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劉邦滅秦之戰中,項羽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平鄉鎮)城下,進行了殲滅秦軍主力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章邯擊敗趙軍,攻佔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趙王歇、趙相張耳由信都(今河北邢臺市)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離部20萬人包圍巨鹿,自率20萬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修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補給王離軍。趙將陳餘、張敖、燕將臧荼、齊相田都等先後率軍於巨鹿外圍救趙,但畏懼秦軍,不敢出戰。
巨鹿守軍兵疲糧少,危在旦夕,趙王歇遣使求救於楚軍。為避免反秦武裝力量被各個擊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5萬楚軍北上救趙。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當時,不幸遇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宋義命士兵紮營,停滯不前。
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
一到戰場,項羽馬上發出命令,讓楚軍迅速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親自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無比,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
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破釜沉舟背後的學科解讀
上文提到,在面對數倍於己的秦軍,項羽鑿破船底、砸爛炊具,視死如歸,看似一腔熱血上頭、誓與秦軍拼個魚死網破,但是背後蘊含豐富的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是後世學習的經典案例: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戰爭取勝是一種目的,而整個戰爭過程則是認知、情感、意志綜合作用的過程。項羽所採取的破釜沉舟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應激反應,以在險惡處境下激發將士們的鬥志。
戰爭需要群體的統一行動,這種統一,首先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認同與一致。大敵當前,軍事行動的開始,指揮者就把嚴重的情況告訴大家,採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兵無退路的非常之舉,向戰士們示以必勝不敗的決心。
這一情勢迫使戰士們產生強烈的情感追求,極大地激發起作戰情緒,英勇奮戰,視死如歸,其意志行為就會像扳動弩機使箭射出一樣,勢不可擋,壓倒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其次,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和經濟學裡的沉沒成本極其相符。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其實是之前發生的成本,是一項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雖然沉沒成本與當前決策無關,但是當要做決策時,沉沒成本的大小往往起到決定性影響。
在有沉沒成本的情況下,決策者在面對新選擇時,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到前期投入的成本。前期投入越大,就越不捨得退出。每個人在面對新選擇時,都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有時候還會因為沉沒成本過大,而放棄了更好的新選擇。
在破釜沉舟的事例中,項羽給將士們的沉沒成本越來越大,從三日之糧到鑿船,最後大到了生死決策,大到了沒有任何退路,「你繼續是死,不繼續也是死」,為了一線生機,眾將士們不得不選擇繼續追隨項羽,因為此時除了繼續向前,已別無他法。
最後,從管理學的角度,破釜沉舟是一種需求激勵的方法,符合管理學中的需求激勵理論。該激勵理論指的是通過制定明確目標,而將獎勵極端化,促成對員工和組織工作的承諾最大化,最後調動員工的潛力以做出最大成績的一種理論方法。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在渡河之後,要求麾下將士把一切成本和底線拋棄,與秦軍決一死戰,只要勝利,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在沒有後路的情況下,項羽全軍萬眾一心,力往一處使,打敗了有後路可退的秦軍,項羽此舉達到了激勵的最大效果,使每個軍士都發揮出十倍的潛能。
歷史的車轍
總的來說,項羽的破釜沉舟看似是歷史的偶然,實際上,是項羽和其智囊團的智慧、以及楚國勢力常年鍛鍊出的組織信任和組織潛力綜合之後的成果,相比之下,秦軍勢力內部猜疑、凝聚力不強、且秦二世殘暴統治早已失去人心,將士早已寒心,更不用說萬眾一心。
因此,巨鹿之戰的勝利,在歷史上必然屬於項羽,而背後濃縮的心理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精華,是後世商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