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李白的漂泊之歌

2021-02-12 文匯讀書周報

堯育飛

李白是誰?有人說他是謫仙,是詩仙,是道教徒,甚至是狂人、古惑仔、寂寞的超人。也許,這些對詩人的讚譽和詆毀都不為過。畢竟,在漢語世界中,李白是超越凡間詩人的存在,以至於學者李長之在詩中詛咒道:「不知道愛李太白的人/應該快快死掉吧/因為他的生命早已枯萎。」在英文世界,李白的詩經龐德等人闡揚,也享有很高地位。然而英文世界最完善的李白傳記卻直至哈金才完成。在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傳》、安旗《李白傳》、周勳初《李白評傳》等基礎上,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試圖在學術性和普及性之間尋求平衡,以便更多讀者接近這位偉大詩人,領略詩人試圖通天而終以痛苦和掙扎收場的漂泊一生。

全書主要圍繞李白的家、長安和理想三個主題行文,通過解讀李白的詩歌來展示詩人生命中的歷次危機,從而形成完整而鮮活的傳記故事。儘管以時間線索串聯全書,但各章節結構上的照應仍可見哈金的用心。為呈現李白的家庭及其與女人的關係,書中以《婚姻》《婚姻生活》《女人們》《第二次婚姻》四個章節敘述。郭子儀在書中早早出場,但這條線索一直埋伏,直至李白流放夜郎後才再度登場。而李白那些經典的詩歌,也因此被哈金巧妙地安插於各章節,絲毫不顯突兀。這是一本流利可讀的李白傳記。
      

曾有溫暖家庭生活的李白,卻一生漂泊,且對任何一地都無法產生長久的依戀。哈金認為,李白可能有「旅行癖」。他仿佛永遠在路上,在旅行,在前進,無畏地向著功名、富貴,向著終極的功成名就而歸隱的生活邁進。這種漂泊裡的孤獨與對前途的忐忑,李白以詩吐露:「寒灰寂寞憑誰暖,落葉飄揚何處歸。」時常品咂旅途寂寞滋味的李白,也會想起家,想到妻子,「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但家庭終究難以籠住李白。哈金說李白「渴望的自由只能在路上找到」。晚年的李白依然渴望建功立業,卻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顛沛流離。哈金認為李白儼然成為唐帝國的吟遊詩人。

漂泊者也有家。哈金把李白的許多成就和經歷歸功於家庭。李白十歲時熟讀百家著作,源自父親李客的教育;他初次離家,是李客「知道兒子缺乏寫出真正原創作品所必需的人生經驗」,所以贊助兒子一筆錢,讓他週遊四方。

李白精通月氏國語言,被認為來自母親的教育。漂泊的李白,曾擁有溫暖的家。對於一些經久不息的爭議,哈金的判斷堪稱巧妙。譬如關於李白的籍貫向來聚訟不已,哈金則認定四川毫無疑問是李白的家鄉,理由是「沒有什麼比李白自己的歸屬感更重要的了」,令人撫掌。

為探究李白的學習和知識來源,書中多次提及李白的讀書經歷。作者意圖運用當下時興的書籍史研究去接近詩人。

李白第一次入長安,下榻玉真公主別館。哈金認為「所幸公主別館存放了許多書籍,大部分都是道教文本,李白藉此打發了不少時間……他白天讀書,摘抄古老的民歌」。哈金注意到李華曾贈送李白《河嶽英靈集》,就藉機介紹長安的書肆及李白對於唐人選唐詩的看法。

哈金介紹,李白曾在江州獄中閱讀《史記》,李白妻子探監時送了幾部書。他似乎想通過這些描述,來說明天才也有勤奮的閱讀史。其實,這反而把李白庸俗化了。在早年經典閱讀訓練之後,李白並未停止閱讀,但他認識廣闊的世界難道必須拘泥於書本嗎?李白的求仙學道生活,顯示他是勤奮的青年。憑藉父親贈予的豐厚盤纏,李白得以從容旅行,遍訪各地高士名流。在蜀地,他從趙蕤學習養禽鳥之術、縱橫家之學,初步打下道教的修為;又訪白水寺僧人廣濬,聽其彈琴論佛。在無盡的漫遊路上,不斷學習新本領,汲取傳統力量,李白比讀書時成長得更快。

唐開元年間宰相蘇頲評價李白「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汩汩的文思湧動著,對大唐帝國,李白有太多話要說。李白的傾訴欲和表現欲,為哈金所注意。在道教徒和詩人之外,哈金不忘提醒李白的醫者身份,李白曾多次街頭隨意開藥方診治病人,可見他很喜歡表現自己。李白的自我宣揚十分奏效,通過數十年交遊,他在大江南北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名聲。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圖》(局部)

