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儘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從佛教的觀點講,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第一、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而仁愛呢?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麼?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不顧惜地拋棄了,唯有自己的生命,怎樣也捨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隻手,或鋸去了一隻腳,犧牲了身體一部分,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願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教人「不殺生」。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的存在,卻又不是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生命才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財產,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佔、剝削了去,那麼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付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了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己有,那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相關焦點

  • 《善生經》對現代倫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啟示
    除此,就各個人,就各個家庭來說,每個人、每個家庭只要作到佛陀在《善生經》中所開示的人生功課,就能圓成「善生」的夢想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個人、家庭與社的莊嚴,缺了這些莊嚴,個人和家庭就不真不善不美了;個人和家庭都不真不善不美,社會的真善美就更遑論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建構真善美人生、真善美生活、幸福人生、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是「作為一個人」的必修功課。
  • 評論:法律並不是越多越好 應慎入道德
    把積極的道德標準定為法律應遵循的準則,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婚姻法中的「贍養扶助老人、扶養配偶、撫養教育子女」規定;將某些消極道德義務通過立法予以禁止,如禁止詐騙、作偽證、貪汙受賄。某些法律規範反過來又樹立起新的道德規範。如不許闖紅燈,禁止違章建築,禁止黑市交易,禁止不正當競爭。  道德是衡量法律是否是善法的重要尺度。只有符合社會公德的法律,才有現實基礎。
  • 老子《道德經》所提出的,人生最好的5種狀態是什麼?
    子曰曾經問過朋友:人生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朋友開玩笑道「花錢花到手軟,睡覺睡到腿軟」,子曰沒有否認朋友的看法,畢竟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的想法,但若要有人問我,我想,大概做到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這5種狀態吧!
  • 人生三階段:感性、道德、宗教
    在他眼裡,根本沒有道德和任何約束。為了避免欲望滿足後的無聊,他不斷追求一個又一個新的欲望,不斷改變尋樂方式。從表面上看,感性的人非常自由,為所欲為,實際上他們卻被內在的空虛和無聊所吞噬。他被自己的欲望驅動著尋歡作樂,完全喪失了自己對於生命的獨特感受。他會有苦惱,卻不明白苦惱的根源;他無聊,卻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含義。
  • 蘇東坡有五首詩詞,既是人生五種經歷,也是做人五種境界
    這些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的人生變成一壺陳年老酒,似乎越是陳釀的時間長,越是散發著濃烈的醬香。距今千年前的北宋,有一個人才華橫溢,論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書畫,他是宋四家之首。雖然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終生活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此人便是宋朝第一才子——蘇軾。
  • 《道德經》:人生承受的所有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圓滿
    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五種類型的家長,造就孩子的五種人生
    五種類型的家長,造就孩子的五種人生。這種家長,孩子的人生只能看自己的造化。二、包辦型包辦型的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是相當的好。他們不但把孩子養大,還為孩子準備好了生活上的一切,吃的、穿的、用的,為孩子買好房子、車,留下存款,留下遺產。這樣的家長好是好,就是不知道他們離去以後,他們的孩子會過得怎樣?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要讀懂道德經,首先要明白到底什麼是「道」。自古至今,眾多解說,莫衷一是。
  • 感悟人生的經典句子:道德與人生
    道德的高低決定人生品質的優劣,人生的美麗或醜陋始終與道德不能分割。人生路漫漫需要道德的扶正、需要道德的沐浴,高尚的道德最終會轉化為世界的正能量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在人間窺探,道德模範深深觸動原本絕望的心靈,讓頹廢的精神再次點燃希望的憧憬、讓人生路華麗優雅。  用愛託起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以女子柔弱的雙臂接住從十樓墜落的兩歲女嬰。
  • 人生,永遠不要揮霍這五種東西
    人生最不該揮霍的五種東西,越揮霍你的人生就會越失敗一、時間人活於世,3萬多天的時間看似漫長,實則很快,快到轉眼間你就度過了童年,錯失了青春,快到不經意間你就錯過了愛情,丟失了友情,快到眨眼間你就失去了鬥志,歸順於現實,一切都是那麼的快,一切都是那麼的速度,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第二忌:招搖《道德經》裡講:「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一個人,可以具備過硬的實力、高尚的德行。卻不能到處誇耀,給自己樹敵。槍打出頭鳥,樹大易招風。
  • 人生難得一知己,五首詩詞,願大家且行且珍惜
    人生難得一知己,五首詩詞,願大家且行且珍惜。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人生知己不多,且行且珍惜。2.《留別王維》(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導讀】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在這首詩中,孟浩然也抒發了他在仕途上沒有人引薦,缺少知音的關懷。現在的我們在職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果在單位沒有人照應,沒有人推薦,一樣得不到較大的晉升空間。
  • 2018年自考《中國傳統道德》複習試題及答案
    具體的講,對待中國傳統道德,我們應採取的基本態度是: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第一,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說明我們的繼承是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進行的。第二,棄糟取精是繼承傳統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
  • 被替換的人生和那被踐踏的道德
    被交換的人生農家孩子!學習成績優異!高考遭遇滑鐵盧!放棄學業,步入社會!不斷學習,發現自己已經是畢業多年且參加工作!面對這樣的安排,有誰能不痛心!你以為的道德約束力只是約束了你自己。2、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在目前的情況下,以前的當事人已經開始四處走動,各種博同情,賣可憐,試圖用另一種方式軟化這個事情的銳度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如終,則無敗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金剛經》和《道德經》的同一性,如何指導我們更積極的人生
    飯後從南門穿進城,沿復興路行至人民路,從人民路往下,到洱海門,回客棧。下午沿洱海環路跑步,5公裡左右,晚餐不食。其餘的時間,讀書。印象深的是兩本:一本是《水滸傳》,共三冊;一本書是《道德經》。說來讀《道德經》,本來沒有在計劃之列。
  • 優秀教師應具備的五種素質
    我認為,高水平的優秀教師應具備下述五種素質。  熱愛教師這個職業並努力使之成為自己的事業  雖然從職業分類上看,高校教師同屬於專業技術人員,但他卻是以培養專門人才為己任的、特殊的專業技術人員,因而社會屬性也很突出,所以我認為僅僅將教師崗位視為個人謀生手段的職業是不夠的,應該把它提升到事業的高度。
  • 我究竟該怎樣生活——讀《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圖)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人忽略了這個,乃至在人生的道路走向上迷失,離出發的路漸行漸遠。  由陳嘉映所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一書,圍繞「我究竟該怎樣生活」這個核心命題,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針對現實中的各種現象展開探討。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從倫理、倫理學、價值、實踐、知行關係、道德等問題作為切入點,闡釋他對倫理學與生活的理解。
  • 《道德經》全篇最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的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