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需要怎樣的精神糧食?

2021-01-10 界面新聞

近年來,很多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在留守兒童的幫扶上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多年的公益實踐中,他們不約而同地發現,在不斷豐富的物資條件面前,留守兒童最需要的是得到更多精神層面的關注。

留守兒童的精神健康更值得關注

據國務院扶貧辦預計,今年底95%的貧困人口將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將摘帽;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增速繼續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多家媒體預測,2019年新生兒數量將降至1100萬,而2017年、2018年的數據分別為1723萬與1523萬,新生兒減少是不爭的事實。

這三條數據闡述了一個事實: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長,貧困家庭越來越少,伴隨著少子化社會的到來,大多數農村孩子將告別缺衣少糧的時代。

在對待留守兒童上,許多農村父母進入了一個新誤區,「因為沒有長時間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會有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就總想著用物質來補償孩子,例如給孩子多買一些好吃的、好穿的,讓孩子過著比較好的物質生活等。」兒童教育方面的人士表示,「這種方式不僅會導致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還不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這樣會造成孩子的畸形心理,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快樂足球,打開留守兒童的心扉

近兩年,社會各界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留守兒童,缺少的是陪伴。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會形成孤僻的性格,他們是社會上容易受傷的群體,校園霸凌事件也屢屢發生在他們身上。剛剛上映的電影《少年的我》中女主角陳念,就是典型的留守兒童。

運動,尤其是團隊運動,是留守兒童打開心扉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國家大力推廣的校園足球就是一種非常合適留守兒童的集體運動,它不僅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玩耍的快樂,而且通過教練們身體力行的教導,收穫進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015年3月,被譽為「國五條」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規定各地中小學要把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足球事業要「從娃娃抓起」,但農村貧困地區卻面臨著沒有足球硬體設施,訓練缺乏專業人員指導的窘境,不具備發展足球教育的基礎條件。

為了幫助農村貧困地區創造良好的足球教育條件、營造良好的足球教育氛圍,2015年,無限極透過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開展了「無限極快樂足球」公益項目。「開展這個公益項目的初衷,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專業足球運動員,而是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項目負責人說。

四年下來,該公益項目已走進全國100所希望小學,累計投入超過1200萬元,1500名學生直接受益。除了修建設施,項目還派遣大學生志願者支教,開展青少年足球訓練營等,幫助留守兒童享受足球所帶來的快樂,學習團隊協作的體育精神。

從農村到世界,「少年球星」的快樂足球夢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城高子鎮小北屯黃土坑香和小學,是無限極快樂足球項目首批定點幫扶學校之一。這個學校的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足球成為了孩子們孤獨時的陪伴,也打開了孩子們的心門。

「少年球星」郭文博,就是項目的受益人之一。從小,父親就在外務工,母親改嫁,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和許多留守兒童一樣,郭文博不愛聽課,作業潦草,脾氣暴躁,沉默寡言,每天一個人低著頭上下學。直到「無限極快樂足球」項目落戶,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在項目支教志願者姚曉磊的帶領下,郭文博對足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人迅速成為「好友」,50多天的足球授課,讓郭文博迅速掌握了踢球的方法和技巧,成為球隊的隊長。

因為對足球的喜愛,從前那個自卑、內向的郭文博開始轉變,成長為開朗、自信、充滿朝氣的少年。他還把梅西的名言「我不是天生強大,我只是天生要強」寫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和球衣上。

哈爾濱中小學足球決賽中,郭文博和隊友出色的表現,被哈爾濱第39中學副校長孟繁玉看中。經過一系列的考察、考核等程序,郭文博等12名農村娃因足球特長被第39中學錄取。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走出農村,到城區接受更好的素質教育,掀開人生新篇章。2018年2月,歷經「足球夢想show」「英語聽說寫」「最強大腦PK」和「足球夢演講」等選拔環節,郭文博以第一名的綜合成績,成為俄羅斯世界盃的護旗手,與足球巨星們一同踏上夢想的舞臺。

郭文博的人生軌跡因「球」而變,對於更多的留守兒童來說,足球帶給他們的最大改變是精神面貌上的轉變,「『快樂足球』也許不能讓每個孩子都走向職業道路,踢球也許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但足球帶給他們健康快樂的精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是無法磨滅的。」項目負責人說。

關愛弱勢青少年的成長既迫切又重要。近年來,針對貧困失學兒童、留守兒童等群體,國家先後出臺了多項政策,從多方面、多角度給孩子們送去溫暖和幫助。對於數千萬留守兒童來說,無限極快樂足球項目或許不能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但它像一雙大手,緩慢而又堅定地推動孩子們勇敢追夢、走向陽光。