名滿天下的李白渴望世俗快意,以抒發早年「丈夫未可輕年少」的憤懣。他似乎很喜歡歷盡艱險而終於成功報復的傳奇故事,詩中也多次標舉,如「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前者提到朱買臣,後句論及劉穆之,皆為發達後蓄意嘲弄曾鄙視自己的人。李白很喜歡這些落魄者最終走向趾高氣揚,而哈金則與李白同調。

在前人研究成果豐富處,哈金下筆克制而含蓄。前人較少留意處,他的筆就靈動而暢意。哈金描繪盤飧村宴,散發著人間煙火的滋味。述及王昌齡和孟浩然的餞別宴,寫道:「席上端來一盤紅燒漢江槎頭鯿,肥美誘人,孟浩然忍不住下了幾筷子。」描繪李白、高適和杜甫在農人範十家聚餐,範十「讓僕人殺雞宰鴨,又取出自家醃製的豬肉,配上菜園裡新摘的蔬菜,做了一頓美味的農家菜招待客人。又給大家斟上自製的高粱酒」。李白前往幽州試圖從軍,遇友何昌浩,又是一番吃喝,「有烤鹿肉、野雞和肥厚多汁的蘑菇」。這種宴飲畫面,李白或許確曾參與,而哈金也不吝筆墨。大概作者寫這些文字時,自己也有些餓了吧。

書中合理想像了唐代詩人的宴會、交談,對李白生活作了藝術性的還原,從中也可見出哈金人情練達的底蘊。談及孟浩然和李白的相會,哈金推測,他們都「覺得京城詩人的詩缺乏活力和生活經驗」。述及李白的入贅,哈金認為孟浩然等人的勸說起了作用。
對李白在長安因無所作為而與一群激憤的年輕人交遊,哈金寫道,「京城裡滿是像他們一樣的年輕求仕者,都絕望地陷入這個僵局。李白知道自己不能與這些被社會拋棄的靈魂廝混太久,這只會導致更長久的絕望。」所以,李白很快離開了長安。

又如李白和王維的關係,哈金注意到史料沒有兩人交往的記載,他推測兩人「都被玉真公主欣賞而關係微妙。這種競爭也許能大到讓他們一生疏遠,彼此形同陌路」。類似推測,唯有熟諳世味的人才能觸及。當然,哈金的推測可歸因於西方世界對中文學界的疏離。在美國詩人Carolyn Kizer筆下,李白和杜甫的友誼甚至帶有同性戀色彩。好在哈金駁斥了這一說法,他更推崇聞一多的論述,認為李杜相逢是「晴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書中有些補充資料,對進一步認識李白特別有效。譬如《過渡期》章節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李白獲授道籙的艱辛歷程。他認為,這一劫難儀式是李白生命裡的危機時刻,不僅影響他的身體,更使其愈加遺世獨立。這一點,超越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的論述,也較柯睿(Paul W.Kroll)《李白與中古宗教文學》所述更為豐滿。遺憾的是,哈金可能未注意到柯睿的相關著述,使得他對李白求仙學道的道教徒生活體驗、李白的佛教觀念缺乏更系統的認識。此外,有些想像過於豐滿,例如他把李白夫人許氏的容貌模樣描摹得過於清晰,既偏離學術表達,又顯得毫無必要。

大量運用地方野史,是《通天之路:李白傳》的又一特色。不過,書中繪聲繪色講述李白於720年左右在故鄉當小吏的經歷,明顯為後人附會。其中涉及的李白詩歌「素麵依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顯系偽作。固然,我們應當注意哈金一開始就提及「三個李白」的說法——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但這種對小吏李白的想像,雖顯示了人們欲將天才拉回人間的努力,或者為 「神龍困於螻蟻」的李白懷才不遇而鳴冤,但嚴謹的作者應避免採擷這類庸俗想像的材料。

引文和注釋方面,書中也有一些瑕疵。哈金大量參考《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雖在注釋中略有說明,但參考書目未提及。又如書中多引Stephen Owen的《盛唐詩》,中譯本卻將該書作者直譯為史蒂芬·歐文,而未取常用譯名宇文所安。書中稱陶淵明為「詩聖」,表達的卻是其隱逸的一面,如引用鍾嶸《詩品》評陶淵明為「隱逸之宗」似更恰當。

