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人到中年,你也一樣可以有一番作為

2021-01-07 虛心的小草

張愛玲曾說過:成名要趁早。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也曾說過:美國人的人生,沒有第二天。這人名人的言外之意是,幹什麼都要趁年輕,錯過的就再沒有機會了。恐怕就連我們普通人也是這樣想的吧,才有了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這一說法。

但是有一個人卻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年輕的確是一個優勢,但是人到中年,其實是更大的一種優勢。而且不僅是中年,從人出生到老去,每個年齡段,都能獲得其他年齡段不具備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所有人都可以大器晚成,實現自己心中的報復和追求。

你也許會認為這是一碗毒雞湯,可是這個觀點得到了腦科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的解釋,被證實是真實存在的。是不是有點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提出這樣有悖我們常理的觀點?他就是《福布斯》雜誌的發行人裡奇.卡爾加德。

因為他的職業,他需要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到不同的,評價人才的標準,推出五花八門的排行榜。而這些也讓他深深意識到人們對於少年成名的痴迷,還有人們對大器晚成的誤解,所以他寫了一本書名為《大器晚成》,來幫助我們修正這個錯誤認知。

在書中他深度剖析了為什麼我們尊崇神童文化,追求年少成名?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大器晚成以及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把優勢發揮出來。

一:為什麼我們尊崇神童文化,追求年少成名?

年少成名固然是一件好事,問題在於對於她的痴迷程度已經影響了我們的正確判斷,好像不是年少成名,說明天賦不夠,不能有太出色的表現,我們過度的相信天賦的力量,而忽略了努力的價值。

在書中,作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賴利.韋斯頓的編劇,曾經的好萊塢非常風光,因為她不到19歲就拿到了迪士尼旗下的一個電影公司,30萬美元的編劇合同。大家都覺得她是一個天才,媒體也爭相報導他的光榮事跡,但是沒過多久,這個故事就來了一個大的反轉。其實這個人的身份是假的,她其實已經30多歲了。媒體非常好奇,問她為什麼作假?她的解釋是,假如人們知道她30多歲,就沒人會理她。而這樣的例子也並非偶然,在作者的工作中,時常見到人們對於年少成名有著痴迷的執念。

那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我們這個社會過度追求年少成名的過度追捧呢?

作者認為是背後三種力量雜糅在一起的局面,這三種力量分別是商業機構,智商測試和媒體的報導。

第一:商業機構,精英早教機構的商業目的是神童文化的助推器。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也越來越重視教育,近些年層出不窮的早教,全腦,珠心算都在宣講一個口號——不要讓娃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擺脫這樣的競爭焦慮,家長們帶著孩子四處求學,那至於前兩天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不到歲的孩子在有模有樣的彈鋼琴,惹得評論區一片驚呼和羨慕。

這些機構為了斂財,不顧孩子的實際身體發育規律,提前教授本不屬於該年齡段孩子的技能和知識,不信你可以留意下,現在上了中班的孩子,也就5歲左右,哪一個沒有拿過筆呢?就不要問那些有錢有時間的富人了,她們的孩子更是在提早接受各種知識,目的是追求一鳴驚人的王炸,而家長這樣盲目追求孩子少有所成並非空穴來風,商業機構的宣傳和引導功不可沒。

不是說抵制讓孩子提早接受一些教育,但是過度的宣傳和引導會讓家長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都不用往遠了說,就說現在的學齡前孩子,有多少沒有去過學前教育機構吧!我家孩子也花了2萬塊上了一年的學前教育,原因在於我擔心孩子不上學前上學時跟不上,可是上了學前,發現孩子依然跟不上,因為很多孩子和家長做了更多的努力,全腦,刷題無所不用其極,實在是過了一山還有一山的感覺。

第二:智商測驗和一整套被過度使用的測量工具,為神童文化提供的依據。

心理學的智商測驗讓很多人的欲欲躍試,就連我本人在學習的時候都想知道自己的智商幾何,是不是太笨才導致自己平凡普通。但我們的老師告訴我們,智商測驗是為了給那些有智力缺陷傾向的孩子提供一些參考的標準,智商和成績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正相關,就像腦癱兒周周,即便智商不高,人家在數學上的成績也超出了許多許多人。