相關焦點

  •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石柱縣中益鄉鄉村學校少年宮內,重慶大學志願者韓雪正在教孩子們唱歌,一張張笑臉圍在她身邊,專注地聆聽著。
  • 給貧困學生多些精神關愛
    是新生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了。有的新生由眾親友陪同送行,不但爸爸媽媽,連爺爺奶奶也出動了;也有的新生孤身一人,手揣入學通知書就趕來報到。  「這是常見的現象,年年如此。」——幾位在中大學習生活了超過10年的老師告訴我們,他們大都當過輔導員,現在在各院系當團委書記,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
  • 給女學生發衛生巾:讓貧困地區生理知識不"貧困"
    看到自己給學生分發衛生巾的視頻上了熱搜,楊飛凡有些意外,但也感到開心,「我覺得大眾對貧困地區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關注都在增加。」作為一名男老師,光明正大地給女學生分發衛生巾並讓她們不要害羞,讓他獲得了許多網友的點讚,「我覺得我直接給女生發衛生巾是個很正常的事情,我平時也會給她們上生理衛生課,她們雖然貧困,但生理知識不『貧困』。」談起這位支教老師,長洞小學的孔老師說,楊飛凡平易近人,教學生學會生活和做人,「他主要教孩子們一些生活技能,這些我們都沒法教的。」
  • 京東喊你打包舊衣服讓貧困地區孩子們溫暖過冬
    「今年冬天挺冷的,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後,看到那些山區臉凍得通紅還在堅持上學的孩子們,更覺得心疼。聽說京東在募捐舊衣服,希望能給那些孩子帶去溫暖。」像熊小姐這樣熱心市民捐贈的舊衣,將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度過溫暖的冬天。12月26日到2017年1月8日,京東華中攜手物回寶循環經濟公益促進中心(以下簡稱物回寶)在武漢開展舊衣募捐,在數九寒冬中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送去溫暖。
  • 城口: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範圍 補足全民「精神糧食」
    明通鎮金六村山高谷深,貧困程度深,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家中留守兒童偏多,閱讀資源的匱乏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閱讀欲望。為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開闊孩子們的視野,縣圖書館工作人員精心挑選了種類豐富、內容有益且適合孩子閱讀的少兒文學、語言文字類書籍400餘冊,配送到該村公共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並整合村農家書屋資源,建立起深受村民尤其是留守兒童喜愛的愛心圖書流通點。
  • 給女學生發衛生巾的男老師:讓貧困地區生理知識不「貧困」
    視頻來源:受訪者提供(00:26) 看到自己給學生分發衛生巾的視頻上了熱搜,楊飛凡有些意外,但也感到開心,「我覺得大眾對貧困地區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關注都在增加。」
  •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玩微信「小遊戲」可為貧困兒童兌換營養餐
    8月2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騰訊微信共同舉辦了「為3-5歲貧困學齡前兒童送營養-公益推廣活動啟動儀式」, 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中國貧困地區學齡前兒童的營養狀況。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在「動物餐廳」這款小遊戲中加入公益元素,讓用戶能在場景中感受到貧困地區小朋友對營養的迫切需求,激發用戶的愛心。在升級版的「動物餐廳」小遊戲中,玩家可以做營養午餐,獲取遊戲裡的愛心值,這些愛心關注將兌換成愛心企業的配捐資金,用於支持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的貧困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項目。
  • 天安財險歡迎新疆貧困地區小學生到訪參觀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其中邊疆貧困地區兒童又是最需要關愛呵護的群體,讓儘可能多的貧困地區兒童到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走走,不僅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而且讓夢想為孩子的心靈插上飛翔的翅膀。
  • 戰勝貧困也是精神財富
    怎樣看待貧困?  盧雙(經濟管理學院大一新生):我覺得家貧不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太多的影響。我家在天津市區,家裡經濟條件差。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同學對我的看法,沒有影響同學間的交往。老師、同學看一個學生,主要是看你的成績。你的品行。家境是一個方面,但不會影響總的評價。
  • 「做照亮貧困地區孩子未來的燭光」
    牧區藏族孩子漢語水平普遍較低,師生間的溝通存在很大障礙。「不能總是講,還要配合著用手勢比畫,直到同學們聽明白、看明白為止。」雙湖縣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由於學校離家路途遙遠,不少學生一個學期才能回家一次。於是,杜安東、曹曉花夫婦既當老師,又當父母。
