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淺析巨鹿之戰背後項羽玩轉的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

2020-12-15 東漢讀書

巨鹿之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劉邦滅秦之戰中,項羽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平鄉鎮)城下,進行了殲滅秦軍主力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章邯擊敗趙軍,攻佔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趙王歇、趙相張耳由信都(今河北邢臺市)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離部20萬人包圍巨鹿,自率20萬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修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補給王離軍。趙將陳餘、張敖、燕將臧荼、齊相田都等先後率軍於巨鹿外圍救趙,但畏懼秦軍,不敢出戰。

巨鹿守軍兵疲糧少,危在旦夕,趙王歇遣使求救於楚軍。為避免反秦武裝力量被各個擊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5萬楚軍北上救趙。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當時,不幸遇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宋義命士兵紮營,停滯不前。

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

一到戰場,項羽馬上發出命令,讓楚軍迅速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親自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無比,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

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破釜沉舟背後的學科解讀

上文提到,在面對數倍於己的秦軍,項羽鑿破船底、砸爛炊具,視死如歸,看似一腔熱血上頭、誓與秦軍拼個魚死網破,但是背後蘊含豐富的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是後世學習的經典案例: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戰爭取勝是一種目的,而整個戰爭過程則是認知、情感、意志綜合作用的過程。項羽所採取的破釜沉舟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應激反應,以在險惡處境下激發將士們的鬥志。

戰爭需要群體的統一行動,這種統一,首先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認同與一致。大敵當前,軍事行動的開始,指揮者就把嚴重的情況告訴大家,採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兵無退路的非常之舉,向戰士們示以必勝不敗的決心。

這一情勢迫使戰士們產生強烈的情感追求,極大地激發起作戰情緒,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其意志行為就會像扳動弩機使箭射出一樣,勢不可擋,壓倒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其次,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和經濟學裡的沉沒成本極其相符。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其實是之前發生的成本,是一項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雖然沉沒成本與當前決策無關,但是當要做決策時,沉沒成本的大小往往起到決定性影響。

在有沉沒成本的情況下,決策者在面對新選擇時,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到前期投入的成本。前期投入越大,就越不捨得退出。每個人在面對新選擇時,都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有時候還會因為沉沒成本過大,而放棄了更好的新選擇。

在破釜沉舟的事例中,項羽給將士們的沉沒成本越來越大,從三日之糧到鑿船,最後大到了生死決策,大到了沒有任何退路,「你繼續是死,不繼續也是死」,為了一線生機,眾將士們不得不選擇繼續追隨項羽,因為此時除了繼續向前,已別無他法。

最後,從管理學的角度,破釜沉舟是一種需求激勵的方法,符合管理學中的需求激勵理論。該激勵理論指的是通過制定明確目標,而將獎勵極端化,促成對員工和組織工作的承諾最大化,最後調動員工的潛力以做出最大成績的一種理論方法。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在渡河之後,要求麾下將士把一切成本和底線拋棄,與秦軍決一死戰,只要勝利,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在沒有後路的情況下,項羽全軍萬眾一心,力往一處使,打敗了有後路可退的秦軍,項羽此舉達到了激勵的最大效果,使每個軍士都發揮出十倍的潛能。

歷史的車轍

總的來說,項羽的破釜沉舟看似是歷史的偶然,實際上,是項羽和其智囊團的智慧、以及楚國勢力常年鍛鍊出的組織信任和組織潛力綜合之後的成果,相比之下,秦軍勢力內部猜疑、凝聚力不強、且秦二世殘暴統治早已失去人心,將士早已寒心,更不用說萬眾一心。

因此,巨鹿之戰的勝利,在歷史上必然屬於項羽,而背後濃縮的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精華,是後世商戰的典範。

