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

2021-02-13 中國青年作家報



【字詞句】


     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都是說在絕境中,不留後路,拼死一搏。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兩個成語說的是一件事,或者說是由一場戰役衍生出的兩個成語。事實上,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雖然都發生在秦末及楚漢爭霸時期,但破釜沉舟來源於項羽領導的楚軍對抗章邯領導的秦軍之間的巨鹿之戰,而背水一戰來源於韓信領導的漢軍對抗陳餘領導的趙軍之間的井陘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及後期參戰的各路諸侯義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公元前208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為慮,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巨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巨鹿南方。

      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巨鹿城。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巨鹿北方。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巨鹿城北,陳餘曾派人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一個月後,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範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本是項家掌控,楚懷王也是項家為召集人才、軍隊扶植上位,名為懷王,實為傀儡。懷王令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本就不服;宋義率楚軍行至半途畏戰,託辭等待秦趙兩軍交戰至兩敗俱傷以坐收漁人之利而逗留46天不行,項羽為報項梁之仇心切,怒斥並斬殺宋義。懷王無奈,封項羽為上將軍,統帥楚軍。



      之後項羽便率楚軍渡河,驚天地泣鬼神的「破釜沉舟」行動隨即開始。《資治通鑑》記載: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河,命令全軍把船鑿沉,打破飯鍋,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被項羽決心與勇氣激勵的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包圍了王離軍隊。經過多次激烈戰鬥終於大敗章邯。各路諸侯見狀紛紛進擊秦軍,殺死蘇角,活捉王離;涉間不肯投降,舉火自焚。

     雖然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成名,但後來擊破章邯,還是少不了各路諸侯出力的。只能說項羽「破釜沉舟」一戰,點燃了諸侯聯軍的士氣,使本來作壁上觀、逡巡不前的各路諸侯敢於向秦軍發起進攻,居功至偉,但說項羽以五六萬兵力大破秦軍四十萬主力還是有些誇大其詞的。且後來章邯率二十萬部投降,也是趙高把持朝政,屠戮忠良,章邯在內憂外患之下作出的無奈之舉。

      而趙國的將相陳餘和張耳因巨鹿之圍的救援問題矛盾激化,在巨鹿之圍解除之後,分道揚鑣。張耳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投靠了漢王劉邦;而陳餘因不滿項羽只封他為侯卻不封王,心有不滿,隨後聯合齊王田榮,復立趙王歇,自為代王。這也為後來井陘之戰埋下了伏筆。

      井陘之戰是漢軍與趙軍之間的戰役,韓信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在井陘口一帶和趙軍交戰,最終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戰中漢軍統帥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代表作。

      韓信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裡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徵,一定能戰勝項羽。

     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韓信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陳餘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趙王手下謀士向大將陳餘進言,說漢軍一路打了很多勝仗,士氣正盛,但糧草卻在千裡之外,需長途跋涉,如果從小道出奇兵,截取他們的兵器糧草,主力堅守不戰,漢軍不攻自破。而陳餘卻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得知這一情況後,精心謀劃的「背水一戰」即將展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裡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選了兩千輕騎,每人拿一面旗幟,在小路山上觀望趙軍,趙軍見我撤退,一定傾巢出動追我,此時你們迅速衝入趙營,拔下他們的旗幟,換上我們的旗幟。然後讓將士們吃點東西,告訴他們打贏了再飽餐。又告訴將士說趙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形,不見我的將旗,因為怕有埋伏不會出擊。韓信又派出一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認為韓信不懂兵法,竊竊哂笑。及至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趙軍開門應戰。交戰很久之後,漢軍棄了軍旗戰鼓,退之水邊陣地。趙軍果然全軍出擊,全力攻擊漢軍。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此時韓信埋伏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後方軍營已失的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即使將軍斬殺逃跑的士兵,也無法阻止士兵的倉皇逃竄。然後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陳餘被殺,趙王歇束手就擒。

