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餐與精神糧食

2021-01-10 行者啊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剛需中的剛需。而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也有一部分剛需。

既然都是剛需,那麼他們一定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基本的就是生存需求,因而食物就是剛需之一。在滿足了生存需求後,人們進而開始追求精神生活,同樣在精神生活裡也有剛需的部分。

比如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對於社交歸屬的需求,以及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等等。越是高層次的需求,對於精神糧食的需求越多。可見精神糧食也像我們的盤中餐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糧食來自哪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三餐來自土地和耕耘,土地越肥沃,耕耘越勤奮,收穫就越充實,盤中餐也就越豐富。而精神糧食來自於認知,認知就是產出精神糧食的土地。相對應地,經歷越豐富,認知越接近真相,精神糧食也會越有營養,內心生活也就會越平衡。

兩者都可能消化不良。

人體具有周期性,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同樣,我們的生活也需要不斷地補充精神糧食。

兩者都會過量。

食物不是越多越好,同樣精神糧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暴飲暴食,或者吃飯不規律都有可能危害身體。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衛生,或者長期偏食,也有可能造成各種疾病。

同樣,在不適當的時候經歷一些不適當的事情,就有可能扭曲認知,長期停滯於某種嗜好,也有可能造成認知偏差,土地退化,所生產出來的精神糧食的養分也會隨之減少。

兩者都需要平衡。

食物不在多,在於適當的時候攝入適當的種類,營養均衡,才能維持身體平衡,保持身體健康。

同樣,精神糧食不在多而在於精。一個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精神糧食的認知,一定是接近事物真相的認知。這種認知一方面來自於恰當的時機經歷恰當的事,另一方面來自於勤奮的學習。

盤中餐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糧食都在內心世界中運行,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