再說,智商測驗就真的準嗎?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量表,出自一個叫阿爾弗雷德.比奈的神經科學家。1988年法國通過了6到14歲兒童的義務教育法,這就導致這些年齡段的孩子都要接受教育,可是集體授課,很多學生跟不上,以前少的時候還可以問一問,但現在啊人多了根本也照顧不上來啊!還有一些孩子,不論怎樣學都比其他的孩子好像都慢一拍,到底該如何對待這些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呢?有人找到了阿爾弗雷德.比奈,而他認為,想要幫助這些孩子,需要先了解他們的真實能力。於是他和一個叫西蒙的學生,在1905年的時候,設計出一套測試,用來測試3到16歲孩子的腦力水平,這套評估的標準叫做奈西蒙量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商測驗量表。

從它的設計之初我們就不難發現智商測量表只能評估一段時間內一個孩子在同齡人中的腦力水平,並不能反應一個人一生的智力水平。已經有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經過後天的訓練它可以變得越來越聰明和靈活,而智力也會隨著時間和閱歷的改變而改變。

但是人們好像並不太關心真相,而是更希望這個智商量表直接把自己推上高位,讓自己因為智商的不同而變得與眾不同,所以全世界開始風靡熱衷智測驗,也就是在同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其他的測量工具。比如,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這是一種人格測試方法,直到今天也有很多HR仍在使用,但是,它真的準確嗎?真相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為那些提前經過訓練和學習的人們得到了一個超出尋常水平的一個有力依據,而這種依據更加讓人們堅信從小教育,年少成名的可能,所以也變得更加狂熱了。

第三:媒體的報導,渲染了天賦的力量,又進一步助推了神童文化。

就像前面那位好萊塢編劇的例子,如果大家知道她是30幾歲,恐怕沒有哪個媒體會對她取得的成績感興趣吧。

作者認為,神童文化就是在商業機構,測試體系和媒體報導的這三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讓人們對年少成名狂熱追逐的,這三種力量也是神童文化形成乃至盛行的主要原因。

可是即便知道了緣由也會有許許多多人不甘心就此放棄所謂的起跑線吧!而讓人們放下追逐腳步的唯有告訴人們,你可以大器晚成。

二:我們真能大器晚成嗎?

作者在《大器晚成》這本書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說大器晚成這件事,最重要的是信心。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能力並不是越年輕越好使。過去我們認為,大腦就像一個勻速膨脹的球一樣,到了20幾歲達到了頂峰,然後就逐漸撒氣,變得萎縮。可是真相是,大腦的發展更像一場賽跑,這個階段你領先,下個階段我領。每個階段都會此消彼長,有地兒能力減退,有的能力變強。換句話說,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優勢。

比如:大腦中跟決策,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的腦區前額葉皮層,一般大25歲才徹底成熟。

20歲——認知處理速度達到巔峰;

20歲出頭——學習和記憶名稱的能力達到巔峰;

25歲打35歲時——短時記憶能力會達到巔峰;

45歲到55歲時——社會理解能力會達到巔峰。

65歲以上——語言類知識的把握能力會達到巔峰。

每一個年齡段都有每一個年齡段的優勢,千萬不要浪費,雖然年輕一些人的腦袋的確要靈光一點,那時因為三四十歲,大腦的突觸,也就是神經網絡的一部分,他在自我修剪。這個過程就像剪樹枝一樣,修剪掉一些不常關聯的神經網絡,以便於將傳遞信息的效率提高。這就像修路,把分叉修剪掉,主幹道反而變得更加明朗。

三: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把優勢發揮出來呢?