李白的一生,恰似一首漂泊者之歌。他總想盡情釋放,然後乾淨利索地開啟下一段旅程。可惜,自出蜀以後,他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如同跌跌撞撞的開篇,結局也很少有「事了拂衣去」的灑脫。李白這隻大鵬,好似被天地間的塵網所拘束,「行路難,行路難」,難怪他時常發出嘆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白寫下《天馬歌》,仿佛他就是詩中那匹日益衰朽的天馬。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在世俗與精神兩個世界撕扯的李白,一生都在功名利祿和求仙學道的兩極上矛盾地追逐。李長之認為李白「失敗了」,哈金則認為衝突的兩端恰恰顯示了李白突破生命有限性的努力。在世俗層面,李白追尋體驗的最大化,而通過道教修煉,李白則渴望延長生命的長度。由此看來,李白是生活裡的英雄。

關於李白之死,哈金寫道:「沒有像樣的墓地,公眾也沒有意識到一位偉大天才的消失。就像天空的一顆星星一樣,他燃燒完畢,無聲無息地隕落了。」哈金未採用他喜歡的野史材料,而是為李白的漂泊之歌畫下平靜如水的休止符。

相關焦點

  • 李白在外漂泊的日子真的是無憂無慮嗎?李白:其實我也很想家
    所以,一說起這位詩仙,人們心底都有一句吶喊:如果能重來,我要做李白。可問題是,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真的是這樣的無憂無慮、隨心所欲嗎?這只是大家的幻想。李白和普通人一樣,煩惱憂愁樣樣有,就比如說漂泊在外,孤獨寂寞冷時,他也常會想起家。李白最後一次望見故鄉的明月,是在24歲的那個秋天。
  • 杜甫寫給李白的第一首詩,生動刻畫了李白傲岸、狂放的精神品質!
    「李杜詩篇萬古傳」,提起盛唐的詩人,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李白與杜甫。他們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有著齊名的成就連漂泊的身世也是十分相似,他們都仕途失意、一腔抱負無處施展,太多的相似讓兩人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並且常常用詩歌勸慰鼓勵著彼此。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李白抬首,望見從天到海、望見滾滾流觴、望見人生苦短、望見韶華易逝……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但是這樣的亙古悲哀,陳子昂也只能「獨愴然而涕下」,此時美酒在懷,何不盡歡?《將進酒》:一個多維的、真實的李白李白是詩仙、酒仙。但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生存與世上的人,雖然心嚮往、但最終也沒有騰雲駕霧而去,遠離世間憂愁煩惱。他和你我一樣,是芸芸眾生,有眾生之樂、也有眾生之苦,因而也會有複雜的人生維度。
  •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秋歌》,是一個對月光如水的夜晚的真實寫照
    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上就有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也被編排成兒歌,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就會唱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在月光如水的晚上看到窗外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了久別的故鄉與親人,人們也在這首詩的浸染之下,更深得體會到了漂泊在外的遊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更加思念家鄉和家鄉的親人。在《古朗月行》中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放浪的天才 凡人的悲喜——英語世界中的李白
    這種豪邁壯闊的詩風,某種意義上是對廣袤遼遠之境深入骨髓的記憶,讓李白作品與中原或江南背景的詩人作品有極大不同。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與傳主之間,那種詩人對詩人的心意相通。哈金的詩人眼光,使他很重視對李白多元思想背景的尋根溯源——這種多元思想背景,也使李白在唐代詩人中更顯卓爾不群。
  • 3首古風歌: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
    小編來了、正經推歌開始。1.開元太白歌手:我歌且謠/五音Jw中國鼓、琵琶聲、少年音。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豪氣、對人生的坦然、人生得意、意在三千。他是詩仙、浪漫主義詩人。詩隨性之、變幻莫測。3.無關江湖歌手:五音Jw凡人時代,身無鎧甲,無關江湖只與你有關。落筆是你、提筆亦是你。從未怕千軍萬馬,卻唯獨你是我軟肋。對於你我無法自拔,關於你我都想知道。天上的繁星是我的思念、吹拂的風是我對你溫柔。
  • 抖音笨李白是什麼歌 抖音笨李白歌曲歌詞介紹
    抖音上的神曲是越來越多,這不最近抖音上的一首笨李白被很多人模仿歌唱,在這之後也有很多的用戶在網上搜索笨李白的完整歌詞,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抖音笨李白歌曲介紹:  其實這首歌就叫做《Believer (Kaskade Remix)》,想聽的用戶可以直接在各大音樂平臺中搜索即可。
  • 李白的詩:子夜四時歌:冬歌
