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句】
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都是說在絕境中,不留後路,拼死一搏。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兩個成語說的是一件事,或者說是由一場戰役衍生出的兩個成語。事實上,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雖然都發生在秦末及楚漢爭霸時期,但破釜沉舟來源於項羽領導的楚軍對抗章邯領導的秦軍之間的巨鹿之戰,而背水一戰來源於韓信領導的漢軍對抗陳餘領導的趙軍之間的井陘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及後期參戰的各路諸侯義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公元前208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為慮,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巨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巨鹿南方。
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巨鹿城。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巨鹿北方。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巨鹿城北,陳餘曾派人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一個月後,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範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本是項家掌控,楚懷王也是項家為召集人才、軍隊扶植上位,名為懷王,實為傀儡。懷王令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本就不服;宋義率楚軍行至半途畏戰,託辭等待秦趙兩軍交戰至兩敗俱傷以坐收漁人之利而逗留46天不行,項羽為報項梁之仇心切,怒斥並斬殺宋義。懷王無奈,封項羽為上將軍,統帥楚軍。
之後項羽便率楚軍渡河,驚天地泣鬼神的「破釜沉舟」行動隨即開始。《資治通鑑》記載: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河,命令全軍把船鑿沉,打破飯鍋,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被項羽決心與勇氣激勵的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包圍了王離軍隊。經過多次激烈戰鬥終於大敗章邯。各路諸侯見狀紛紛進擊秦軍,殺死蘇角,活捉王離;涉間不肯投降,舉火自焚。
雖然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成名,但後來擊破章邯,還是少不了各路諸侯出力的。只能說項羽「破釜沉舟」一戰,點燃了諸侯聯軍的士氣,使本來作壁上觀、逡巡不前的各路諸侯敢於向秦軍發起進攻,居功至偉,但說項羽以五六萬兵力大破秦軍四十萬主力還是有些誇大其詞的。且後來章邯率二十萬部投降,也是趙高把持朝政,屠戮忠良,章邯在內憂外患之下作出的無奈之舉。
而趙國的將相陳餘和張耳因巨鹿之圍的救援問題矛盾激化,在巨鹿之圍解除之後,分道揚鑣。張耳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投靠了漢王劉邦;而陳餘因不滿項羽只封他為侯卻不封王,心有不滿,隨後聯合齊王田榮,復立趙王歇,自為代王。這也為後來井陘之戰埋下了伏筆。
井陘之戰是漢軍與趙軍之間的戰役,韓信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在井陘口一帶和趙軍交戰,最終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戰中漢軍統帥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代表作。
韓信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裡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徵,一定能戰勝項羽。
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韓信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陳餘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趙王手下謀士向大將陳餘進言,說漢軍一路打了很多勝仗,士氣正盛,但糧草卻在千裡之外,需長途跋涉,如果從小道出奇兵,截取他們的兵器糧草,主力堅守不戰,漢軍不攻自破。而陳餘卻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得知這一情況後,精心謀劃的「背水一戰」即將展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裡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選了兩千輕騎,每人拿一面旗幟,在小路山上觀望趙軍,趙軍見我撤退,一定傾巢出動追我,此時你們迅速衝入趙營,拔下他們的旗幟,換上我們的旗幟。然後讓將士們吃點東西,告訴他們打贏了再飽餐。又告訴將士說趙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形,不見我的將旗,因為怕有埋伏不會出擊。韓信又派出一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認為韓信不懂兵法,竊竊哂笑。及至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趙軍開門應戰。交戰很久之後,漢軍棄了軍旗戰鼓,退之水邊陣地。趙軍果然全軍出擊,全力攻擊漢軍。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此時韓信埋伏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後方軍營已失的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即使將軍斬殺逃跑的士兵,也無法阻止士兵的倉皇逃竄。然後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陳餘被殺,趙王歇束手就擒。
韓信帶領的三萬漢軍,千裡奔襲,糧草稀缺,又無援軍。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驕敵之兵,誘敵深入,大敗十五萬趙軍,名副其實的以少勝多,韓信無愧於「兵仙」的稱號。
霸王項羽憑藉「勇」,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而兵仙韓信憑藉「謀」,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兩位軍事奇才在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中畫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政治上,二人卻一樣的一竅不通: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鴻門宴上不肯殺死劉邦,後來又氣走亞父範增,最終垓下被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姬殉節,自己也於烏江邊自刎;韓信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不知急流勇退,功成被貶,後策動謀反,最終被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