  • 薄弱學校改造:貴州,不讓貧困地區孩子輸在「起點」
    薄弱學校改造:貴州,不讓貧困地區孩子輸在「起點」 原標題: 自2013年搬入新校區後,學生們便有了自己的專業操場和各種功能教室。看著孩子們的學習環境變得如此美好,李德芳感慨道:「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政府『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好政策!」
  • 貧困地區的「厭學症」如何治
    2006年11月,滎陽廣武鎮一小,六十多名孩子擠在一間教室裡上課。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最近,有媒體特別關注了貧困地區的輟學現象,提出了一個問題:越窮的地方越滋生「厭學症」嗎?春節過後剛開學的這一個月,也恰好是我們貧困縣分管教育的公務員們最繁忙疲憊的時段。
  •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比翼行動」助貧困地區孩子學好英語
    >5日電(王頔)捐資300萬元,再捐價值3000萬元的學習資源,讓貧困地區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共享優質的英語教育他們計劃在3年內,聯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小學外語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委員會等機構,為貧困地區的千所學校培訓萬名英語教師。另外,他們還將利用自己翼課網的教育資源優勢,助力貧困地區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英語教與學。
  • 盤中餐與精神糧食
    可見精神糧食也像我們的盤中餐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糧食來自哪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三餐來自土地和耕耘,土地越肥沃,耕耘越勤奮,收穫就越充實,盤中餐也就越豐富。而精神糧食來自於認知,認知就是產出精神糧食的土地。相對應地,經歷越豐富,認知越接近真相,精神糧食也會越有營養,內心生活也就會越平衡。兩者都可能消化不良。
  • 堅守邊遠貧困地區的他們,需要更多關注
    中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萬人,其中,數百萬鄉村教師、近百萬特崗教師、數十萬支教教師堅守在最邊遠、最貧困、最艱苦的地區……近年來,教師的待遇保障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確保教師工資水平、擴充教師崗位、減輕教師負擔……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臺!
  • 新東方岡棟俊:英語拖了貧困地區升學率的後腿
    今天我們活動的主旨是為新東方優秀教師與中國落後地區鄉村教師提供切磋交流的平臺,請問您怎麼看待英語教育對貧困地區的重要性?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 岡棟俊:對於貧困地區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我是這麼理解的,在過去這些年的實踐中,我發現英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貧困地區升學率的高低。
  • 讓貧困孩子分享知識——皖浙滇三所希望學校喜獲精神食糧(組圖)
    讓貧困孩子分享知識——皖浙滇三所希望學校喜獲精神食糧(組圖) ,記者在現場聽到看到的,是貧困地區孩子對書籍、對知識的渴求,是希望學校師生對上海人民的感激和稱讚。  孩子們、老師們用最高的禮節迎接著精神食糧的到來。校長朱和平專門請人做了一塊圖書室的牌子;孩子們穿著最好的衣服,儘管有些小腳丫子仍然從張著嘴的鞋子裡鑽出來;還有的孩子排練了一套課間操、唱著少年先鋒隊隊歌和《走進新時代》歡迎送書的來賓。  「我最想看英語書。」
  • 貧困地區需舊衣 怎樣才能捐出去?
    在快報19樓網站上,很多網友也有類似煩惱——十月的蕭邦:搬家,整理出很多舊衣服,扔掉可惜,杭州哪裡有收舊衣服捐給貧困地區的?知道的人請跟帖,謝謝。 香菸之神:我家也有很多,扔了可惜 ……網頁上多數都是同問的帖子。網友「默小豬」去年12月曾在19樓上發帖為貴州省榕江縣三江中心校募捐舊衣服。
  • 節約糧食·家庭教育系列微課(二)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粒粒皆辛苦」
    江蘇Women+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關註上一講,殷老師分享了如何讓孩子理解節約糧食的意義。今天,殷老師將和大家繼續探討,如何讓孩子通過實踐,切身體驗勞動的辛苦和食物的珍貴,增進孩子對糧食的情感,進而形成節約糧食的習慣。
  • 貧困家庭孩子滿18歲讀不起書怎麼辦?
    要知道現在的農村消費水平其實並不低,除了自家產的果蔬糧食之外其餘的生活物資價格其實都要比城市高出一些的。前一段時間發布到農村和城市的物價上漲的報告也說明了農村物價的平均漲幅是超過城市的。第一,很多地區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其財政都需要國家來撥款,這樣的地區如何保證貧困人口可以獲得幫助呢?第二,申請這個補助是否手續繁瑣?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些人都是殘疾和老年人居多本身行動不便,如果申請的手續繁瑣能夠領取到這些補助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也就起不到其造福貧困人口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