目前菲律賓蛤仔及其它埋棲性灘涂貝類增養殖苗種短缺難題而設立的,對於遼寧省的灘涂貝類養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該項目選題正確,所採用的技術路線合理可行,具有切實的示範意義和良好的產業化前景。既具有創新性、先進性,又具有實用性,成本低、效益高等特點。建議省、市主管部門繼續支持並加大力度,以儘快實現產業化。
灘涂貝類養殖長期以來一直是遼寧沿海地區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支柱,也是丹東市海水養殖產業的主要品種和海產出口創匯的主打產品,但苗種問題和如何合理開發已成為嚴重製約其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灘涂貝類養殖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包括天然資源的衰退、自然苗種供應日趨短缺、種質退化、過度養殖、養殖環境不斷惡化、病害流行等等,嚴重製約了灘涂貝類養殖及其可持續發展。苗種短缺問題在遼寧地區尤為嚴重,養殖所需貝苗多年來一直依賴從山東、江浙和福建等外省或朝鮮輸入,因而帶來適應性差、成活率低、生長緩慢、養殖成本高及苗種來源受限等一系列問題。
灘涂埋棲性貝類(以蛤類、蚶類和蟶類為主)因其特有的發育和生活習性,人工育苗技術有別於鮑魚、扇貝和牡蠣等貝類,需要突破某些特殊的關鍵技術,加之遼寧沿海地區冬季長時間的冰封環境,更增加了育苗的技術難度。當地有些科研、生產單位一直也在尋求解決苗種生產,特別是室外安全越冬問題,但一直沒有取得全過程成功的先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林國明副研究員負責的課題組利用其研發的海洋生物核心技術,針對灘涂貝類,特別是雙殼類埋棲型的人工育苗問題,因地制宜,提出並進一步完善了室內人工孵化、附著、室內中間培育--室外土池培育以及越冬等一整套技術工藝。
其主要技術路線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工廠化人工育苗、室內中間培育;第二階段:室外(土池)中間培育與越冬及大規格苗種養成。
已解決的關鍵技術(按工藝過程順序):親貝蓄養和誘導產卵技術、幼體高密度培養及篩選技術、培育水環境消毒及控制技術、光和生物反應器微藻培養技術、室內、外稚貝中間培養技術、北方地區幼貝土池越冬技術、土池大規模大規格苗種培育及增養殖技術等。
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現已成為遼寧省灘涂貝類養殖與出口創匯的主打品種,繼文蛤之後倍受灘涂,特別是蝦池養殖與國內外消費市場的推崇。二者同屬灘涂貝類,且後者市場面更寬,國際、國內需求旺盛,幹、鮮品均可上市,價格也在不斷攀升。2002年5月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丹東養殖示範基地」平臺支持下,結合調整實施遼寧省科學技術廳下達並列入遼寧省「十五」重大科技計劃的「灘涂貝類(文蛤)苗種培育與增養殖產業化開發」項目,協調海洋研究所在東港市開始實施丹東市-東港市兩級政府共同出資支持的「菲律賓蛤仔工廠化育苗及健康養殖示範」項目,8月27日通過了專家組的階段性現場驗收。平均稚貝數量為101萬粒/平方米,附著培養面積為970平方米,稚貝總數為9.8億粒。稚貝殼長0.3毫米以上,最大達到1.5毫米。
自200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協調海洋研究所與丹東市目標企業合作,結合丹東地區的自然條件,首先選擇當時質優價高且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的灘涂經濟貝類—「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大規模人工育苗和越冬技術開發」項目作為市場切入點和技術突破口,開發經濟實用的成套文蛤育苗技術工藝流程。該項目2000年5月初開始實施,2001年4月18日通過了專家委員會的現場驗收。3.11億粒蛤苗安全越冬,越冬成活率達74%。此後,將該項目順延成為「文蛤大規格苗種培育及健康養殖」。文蛤人工育苗的全過程成功,奠定了中國科學院在丹東乃至遼寧沿海地區水產養殖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其它埋棲型灘涂貝類,如菲律賓蛤仔或者雜色蛤、魁蚶、縊蟶、四角蛤蜊和青蛤等的苗種人工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項目的成功,推動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加大了在遼寧地區開展技術合作的力度。2002年11月,該所在大連莊河市與企業合作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連灘涂貝類清潔養殖示範基地」,並在創新課題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引起省政府、省委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有關方面的密切關注。
尤為重要的是,以此項目成功作為必要的前期準備和預研前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爭取到了「十五」國家「863計劃」第二批啟動課題序列中的「文蛤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課題,並且作為該課題的第一主持單位,林國明副研究員因其前期工作與特殊貢獻,成為該課題的主要研創人員。
關於灘涂貝類,特別是菲律賓蛤仔苗種問題,由於南方(福建等地)苗種產量可能減少、退化,開發生產北方原產苗種的前景看好。但灘涂貝類屬大宗海產品,主要以量取勝,控制成本為實現其生產性意義的第一要務。所以現階段關鍵在於探索一條既有效、又經濟的大規模苗種培育、大面積土池養成的實用生產技術途徑,充分發掘、利用當地蝦苗生產後閒置的孵化池和養殖效益低下的養蝦池資源,盤活存量資產。要緩解、解決上述問題,僅靠單一技術實難奏效。為此,我們提出並實施了「灘涂貝類苗種與增養殖問題一攬子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技術組合:人工育苗與土池越冬技術開發、海區半人工採苗試驗工程、海區自然苗種採集與當地灘涂與土池培育、當地育苗、採苗,異地灘涂培育、土池生態與健康養殖示範以及貝類養殖病害防治等。
本項目順利實施成功,與其獨特、創新的運作模式有很大的關聯,即以中國科學院瀋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原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技術開發中心)為協調、組織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為主要技術研發、提供者,省、市政府科技、行業主管部門和重要目標企業為支持、協作者,各方協同努力,共創佳績。本項目的成功突破,是院地合作的又一典範,是產業化基地共建取得的又一碩果,也是技術轉移的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