兩者形態不同。

一個是實物,一個是虛擬的存在。

兩者的衡量標準不同。

盤中餐可以用重量衡量,再進一步可以分析其中的營養成分多少。而精神糧食沒有度量單位,只有定性的描述,比如夠多了,還不足等等。

兩者的服務對象不同。

盤中餐滿足口腹之需,而精神糧食滿足內心需求。因此,對於糧食越豐富越好,而對於精神糧食卻是越單純越好。豐富的飲食有利於身體健康,而單純的精神糧食更利於內心平衡。

盤中餐通過自己的努力由別人提供,而精神糧食完全靠自己,努力學習和思考,提高認知水平,就能夠自給自足地產生高質量的精神糧食。

相關焦點

  • 誰知盤中餐——孩子和家長的共同成長
    不知大家最近看沒看湖南衛視新播出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這檔節目是緊跟當下國家提倡節約的政策,以二胎萌娃田間鍛鍊勞作的創新形式,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理念,用以延伸出螢屏教育的新方式。
  • 拒絕浪費,從小做起 #誰知盤中餐#
    這個綜藝的意義不單是上節目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對看節目的孩子們以及家長們更是良性的引導。 「光碟行動」的出現,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浪費糧食的現象蔚然成風。我們誰都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能真正做到不浪費的卻少之又少。我們身處於生活富足的時代,沒有真正體會過糧食的來之不易。每當看到食堂裡大量的剩菜,心情總是很複雜,因為每一分每一秒,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挨餓。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珍惜糧食的名言原來出自江蘇人之口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全社會牢記總書記囑託,珍惜糧食、勤儉節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提倡節約糧食的詩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誦。很多人未必知道,李紳來自江蘇無錫,他是無錫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唯一的無錫宰相。在歷史長河中,和李紳一樣,也有多位江蘇文人提出了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萌娃下鄉,《誰知盤中餐》今晚首播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將於今天(8月26日)22:00播出。節目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致力深耕少兒教育全新一面,延伸螢屏教育創新格局。
  • 我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婁底四小開展稻穀收割親子體驗活動
    9月8日下午在婁底市環保志願者協會的指導下,婁底四小少先隊員開展「我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收割稻穀親子體驗活動。活動通過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農事勞作,了解一碗飯背後的故事,明白勞動的不易,在勞動中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促使大家學會珍惜糧食和感恩農民,養成拒絕餐飲浪費的良好習慣。
  • 誰知盤中餐,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作者是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兩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語言通俗直白,幾乎婦孺皆知。第一首詩諷刺意味特別強烈: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但是勞苦農民仍沒有糧食吃,仍然要餓死。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啊,在全國大豐收的情況下,這些糧食耕種者卻到了餓死的地步。這引發了讀者進一步思考:這些糧食到哪去了?農民為什麼又到了餓死的地步?
  • 《誰知盤中餐》:親手為父母做一頓飯 感恩世間贈與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第三期,將在今晚十點30分播出。節目厲行節約的社會主張,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創新形式,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上期二胎萌娃體驗了米飯的來之不易和生活的精打細算,「七天計劃」也將接近尾聲,來看看這期他們都有些什麼收穫吧。
  • 《誰知盤中餐》:看二胎萌娃下地幹活歷險記!憑啥連央視都點評了
    誰知盤中餐《誰知盤中餐》:引導寶寶參與光碟行動 學會關懷、謙讓不知你家的孩子都有過哪些勞動體驗呢?是否經歷過第一次整理內務,第一次去市場賣菜,第一次給弟弟妹妹洗衣服呢?又是在怎樣的契機下呢?最近就有網友說,受到一檔綜藝節目的影響,自家的小朋友也開始做起家務,開始珍惜糧食,吃飯的時候也能做到光碟行動。
  • 泉州豐澤區實驗幼兒園《粒粒盤中餐》
    今天的升旗儀式就以「愛惜糧食」為主題展開。-3-第三幕:表演《粒粒盤中餐》「小朋友們,吃飯啦……」「浪費糧食你不乖,浪費糧食不可愛……」,大三班的寶貝們用舞蹈來告訴我們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得加上另一篇才完整
    說到愛惜糧食、珍惜糧食、別浪費糧食,大家都知道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上學那會兒,這詩是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的課文——還是二年級?反正就那會兒吧,識字後必修的。我小時候吃飯,爸媽也會要求「把碗吃乾淨點」。小孩子用筷子不熟練,偶爾飯粒掉桌上,還會被爸媽嘲笑,「下巴長洞了,漏飯。」
  • 《誰知盤中餐》:家長這樣做就能讓孩子好好吃飯?
    最近,關於這個家長們都關心的問題,湖南衛視出品了一檔新節目《誰知盤中餐》,主打原創育兒觀察,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創新形式,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會糧食來之不易,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這檔節目中所有的嘉賓都是來自城市的素人小朋友,將在他們丟到鄉下,體驗糧食是怎麼一點一點的從播種到收穫的。
  • 央視強推的育兒綜藝,6對萌娃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最近育兒觀察類的綜藝似乎成了寵兒,《親愛的小課桌》還在熱播,又一檔育兒類綜藝悄然開播,它就是近期受到了央媽的點名推薦和眾多網友好評《誰知盤中餐》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響應國家目前「節約糧食」的號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群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二胎萌娃們走進鄉村,以大帶小完成七天自力更生的生活,切身體驗詩文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為什麼西餐喜歡擺盤,中餐卻很少見?網友:中餐擺盤怕你吃不起!
    但是大家平時吃的中餐卻很少見,於是今天給大家分享這篇為什麼西餐喜歡擺盤,中餐卻很少見?網友:中餐擺盤怕你吃不起!吃過西餐的朋友都知道,在西餐裡是非常注重擺盤的,而且每道菜都會有一些擺盤的裝飾,這也是構成西餐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些外國人,他們在吃中餐的時候,就會覺得相對於西餐來說,中餐看起來就有一點亂糟糟的,毫無精緻美感之分。
  • 重慶一大學食堂貼「吃完盤中餐,不做剩男剩女」標語走紅
    近日,重慶大學城附近的一所高校食堂倡導學生們節約糧食杜絕浪費,該校不少學生說:這標語很有意義,既教育學生們請勿浪費糧食,並且提示怎樣才不會做剩男剩女,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不要浪費糧食。該校食堂貼出這個標語:「吃光碟中餐,不做剩男剩女」在抖音上爆紅,網上不少剩男剩女看到這個視頻後紛紛評論到:今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必須吃光碟中餐。
  • 我們不僅要珍惜物質糧食,更要珍惜精神糧食,拒絕做低級趣味的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我們就對這首詩耳熟能詳,朗朗上口,大人長輩也常常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糧食,畢竟父輩是餓過來的一代,對於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辛苦,對於糧食的珍惜,是發自內心的。得益於父輩的教導,加之環境使然,我們也秉承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 《誰知盤中餐》中式教育,你家大娃會帶孩子嗎?
    湖南衛視的《誰知盤中餐》正在熱播中,不同於以往的《爸爸去哪兒》,這次節目組沒有安排親子類的項目,而是讓大娃帶二娃進行體驗。從節目收視率效果來看,這期節目是十分成功的。既符合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 看了育兒節目《誰知盤中餐》,有多少人會想起自己多彩的童年?
    很久不看芒果臺了,這幾天點開,竟然被一檔育兒節目《誰知盤中餐》吸引住了,看著萌娃們在鄉村參加雙搶、捕魚、趕鴨等,不禁就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農村生活。《誰知盤中餐》是湖南衛視推出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該節目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活動,緊貼大環境下的二胎教育問題和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最近央視痛批「大胃王吃播」浪費糧食,引來熱議。筆者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發現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6.64億噸,進口1.04億噸。我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四,糧食生產量卻為世界第一,自給率為90%左右。進口的絕大多數為大豆,我國在這方面缺口很大。世界有四大糧商,據傳控制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其中有三家是美國的,一家是法國的。所以糧食太依賴進口的話,容易被卡脖子。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在這樣的錯覺中,仿佛天生糧食就是吃不完的。 但是,是這樣嗎?中國的農業科技科技已經高度發達,而且糧食已經產量夠吃,用7%的耕地人口養活了世界22%的人,但是這個背後的危機,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