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期迷上了《誰知盤中餐》,迷上的原因是這個節目中除了能讓孩子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學會珍惜糧食之外,還反映出了許多親子問題。比如潼潼和玥玥兄妹倆的相處模式就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吐槽,這個哥哥不像郎朗開開兄弟倆懂事,而是一直在「坑妹妹」。起初不理解為什麼這孩子的行為,直到最後採訪時,他說出藏在心底的原因,才知道原來,他的這些行為都是媽媽對他的不信任導致的。
父母對孩子不信任,容易使孩子「破罐子破摔」
節目中的開開朗朗兩兄弟禮貌懂事,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而十一歲的潼潼在執行任務時,總是選擇最輕鬆的活幹,做飯時自己選擇當夥夫,然後把所有需要洗的事情交給妹妹;在去施肥時,自己只負責舀糞,而讓妹妹獨自挑糞等等,因此被觀眾貼上了懶、自私、不懂事的標籤。潼潼在採訪時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每次都和妹妹約定好彼此的任務,她也答應我了,她總是最後反悔,我們一吵架爸媽就說我,反正都是我的錯,索性我就懶些、沒有責任一些。」聽了這些話,作為觀眾的我也不免有些為孩子感到難過,長時間的冷落和不被信任,讓孩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性格,對任何事情都是持著消極的態度。
對此,觀察室的親子教育專家也表示:但凡潼潼的父母在潼潼對待妹妹的行為上有過一次肯定,潼潼就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態度。潼潼媽媽也表示她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主動去關心、保護妹妹。
父母你信任孩子,對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傷害。他們會認為父母都不相信自己,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認可自己呢?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好了。
習慣性打擊孩子,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前不久我看過一則新聞:研究生畢業的蘇衛清原本有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可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她就自己主動辭職。從那以後,蘇衛清就再也不肯出去工作,一直在家啃老。被記者問及原因,蘇衛清說:「從小到大,我不管做什麼事情,爸媽都打擊我,導致我一直沒有自信,很自卑。工作以後,我發現我不敢與人交流,因此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受到了同事的冷落,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只能在家啃老。」
成長教育專家蘭海曾經說過:「不被家長信任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感,會覺得自己什麼事都辦不好,還會導致孩子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蘇衛清便是父母不信任教育的犧牲品,一直以來的打擊和不信任,讓蘇衛清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與人交往的勇氣。
信任是親子關係中最基礎、最本質的部分,可是往往許多父母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我們該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孩子呢?
1、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錯誤
孔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經過歲月洗禮的七旬老人也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呢?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要是一味地批評指責,不僅不會對孩子有任何幫助,而且還會讓孩子對你產生距離感。有一次周末,我未成年的侄子和同學瞞著家人騎著電動車一起去外面玩,結果被交警攔了下來,交警要求他們打電話給父母過來接他們,我侄子想也沒想就給我嫂子打了電話,可是他的同學卻恐於父母的指責,怎麼也不願意給他爸媽打電話,最後我嫂子只好把他們一起接了回去。
因此,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錯誤時,應持寬容態度,不要急著對孩子作出批評,耐心地為孩子分析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後果,讓孩子從內心上真正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一味地批評指責,只會讓孩子去迴避,甚至自己的錯誤。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好的父母能夠讓孩子把積極的、消極的情緒全部都表達出來。父母能夠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是每個孩子夢寐以求的,放下自己作為長輩的身份,和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敢於把自己所有情緒表達出來,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引導孩子,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你先去相信孩子,孩子才會信任你,才會願意和你分享關於他(她)的所有事情。如果父母高高在上,總是以長者的身份對孩子發號施令,則會適得其反。長時間處在粗暴專制的管教下,孩子會畏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變得內向,不敢與人交往。
3、學會「誇」孩子
孩子是在媽媽的嘴裡長大的,媽媽怎麼嘮叨,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兒所說的「誇」不是我們要一味地肯定孩子和誇孩子,而是我們應當及時適當地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及時給予孩子肯定,並讓孩子繼續保持。
當孩子遇到挫折,如:考試沒考好、好心辦壞事時,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為這件事所付出的努力,然後再為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給予適當的建議。父母的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認可和最大的鼓勵。
父母的信任意味著壓力、重視和鼓勵,這是真正觸動孩子努力變好的動力。父母對孩子足夠信任,孩子才會更加積極、樂觀、努力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