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剛需中的剛需。而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也有一部分剛需。
既然都是剛需,那麼他們一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基本的就是生存需求,因而食物就是剛需之一。在滿足了生存需求後,人們進而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同樣在精神生活裡也有剛需的部分。
比如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對於社交歸屬的需求,以及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等等。越是高層次的需求,對於精神糧食的需求越多。可見精神糧食也像我們的盤中餐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糧食來自哪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三餐來自土地和耕耘,土地越肥沃,耕耘越勤奮,收穫就越充實,盤中餐也就越豐富。而精神糧食來自於認知,認知就是產出精神糧食的土地。相對應地,經歷越豐富,認知越接近真相,精神糧食也會越有營養,內心生活也就會越平衡。
兩者都可能消化不良。
人體具有周期性,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同樣,我們的生活也需要不斷地補充精神糧食。
兩者都會過量。
食物不是越多越好,同樣精神糧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暴飲暴食,或者吃飯不規律都有可能危害身體。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衛生,或者長期偏食,也有可能造成各種疾病。
同樣,在不適當的時候經歷一些不適當的事情,就有可能扭曲認知,長期停滯於某種嗜好,也有可能造成認知偏差,土地退化,所生產出來的精神糧食的養分也會隨之減少。
兩者都需要平衡。
食物不在多,在於適當的時候攝入適當的種類,營養均衡,才能維持身體平衡,保持身體健康。
同樣,精神糧食不在多而在於精。一個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精神糧食的認知,一定是接近事物真相的認知。這種認知一方面來自於恰當的時機經歷恰當的事,另一方面來自於勤奮的學習。
盤中餐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糧食都在內心世界中運行,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
兩者形態不同。
一個是實物,一個是虛擬的存在。
兩者的衡量標準不同。
盤中餐可以用重量衡量,再進一步可以分析其中的營養成分多少。而精神糧食沒有度量單位,只有定性的描述,比如夠多了,還不足等等。
兩者的服務對象不同。
盤中餐滿足口腹之需,而精神糧食滿足內心需求。因此,對於糧食越豐富越好,而對於精神糧食卻是越單純越好。豐富的飲食有利於身體健康,而單純的精神糧食更利於內心平衡。
盤中餐通過自己的努力由別人提供,而精神糧食完全靠自己,努力學習和思考,提高認知水平,就能夠自給自足地產生高質量的精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