    《子夜四時歌:冬歌》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子夜四時歌:冬歌》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子夜四時歌:冬歌》原文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子夜四時歌:春歌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子夜四時歌:春歌 2013-02-01 21:28 來源:網際網路
  • 李白的月亮,照亮世間的離別思念
    在李白的詩中,繼承了這一傳統,月亮的意象也經常被這麼用:「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女子,因為月亮,變的美麗無比;「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上之回》), 一宮女於夜深人靜之時,於「樓臺與天通」的閣道上踏月徘徊,她很憂愁因為的被大王臨幸的願望
  • 李白:詩仙之名聞天下
    更為重要的是,唐玄宗讓李白入京為官,並不是想讓他作「輔弼之臣」,聽他的「興亡之言」,只不過是愛惜他的詩才,希望讓他作一個歌功頌德的御用文人罷了。 但李白畢竟是一個有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的人,他不願充當侍臣,更不願在日漸腐敗的朝廷中「摧眉折腰」。這種藐視權貴的性格,自然受到當權者的讒毀,李白逐漸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
  • 李白這首詩也很孤獨,不過他的孤獨別人不懂,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
    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凡人堆裡,總會在某個時刻感動孤獨,畢竟這是情感世界裡最直觀的體現,特別是一個人的時候那種孤獨更是如影隨形。可能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只要感受到孤獨,那就會很痛苦。李白比較孤獨的作品,自然要數這首《獨坐敬亭山》,在這首詩中,他同樣把內心的孤獨,還有骨子裡的憂愁,全部寫進了作品中。可是我們讀過之後,又會發現李白其實是在享受孤獨,雖然生活中他也不太如意,可是當他一個人獨自坐在敬亭山時,還是喜歡那種一個人身處異地他鄉,漂泊的生活,這也正是李白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儘管自己很傷感,很是孤獨,可是在孤獨面前,他還是比較享受。
  • 杜甫對李白很是敬仰,但這首送給他的唐詩用到的卻不是什麼好詞
    我們之前讀那些精彩的唐詩,就會發現李白和杜甫他們兩個人的交情是很深的。而且李白相對杜甫而言,仕途更加成功,詩詞的名氣也更大,而且還要年長上幾歲。所以杜甫對於李白是很有幾份敬仰之情的。兩個人也有不少的詩詞作品相互唱和。
  • 真正的詩人總有鄉愁,或漂泊在旅途,或漂泊在內心
    真正的詩人總有鄉愁,或漂泊在旅途,或漂泊在內心 2020-08-24 0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王者榮耀李白主打歌 吳亦凡俠客行歌詞介紹
    王者榮耀李白英雄主打歌俠客行歌詞是什麼?
  • 杜甫專門寫詩來訓李白,勸他做人別太囂張了,詩聖是真不怕得罪人
    世人都說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一生給李白寫下了15首詩作。而李白卻只回了杜甫3首,其中一首還是《戲贈杜甫》。在這首詩中李白取笑杜甫寫詩苦,他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妥妥的一枚損友。但取笑歸取笑,二人的關係確實是極好的。
  • 李白的《赤壁歌送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當時會想到什麼?
    前段時間,有朋友腦洞大開,問:李白的詩裡有沒有出現過三國的大美女小喬?六甲番人搜腸刮肚,實在想不出李白和小喬有什麼交集,所以只能憑空想像,借用了以下這首《赤壁歌送別》,經不起推敲,不能當真。赤壁歌送別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 李白杜甫究竟有什麼淵源,你更喜歡誰
    李白杜甫究竟有什麼淵源,你更喜歡誰中國的詩詞文化一直是享譽社會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而在唐朝宋朝是中國詩詞文化發展最牛的時代。在唐朝宋朝也出現了很多的詩詞大佬,出現很多的詩詞大家,至今很多的名詩名詞都是出自大詩人之手。而杜甫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名人,杜甫生平寫出了很多的詩詞,而且很多都流傳至今,我們小時候學的杜甫的詩詞現在還能朗朗上口。
  • 凡人歌 | 來自遠方的微光
    凡人歌 | 來自遠方的微光 2020-12-18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李白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了世間所有的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李白在宣州(今宣城)同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同登謝朓樓時所作的一首經典送別詩。詩中並沒有直接寫離別,而是更多的抒發了李白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觀詩中雖然寫盡了煩憂苦悶,但卻並不陰鬱低沉。其表達出的如歌如訴,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