      韓信帶領的三萬漢軍,千裡奔襲,糧草稀缺,又無援軍。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驕敵之兵,誘敵深入,大敗十五萬趙軍,名副其實的以少勝多,韓信無愧於「兵仙」的稱號。

      霸王項羽憑藉「勇」,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而兵仙韓信憑藉「謀」,背水一戰,大破趙軍。兩位軍事奇才在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中畫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政治上,二人卻一樣的一竅不通: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鴻門宴上不肯殺死劉邦,後來又氣走亞父範增,最終垓下被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姬殉節,自己也於烏江邊自刎;韓信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不知急流勇退,功成被貶,後策動謀反,最終被夷三族。

相關焦點

  • 韓信做過項羽的執撠郎中,韓信搞的背水一戰,是學的破釜沉舟嗎?
    韓信搞的背水一戰,和項羽搞的破釜沉舟,背後的原理很像,都是利用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而韓信又做過項羽的之急浪,那麼韓信的背水一戰,會不會是受到項羽的破釜沉舟才搞出來的呢?首先,項羽搞的破釜沉舟,其實有賭的成分。
  • 千萬別誤會:「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都不是拼命的打法!
    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至今為無數軍事發燒友津津樂道,也成為民間流行的兩個成語,尤其在公司、組織、體育團隊的動員大會上,使用頻率相當之高。然而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對「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不甚了了,乃至把兩者混為一談。確實,兩者都有「放手一搏」的意思,但在當年的實戰中,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 古代破釜沉舟以及背水一戰的故事
    最有名的便是中國古代的「破釜沉舟」以及「背水一戰」的故事了。秦朝末年,秦將章邯包圍了趙國,項羽率楚軍前去救援。項羽是個火爆脾氣,敢打硬仗。他本來是軍中的副將,因主將宋義膽小如鼠,畏縮不前,已經被他殺了。
  • 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韓信也不得了,在與趙軍對決時,用背水一戰的戰術,取得無與倫比的戰績,敢問還有誰能與之爭鋒?撇開其他成就,只比較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究竟誰更勝一籌呢?既然是作對比,就要有可供參考的論據,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信口開河,咱們從以下兩方面說明。先看一下敵我雙方的士兵數量。
  • 背水一戰與破釜沉舟,兵聖韓信與霸王項羽,究竟誰更厲害一些?
    特別是關於「背書一戰」與「破釜沉舟」兩場戰鬥來講,究竟哪個更厲害,史書一定不會直接告訴你,但專家卻進行反覆研究發現,是可以分析出客觀結論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表面上來看,兩場戰役似乎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但它們真的都處在死地的情況嘛?
  • 濱海新區: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打好打贏創文攻堅戰
    原標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打好打贏創文攻堅戰   11月6日,濱海新區召開2019年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攻堅工作動員部署會,就做好創文攻堅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茂榮出席並講話,區委常委、區委組織部部長張弢主持,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馬波傳達。
  • BlackBerry 10: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 愛範兒
    就目前傳出的消息來看,明日的背水一戰,基本的路數已經不算什麼秘密。BlackBerry 10去年 5 月,Thorsten Heins 向世人宣告了 BlackBerry 10 的存在。在這場以防守為基調的發布會上,他一直把 「提升到新階段」 這句話掛在嘴邊。
  • 背水一戰!廣州恆大破釜沉舟,對陣浦和紅鑽唯有將進攻進行到底
    廣州恆大目前已無任何退路,唯一的出路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用捨我其誰的士氣和信心去面對這一場比賽,用全場瘋狂碾壓的氣勢去把浦和紅鑽死死地按在半場進行圍攻,不能給浦和紅鑽任何喘息的機會,更不能讓對手得到進球的機會,否則,恆大亞冠賽程就只能止步於此了。
  • 範進中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與注安考試 ——【一石安全與應急漫談】之第403篇