相關焦點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在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而其中就有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這一戰不僅使項羽威名大震,在其叔父項梁死後迅速成長起來,填補了項梁留下的權力真空,而且也成為秦末農民戰爭在軍事形勢上的最大轉折點。正是從巨鹿之戰開始,義軍在軍事上才取得了對秦軍的優勢,戰場主動權轉到了反秦義軍一方。
  • 破釜沉舟!《西楚霸王》巨鹿之戰地圖詳解
    在秦末大起義中,巨鹿之戰是起義軍擊潰秦軍主力的一戰,此戰徹底動搖了秦敵軍的根基。同時,項羽一戰成名,被諸侯奉為上將軍,開啟了「西楚霸王」的傳奇之路。
  • 韓信做過項羽的執撠郎中,韓信搞的背水一戰,是學的破釜沉舟嗎?
    韓信搞的背水一戰,和項羽搞的破釜沉舟,背後的原理很像,都是利用了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而韓信又做過項羽的之急浪,那麼韓信的背水一戰,會不會是受到項羽的破釜沉舟才搞出來的呢?首先,項羽搞的破釜沉舟,其實有賭的成分。
  • 出自巨鹿的成語典故一——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
  • 巨鹿之戰不僅僅是破釜沉舟那麼簡單
    在之前的臨濟之戰,超過20萬諸侯聯軍基本全軍覆沒,魏國和齊國更是連國君都一起陪葬了。所以之後的抗秦主力成了楚國,之後的日子裡從東阿到定陶秦楚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楚軍的傷亡遠大於秦軍。因為戰敗的秦軍都是地方軍,而章邯的主力軍在定陶一戰滅了項梁的10萬楚軍。而這些楚軍幾乎都是江東軍的精銳。
  • 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秦末漢初就有過兩位,分別是西楚霸王項羽和鮮有敗績的韓信,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他倆皆無愧於戰神之美譽。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和韓信的知名度依舊不減,提起兩人的名字就會讓人熱血沸騰,各自的粉絲數量也十分可觀。從戰術上分析,項羽、韓信用兵之道頗為相似,擅於想常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將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手法,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也貢獻給我們兩個成語
    齊王田儋和楚將項它(tuo)應魏咎之請來救援,共戰章邯,結果呢?田儋戰死,魏咎自殺。不幸的是,章邯不被趙高所容,更不幸的是他也因此遇到了項羽。也就是這定陶之戰,項梁戰死,章邯一鼓作氣攻入趙境,趙王趙歇和張耳、陳餘逃入巨鹿城,並向楚頻繁求援。楚懷王任命公子哥兒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範增為末將軍,率兵救趙。
  • 巨鹿之戰:席捲大河之北的江東巨浪
    除了滅秦、建漢這樣的宏偉功業,巨鹿之戰也是足以令楚人自豪的大事,除了它本身所取得的戰果之外,以楚人為主力的軍團竟然能夠在大河之北的平原上,在列國諸侯軍的矚目下縱橫衝殺,這在發育於江漢之濱,暮年又遷徙於江淮之上的楚國的八百年歷史上,是絕對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甚至難以想像。
  • 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
    事實上,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雖然都發生在秦末及楚漢爭霸時期,但破釜沉舟來源於項羽領導的楚軍對抗章邯領導的秦軍之間的巨鹿之戰,而背水一戰來源於韓信領導的漢軍對抗陳餘領導的趙軍之間的井陘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及後期參戰的各路諸侯義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真是戰神嗎?我們可能對史記有些誤會
    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這是《史記·項羽本紀》對巨鹿之戰的記載,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巨鹿之戰時救援趙國的軍隊雖然有十多支,可只有項羽的楚軍敢與秦軍交戰。
