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200 字
閱 讀 需 要
6 min
小朋友升入高年級以後,成績不升反降。月考迫在眉捷,他仍然該玩就玩,該睡就睡。我深為憂慮,便不輕不重地點撥他:「同學,你的學習狀態堪憂!你的下滑空間已經很小了,知道不?」
「老爹,歷史不光要學,還要用!」他不以為然地說,「韓信『背水一戰』,扭轉了整個戰局。我準備跟他學習,先把自己逼上絕路,等到退無可退,我再卯足勁,直接從倒數第一殺回班級前三。」
說著,又把胸脯挺得高高的,雙手叉腰,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這就叫做『背水一戰』,觸底反彈!懂不?虧你還看過那麼多史書!」轉身準備進屋。
我哭笑不得,說:「你這叫破罐子破摔!跟『背水一戰』扯不上一毛錢關係。」
他停住了,轉身問我:「此話怎講?」
他說話的語氣像個小大人。我忍不住笑了,招手叫他:「來來來!你先坐下,聽我給你講講『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這個故事中,除了主角韓信之外,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張耳和陳餘。這兩個人原本是鐵哥們,他們比劉邦和項羽更早加入反秦的起義軍行列,跟著武臣打下原來趙國的很多地盤。武臣自立為趙王。武臣死後,張耳和陳餘扶持趙國後人趙歇為趙王。後來,在對抗秦將章邯的過程中,兩人產生誤會,鬧掰了,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
秦朝滅亡以後,張耳被項羽分為常山王,佔了趙王歇的領地,趙王歇被封為代王,遷往代地。而陳餘只得到三個縣的封地。他非常生氣,從齊國借兵打敗張耳,把他從封地上趕走,又把趙王歇迎回來。張耳帶著殘兵敗將投降了漢王劉邦。
第二年,劉邦派韓信和張耳帶兵攻打趙王和陳餘。
陳餘的謀士李左車說,韓信和張耳帶兵遠徵,後勤保障肯定是個大難題。他願意帶兵突襲,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這樣的話,只要陳餘固守城池,假以時日,漢軍後勤補給跟不上,必敗無疑。但陳餘是個君子,認為這樣勝之不武,拒絕採納。
李左車向陳餘獻計的時候,韓信也派出間諜前來打聽消息。得知李左車的計謀被陳餘拒絕,韓信非常高興,帶領部隊大膽挺進,到距離趙軍集結地三十裡處安營紮寨。
接下來韓信又是怎麼操作的呢?
第一步,夜半時分,他悄悄派出兩千輕騎兵,每個手裡拿一面紅旗,從山間的小路前進,到可以望見趙軍軍營的地方停下,藏起來不讓對方發現。至於這支騎兵有什麼作用,留待後文揭曉。
第二步,派出主力部隊,背對江水,列陣以待。當時,趙軍以逸待勞,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當他們遠遠望見韓信不顧兵法大忌排兵布陣,都以為對手必敗無疑,不由掉以輕心,看起了熱鬧。
第三步,韓信自帶一支隊伍,扛著鼓,舉著旗,敲敲打打,向趙軍正面衝殺。陳餘自以為人數佔優,陣門大開,兩軍殺在一處。這支漢軍畢竟勢單力薄,漸漸敗下陣來。他們便扔掉旗和鼓,趕到河邊和兄弟部隊去會合。陳餘帶領兵馬氣勢洶洶,緊追不捨。韓信的人馬無路可逃,只好玩命死戰。
這邊趙軍久佔漢軍不下,準備撤退,回頭一看,營寨裡全豎起了漢軍的紅旗。原來,之前安插在山上的兩千輕騎兵,按照韓信設定的計謀,等到趙軍傾巢而出,就迅速衝進趙軍營寨,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的紅旗。趙軍誤以為漢軍已經攻陷他們的營寨,不由軍心大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死傷無數。陳餘逃到綿蔓水的上遊泜水,被隨後追來的漢軍將士殺掉了。
這場戰役中,韓信違背兵法規則,將萬餘人的大部隊置於絕境,大家無路可退,為了活命,只能拼死戰鬥。所以,人們常常用「背水一戰」來比喻面臨絕境,為求得出路而作最後的努力。
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表面看來,韓信「背水一戰」和項羽「破釜沉舟」如出一轍。
但真實的故事中,主人公韓信卻是料敵在先,穩操勝券。出徵前,他就讓負責夥食的偏將安排加餐。他號令眾將士說:「今天打敗趙兵以後,我們會餐。」大家都不肯相信。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之後,大家才嘆服了。
韓信之所以能以少勝多,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抓住了陳餘以君子自許的弱點。《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知道陳餘不屑於用計謀、出奇兵,便「對症下藥」,劍走偏鋒,牢牢地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陳餘閱讀戰爭的能力顯然不足,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得不夠清楚。「兵者,詭道也」,等到真正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
二是善於出奇兵。他提前排兵布陣,直插對手腹心,伺機偷梁換柱,把趙軍軍旗換成漢軍的紅旗,以致趙軍軍心渙散。軍心一散,兵敗如山倒,後來的前秦皇帝苻堅就吃了這個虧。三是深諳人人都怕死這個道理。他故意把部隊帶到河邊上,身後就是綿蔓水,如果戰敗,肯定無處可逃。不拼就只有死路一條,拼的話也許還有機會,誰還不玩命啊?
由此可見,「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大不相同,項羽多少有點豪賭的意味,而韓信絕不是孤注一擲。韓信或許不如項羽英勇,但遠比項羽善於用兵,正如他所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他不愧是大將之才。
看著小朋友雙手託腮,獨自出神,我鑿了他一個爆慄,說:「你這『破罐子』經不起摔啦。人家都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你還不抓緊時間到屋裡複習去?」
-END-
責編丨鄧茜
實習編輯 | 宋佳妮
推薦文章: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
可發布於「讀者·新語文」旗下各大媒體平臺,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視頻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繫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原創稿件凡經「讀者·新語文」使用,即視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網絡傳播權,「讀者·新語文」將有權在系列媒體平臺上使用,本平臺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點擊圖片跳轉到相應文章)
感謝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讀者·新語文
您身邊的中小學閱讀寫作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