    我國古時有兩個成語典故「背水一戰」與「破釜沉舟」,表明下決心就能辦成事。國外也有「燒毀船隻,背水一戰」的戰例。2.背水一戰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的軍隊,就有可能決戰制勝。同樣,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務必要抱著絕無退路的決心,勇往直前,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都不能退縮。如果立志不堅,時時準備知難而退,那就絕不會有成功的希望。一個人想要幹好一件事,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地去努力,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地追逐既定的目標。
  • 成語故事|背水一戰
    古典文學與詩詞獨具一格的古典文學公眾號|古典文學|詩詞|古文|國學|【成語】:背水一戰【同義詞】:破釜沉舟【成語故事】秦王朝滅亡後,兩支最強大的義軍——項羽部和劉邦部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公元前204年10月,劉邦派大將韓信取道太行山,進攻趙國。
  • 出自巨鹿的成語典故一——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成語解釋近義詞 :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解釋:釜:煮飯用的一種鍋;舟:船。打破飯鍋,鑿沉渡船。比喻決一死戰。
  • 成語故事 | 「背水一戰」就是破罐子破摔嗎?
    他不以為然地說,「韓信『背水一戰』,扭轉了整個戰局。我準備跟他學習,先把自己逼上絕路,等到退無可退,我再卯足勁,直接從倒數第一殺回班級前三。」說著,又把胸脯挺得高高的,雙手叉腰,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這就叫做『背水一戰』,觸底反彈!懂不?虧你還看過那麼多史書!」轉身準備進屋。我哭笑不得,說:「你這叫破罐子破摔!跟『背水一戰』扯不上一毛錢關係。」
  • 破釜沉舟的故事 | 聽故事,學成語No.10
    學成語讀音: pò fǔ chén zhōu近義詞 : 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反義詞: 優柔寡斷破釜沉舟秦朝晚年,秦國將領章邯帶軍攻打趙國,趙軍不敵,無奈之下退守巨鹿之地,即如今的河北平鄉一帶。
  • 丁輝被淘汰是意料之中,成年人缺的就是破釜沉舟的勇氣!
    丁輝被淘汰後,梁律師和他分享了自己破釜沉舟的經歷:當初從部隊離開,一無所有一無所知的她跑去法國用法語學習法律。現在回頭想想都後怕,如果再讓她幹第二次她就不會幹了,所以她也勸丁輝不要動不動就破釜沉舟。那丁輝破釜沉舟錯了嗎?
  • 「做快樂小書童,讀精彩大世界」——每天一個成語小故事【破釜沉舟】
    【成語】破釜沉舟【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近義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背城借一、孤注一擲、濟河焚舟【反義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 ,望風而逃【解釋】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表示下定決心,為取得勝利準備犧牲一切。
  • 破釜沉舟
    人至絕境,往往能激發無限潛能,不「破釜沉舟」便難以自保。成語「破釜沉舟」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就是「打破飯鍋,鑿沉渡船」。其中,「釜」是「煮飯的鍋」,「舟」則是「渡船」的意思。在古代戰爭中,人們常用「破釜沉舟」來比喻決一死戰,不留退路。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破釜沉舟」也常被用來比喻「下定決心,準備犧牲,不顧一切地去取得成功」。「破釜沉舟」一語最早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誰?破釜沉舟是什麼意思?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誰歷史上的經典故事「破釜沉舟」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該典故由司馬遷記錄在史記之項羽本紀中,項羽本非帝王,司馬遷卻將之列入帝王列,可見對他的至高敬仰以及對楚霸王悲壯一生的感嘆。
  • 破釜沉舟:淺析巨鹿之戰背後項羽玩轉的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
    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項羽馬上發出命令,讓楚軍迅速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親自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無比,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
  • 【學歷史】每天讀一則成語典故——背水一戰
    【成語】背水一戰【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英文】Fight to win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