  • 項羽的成名之戰5萬人馬與40萬人馬的較量,告訴你什麼叫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40萬秦軍包圍楚國準備一舉將楚國殲滅,但卻遭到了諸侯的抵抗紛紛派兵支援楚國,而此時24歲的項羽也在其中,因其叔父項梁戰死,因此項羽此時並不受重用,所以此次出徵他只是副將而且毫無實權。項羽劇照而這次的主將是宋義,宋義剛到巨鹿,便與諸侯打起了小算盤想要退縮。
  • 千萬別誤會:「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都不是拼命的打法!
    項羽,冷兵器時代頭號戰神。韓信,獨一無二的「兵仙」。兩人生於同一時代,雙星閃耀,大放異彩。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至今為無數軍事發燒友津津樂道,也成為民間流行的兩個成語,尤其在公司、組織、體育團隊的動員大會上,使用頻率相當之高。
  • 古代史:薛城之會與巨鹿之戰
    項羽見此心中火急,多次建議應迅速渡漳河北上,並採用楚擊其外、趙應其內、內外夾攻的戰術,打敗暴虐的秦軍,但宋義不但不聽,還批評項羽不懂軍事,等泰、趙雙方渡江時再進兵出擊。宋義怯戰、不但不敢出兵,還利用關係把他的兒子送到齊國為相,又不顧歲饑民貧、軍中無糧,天天飲酒作樂。項羽實在忍無可忍,才借早晨朝見宋義的機會,殺掉了這個誤事的將領。
  • 巨鹿之戰以少勝多,項羽破釜沉舟,赳赳老秦就此終結
    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也為大秦統治的覆滅拉開了序幕。背景始皇的統一對中原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無論是文化,政權,還是軍事甚至交通管理都事無巨細,按此發展,將來的大秦帝國會在歷史中留下更絢麗輝煌的一筆。經歷如此之多大勝之後,章邯便逐漸驕傲自大起來,輕敵傲慢,認為「楚地兵少不足為慮」。於是調兵北上攻打趙國起義部隊,趙軍兵微,自然不是秦軍敵手,數戰皆敗無奈退守巨鹿。章邯乘勝追擊,將巨鹿團團圍住,並修建運糧渠道,讓大軍就此安營紮寨,意圖如長平之戰白起一般困死趙軍,一舉殲滅此殘留勢力永絕後患。
  • 破釜沉舟
    成語「破釜沉舟」按照字面意思解釋就是「打破飯鍋,鑿沉渡船」。其中,「釜」是「煮飯的鍋」,「舟」則是「渡船」的意思。在古代戰爭中,人們常用「破釜沉舟」來比喻決一死戰,不留退路。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破釜沉舟」也常被用來比喻「下定決心,準備犧牲,不顧一切地去取得成功」。「破釜沉舟」一語最早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 河北邢臺市平鄉縣,西楚霸王項羽在這裡一戰成名
    只要你對秦漢史稍有了解,一定知道那場名垂千古的大戰——巨鹿之戰(也稱鉅鹿之戰)。這場決定我國歷史走向、轟轟烈烈的滅秦大戰,就發生在平鄉縣。你可能會拿出一張河北省地圖說:不對,巨鹿是發生過這場大戰,但巨鹿縣就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地圖上,和平鄉有什麼關係?這個事比較簡單:現在的巨鹿縣在秦朝時還不存在,當時秦朝確實設有巨鹿縣,縣治卻在現在的平鄉縣城。
  • 破釜沉舟的故事 | 聽故事,學成語No.10
    破釜沉舟秦朝晚年,秦國將領章邯帶軍攻打趙國,趙軍不敵,無奈之下退守巨鹿之地,即如今的河北平鄉一帶。宋義帶領軍隊前往,到了安陽這個地方的時候,停駐了46天之久,遲遲不動。這可惹得項羽著急得不行,十分不滿,多次強烈要求進攻決一死戰,以此解救被困的趙國。可宋義卻認為要等到兩軍交戰多時,秦兵疲憊不堪後出動才好出動一舉拿下。此時軍中缺糧士兵萎靡,而宋義卻絲毫不擔心整日飲酒作樂,項羽實在難以容忍,於是進入營帳殺了宋義,並指責他叛國,贏得了眾將士的擁戴。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文化素養之項羽成語篇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是文化素養中一個重要人物,在教師資格考試中,被結合成語進行考察。
  •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誰?破釜沉舟是什麼意思?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誰歷史上的經典故事「破釜沉舟」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該典故由司馬遷記錄在史記之項羽本紀中,項羽本非帝王,司馬遷卻將之列入帝王列,可見對他的至高敬仰以及對楚霸王悲壯一生的感嘆。
  • 成語「破釜沉舟」的來歷
    項羽出身於貴族,祖父是楚國的名將項燕,後來在秦國消滅楚國的過程中,項燕被殺,楚國歸了秦國,項羽一家由貴族變成了亡國奴。項羽在很小的時候就由他的叔叔項梁撫養,由於項羽不喜歡學文,又天生神力,項梁便傳授項羽兵法,以便將來反秦復楚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