第一: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

很多人會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諸多成長的限制,我也如此,曾一度抱怨他們沒有支持我繼續讀書,還有很多人相信因為父母學歷不高,所以自己才如此平凡和普通,但只作者告訴我們,想要大器晚成,就必須從我們過去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我們要從家庭中獨立出來。必須自己肩負起對自己的責任,這和史蒂芬.柯維的積極主動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真要做到積極,還是很有難度的,因為我們周邊的環境並不會輕易允許我們的改變,所以我們需要一點被討厭的勇氣,即便周圍人沒人為你的改變喝彩,你也不必灰心,因為除了你自己,每人能為你的人生負責。

第二:有目的的放棄,是奔向目標的捷徑。

談到放棄我們總是很排斥,談到堅持我們往往表現的很熱忱。因為談到放棄,在我們的認知裡對應的是失敗,而堅持是讓我們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

但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經濟學裡的兩個概念,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和我們的投入有關,當我們投入的越來越多時,我們也越來越難放棄,因為放棄意味著浪費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而我們從小達到被告誡要懂得節儉,不允許浪費。

另一個是機會成本,簡單來說,我們每一個錯誤的堅持,都是在浪費我們真正獲得成功的機會。換句話中,我們不應該堅持做那些讓自己沒有任何收穫,不開心不快樂的努力上,我們可以去追求哪些讓自己感到快樂,輕鬆,哪怕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以金錢為目標進行努力也未嘗不是一個走出堅持陷阱的好辦法。

我們已經不再年輕,犯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清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轉換一種思路,放棄錯誤的堅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第三:善用自我懷疑,將它轉換成信心和動力。

每當我們遭遇挫折,便會不斷的自我懷疑,問自己到底能不能行,很多時候這樣的感覺也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每次寫文章沒有頭緒的時候,它都會出現在我的腦中。但作者認為,我們該理性而客觀的看待自我懷疑,因為自我懷疑會讓我們發現我們堅持的真實理由,而這個理由就是我們繼續下去的動力的信心。

我們需要管理我們的情緒,正視自我懷疑,把它當成信息來處理,如果出現這樣的信號,說明我們此刻的能力和目標之間出現了一些差異,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和提高,把自我懷疑從一個讓我們抓狂的敵人變成可靠的顧問,給我們正確的反饋,提醒我們努力的方向。

將自我懷疑作為提升我們表現,不斷改進的手段。但要怎樣駕馭自我懷疑呢?

這需要我們對自己本身保持信心。這種信心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他給出的定義是,一個人自信有能力以不同的方式開發自我潛能和完成任務的表現。對於社會大器晚成者,自我效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熟練經驗和社會榜樣。

這樣我想起成功日記,把自己做的成功事情記錄下來,當自我懷疑產生的時候,它能很好的幫助自己找到熟練經驗的感覺,很好的證明自己曾經可以,進而有信心面對接下來的考驗。而社會榜樣是指,我們看到身邊和自己差不多經歷的人獲得成功,自己也會受到很大的鼓舞,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這裡就要談到圈子的重要性了,一個好的圈子本身就是風水寶地,為自己提供無限能量供給。

結語:

今天也是十分偶然聽到了這本書,聽後感覺整個人都沸騰了,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只是有很多事我們還不知道罷了。我們的追求,我們的理想早在我們還沒有出生前就已經被證實是可以實現的,可是當真知道我們可以大器晚成,對我們無疑是一種正向勉勵和肯定。

所以我們當自勉,當繼續奮鬥,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虛心的小草~#100天自律打卡計劃#

我正在參加由@Tina心理髮起的自律打卡100天活動,讓我們跟著Tina一起,用100天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活動仍在繼續,趕緊加入吧!

相關焦點

  • 《大器晚成》:人到中年,關鍵時候「認慫」有多重要?
    研究表明,人腦25歲才開始成熟,開始擁有發育完善的執行能力,人到中年迎來創造力的頂峰。人到中年,更沒有必要事事休,變得膽小怕事,不敢勇往直前。要知道,創造力並非年輕人的專利,人到中年我們有足夠時間、經驗和嘗試,也能夠開闢一道展示個人天分的路徑。
  • 老祖宗的實話:人到中年,過了這兩個「坎」,會大器晚成
    當人在中年的時候,就有很多屬於自己的責任要去扛,也有很多苦需要自己獨自去熬。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活得越來越透徹,也越來越現實,面對困難時,我們不在將痛苦表露出來,而是憋在心裡。人生是一個苦難的構成體,那些老祖宗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生總有很多的坎需要獨自去闖,闖過了就是出眾,闖不過去就會出局。
  • 鬼谷子:人到中年還鬱郁不得志?記住四句箴言,就能有一番作為
    鬼谷子:人到中年還鬱郁不得志?記住四句箴言,就能有一番作為鬼谷子是讓很多人崇拜的歷史名人,我們知道他是縱橫家的創始人,他身上富有太多的傳奇色彩,雖然他並非算命佔卜界的人物,但是很多這個領域的人都尊稱他為祖師爺。
  • 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悟透這「三句話」,也能大器晚成
    很多人在社會上混了很多年,如果還是一事無成,就認命了,放棄了折騰,認定自己一輩子就是一個窮人,永遠都混不出名堂。楊朔說: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成大器。一個人要成大器,不僅僅需要天賦,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 富翁的忠告:能大器晚成的人,往往具備這三個特徵,希望你是
    人到中年,就意味著人生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是一個人事業的分水嶺。人在少年的時候,時間多精力足,一切都可以去嘗試,但中年後的我們,每天一睜眼,身邊全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生活壓力巨大,所以容不得失敗,每一步都需謹慎。
  • 中年爆紅的男演員,靳東雷佳音上榜,最後一位真是大器晚成
    大家好,歡迎來到斌斌為你娛樂,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年爆紅的男演員,靳東雷佳音上榜,最後一位真是大器晚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已經不再只愛慕那些顏高的小鮮肉,成熟穩重的中年大叔成為了人們的追捧對象,這些中年大叔的演技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的,所以他們的演技都不會太差,都是應該受人尊重和敬佩的,但是他們很多人總是缺乏一些機遇,缺乏一些可以被大眾銘記的作品,這讓他們很是無奈。
  • 誰是中年流行的大器晚成中的明星
    娛樂業的明星很多是小鮮肉,他們從小就在娛樂圈很受歡迎,然而也有許多例外,年輕時,他們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但他們到了中年才感到不溫暖、不熱。靳東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經涉足娛樂圈,作品不斷增長,但直到2014成為《琅琊榜》的客串明星,才有了大火爆,真正著名的戲劇是《偽裝者》,後來的階段變得越來越廣,直到一塌糊塗成為最受歡迎的一部。靳東給粉絲的感覺是成熟、穩重、帥氣,實際上是男演員的大器晚成。
  • 這8條命理特徵的人易大器晚成
    每個人的命運都有特定的用神,只不過用神力量的大小決定命運的層次以及運勢。日柱乃是八字算命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四柱之一,是個人整體運勢的象徵。日柱代表的是中年,時柱代表的是晚年,如果其人的日柱五行為八字喜用神的話就意味著中年時期有著出色的運勢。所以,在命局的時柱出現用神,則代表自己晚年的事業大紅大紫,屬於大器晚成的命格。
  • 那些晚熟的人,耐得住清苦寂寞,中年後大器晚成
    說到三十而立,就讓人想像到了事業發達、家庭幸福,也有很多二十多歲的青年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在三十歲之前買車、買房、創業、結婚……三十而立,到底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期待,還是少數人遇到的幸運事件?我們中有的人早熟,一進入社會的大染缸,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家庭事業雙豐收;有的人晚熟,青年時清苦寂寞,人過中年,或者大器晚成、名利雙收,或者找到了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或者是坦然接受了自我,平平淡淡過完一生。
  • 少年得志PK大器晚成:難道輸在起跑線的人就沒了希望?你焦慮了
    ,好像到了這個年齡,就該走下坡路,甚至在網上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有些30-40歲的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焦慮。,導致一些發力偏晚的人被忽視,甚至被打擊,「你未來沒希望了!」也許這個人現狀很好,比如官二代富二代,很驕傲很神氣,但是到最後往往無聲無息了,這種情況非常多。也許這個『歪瓜裂棗』的農村孩子,你根本看不上眼,但他未來卻變成了某個領域的巨人,這個是有可能的」。
  • 「大器晚成,一看便知」:大器晚成之人,往往有兩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潛質,除非你本人不想獲得成功。成功有兩種,一種是「出名要趁早」,年輕時就獲得超出常人的成功,這並非不好,但只有少數人才有這個資本;一種就是大器晚成,也就是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卻最終迎來爆發,一舉獲得讓人矚目的成功。
  • 一到中年就有貴人來幫的面相
    有些人好運氣來得較晚,他們的運勢通常是中年以後遇到了貴人就直線上升,以下這幾種面相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能遇到貴人的類型,快來對照下你是不是。在這個位置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財運的情況如何如,鼻梁偏長的話,說明在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能夠很好的運用自身的優勢快速的獲得成功。 在早年的時候就開始能夠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只是經驗不足經歷了一些失敗,步入中年以後將會得志,容易遇到貴人。
  • 大器晚成的人,往往會收到這3個「暗示」
    1、孤獨;為什麼說大器晚成的人總會感覺孤獨呢?看完魯迅先生的這句話,你就知道了——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一個人如果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是合群,很少會感覺孤獨;但是一個人要想變得優秀,要想積極上進,你就需要主動放棄某些無用的社交,變得回歸心靈深處,多反思自己,與自己對話,然後按照內心指示去做人做事。
  • 生肖狗大器晚成,中年後必定家業隆昌、富貴逼人
    生肖狗大器晚成,中年後必定家業隆昌,富貴逼人生肖狗一直都是一副傻傻的樣子,性子也很好,接觸了屬相狗的緣主,你可以看出他們有些倔強,但很少發火,生肖狗在家裡不是個很堅強的人,但生肖狗的責任心很強,假如有人欺負生肖狗老婆,生肖狗肯定會忍不住,生肖狗會用自己的方式討公道
  • 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往往這兩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有些人雖然在年輕時候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到了晚年,則顯露出大器晚成的一面。不過,在暮年有所成就,難度著實要比年輕人大上不少,通常能做到大器晚成的人,都有這樣兩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 韓鳳飛:大器晚成的人年輕時都有什麼特點?都有哪些人屬於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這個詞兒真的說的太對了,現在很多人都想著年紀輕輕就想著一夜暴富,我我年收入過百萬等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可以現實一點兒來想這種事兒,可能嗎?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普通人在年輕的時候正是積累和努力的階段,那這個階段不可能說天降橫財或者天上掉餡兒餅,讓你撿到那麼多的機會,撿到那麼多的錢,當然這樣的人也有,但是呢肯定是非常少數的一部分人,所以說在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去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人是需要積累才能夠提升你在這個社會當中的影響力以及獲取的財富值的。1.一般來說,那些大器晚成的人都比較能沉住氣。
  • 出生在哪些時辰的人,個性倔強,但卻有大將之才,大器晚成
    他們比較大器晚成,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會將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雖然說成熟的比較晚,但後勁十足。 6:00和9:00出生的人,他們做事特別的有原則,主觀性強,而且他們不喜歡別人,對他們進行控制。
  • 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
    所以踏實一些,不要著急,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你怎麼看?前幾天喝咖啡的時候,看見杯子上印有「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字樣,我不禁思考,什麼樣的人生算是碌碌無為,什麼樣的人生是平庸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大器晚成和一生平庸相比,到底哪一個更好一點?
  • 人到中年萬事休?掌握這三個職場契機,重回人生巔峰非難事
    都說「人到中年萬事休」,現在還有一個很不友好的詞彙來形容中年人,那就是——「油膩」!小編最近讀了一本書,作者是一位生物學家。他對於人到中年的解讀,似乎和我們所常見的維度不一樣,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了中年人的社會意義。
  • 哪怕人到中年,你仍然可以「出發」
    它可以讓你擺脫刻板固守的生活,對世界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在出發的過程中,你能夠對著不同的人進行表達和溝通,收穫截然不同的社交體驗,並融入某些新奇的社交圈層。這樣一路到達終點,你已經成了一個嶄新的你。世界和你一起脫胎換骨。可惜的是,我們會鼓勵小孩子勇敢出發,卻很難想起,我們自己有多久沒有「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