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階段:感性、道德、宗教

2021-03-01 哲思學意

感性階段人為物慾所支配,道德階段人為理性所支配,宗教階段則為信仰所支配。

祁克果認為生命有三種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詞是「階段」,他把它們稱為「感性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他用「階段」這個名詞是為了要強調人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較低的階段,然後突然躍升到一個較高的階段。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活在同樣的階段。

性階段

感性階段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處於這個階段的人,為肉慾和本能衝動所支配,想方設法追求官能的滿足。他們花天酒地,縱情聲色,祁克果自己在年輕時也有過這樣的生活。在他眼裡,根本沒有道德和任何約束。為了避免欲望滿足後的無聊,他不斷追求一個又一個新的欲望,不斷改變尋樂方式。

從表面上看,感性的人非常自由,為所欲為,實際上他們卻被內在的空虛和無聊所吞噬。他被自己的欲望驅動著尋歡作樂,完全喪失了自己對於生命的獨特感受。他會有苦惱,卻不明白苦惱的根源;他無聊,卻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含義。

祁克果作為一個過來人,他知道這種生活多麼膚淺,這種人不可能對人生有什麼深刻的感受。如果一些敏感的人最終發現追求物慾找不到拯救的出路時,他們就會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這使得他們飛越到另一個生活階段——道德階段。

德階段

道德階段的人,對於人生的意義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知道,追求感官享樂來追求幸福不啻於緣木求魚。幸福的根源在我們內心。

道德階段產生悲劇英雄,如蘇格拉底的悲劇英雄形象。感性生活不等於惡,而是無所謂善惡。道德生活則有明確的原則,它要求人們為了普遍原則放棄自己。有道德的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善良、正義、節制和仁愛等美德。這些美德不是外在的強加或先驗規定,而是出於人們自我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在善惡間作選擇,而是一種更為根本的選擇。這種道德的選擇類似於尼採的價值重估。

然而,人並不能時時處處都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當有道德的人意識到他未能滿足他承諾的道德義務時,他會有一種罪惡感。解決罪惡感道德無能為力,而牽涉到對上帝的信仰。這時,人們可以選擇或者拒絕對上帝的信仰,如果選擇對上帝的信仰,就進入人生第三個階段——宗教階段。

教階段

宗教階段是人與上帝直面相對的階段。感性階段人為物慾所支配,道德階段人為理性所支配,宗教階段則為信仰所支配。在這個階段,人發現自己在趨近上帝時才真正實現了自己。宗教階段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階段,它甚至要求人做出比道德階段更大的犧牲。在這個階段,起作用的不是普遍的道德理性,而是絕對的上帝的意志,它不像道德律一樣,它沒有普遍性。

也只有這種超理性的宗教信仰,人們才能達到與上帝面對面的階段,才能成為上帝面前的人。

祁克果的人生三階段很容易讓人想起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式辯證法,其實不然。人生三階段是三種生活狀態,三種人生的可能性,決非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反,大多數人經期一生都在經歷感性階段,只有很少的人達到宗教階段。三個階段間沒有邏輯關係,不是正反合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轉換的動力是意志的行動,而不是理性的邏輯,即人的選擇。

在主頁面輸入想了解的 哲學關鍵詞 可獲取其他相關文章^_^

合作請加微信:jinzhe1104

點這裡尋找哲學寶藏

↓↓↓

相關焦點

  • 第一章,宗教與人生 一.宗教的起源(二)——探求
    第一章,宗教與人生一.宗教的起源(二)——探求其實人類認識也就是理性的局限性早為康德所知,也就是康德著名的二律背反定律,康德的四個二律背反實例都與無限相關,實際就是有關無限的問題。繆勒在康德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認為,人類有著與感性,理性並行的第三種認識功能---認識無限的功能,也就是產生宗教的功能,通過宗教認識無限。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在宗教問題上, 不管是神人同形同性說, 或者是迷信、狂熱、頓悟、魔術等等, 都是理性超出自己的界限而陷入的迷失。  我們之所以需要宗教, 是因為出自純粹理性的道德法則會指向至善, 即德性和幸福的統一, 而這一點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及。我們能做的就是立意做一個道德的人, 並在此前提下希望得到相應的幸福, 這才需要宗教。這種宗教就是道德的宗教, 即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良好生活方式的宗教。
  • 道德究竟是什麼?東西方在道德上的分歧,以及殊途同歸
    從這個角度講,其實道德和人性本能所追求的舒適、快樂、貪婪是相背離和相衝突的,而且,道德常常要求超越或者否定個體的感性幸福、快樂以至生命、生存而取得崇高的尊嚴地位,比如我們會讚揚那些寧死不屈,自我犧牲的人。所以,在康德這裡,或者說在西方思想中,道德規範雖然是來源於經驗,並形成於理性,但它超越了個體感性的生命,也與任何經驗和理性無關。
  • 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揭牌典禮
    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揭牌典禮暨全球化視域下的道德與宗教學術論壇圓滿舉行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0日,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揭牌典禮暨全球化視域下的道德與宗教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希望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的師生,能夠發揚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積極研究我國現階段如何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如何推動道德文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課題。蔣堅永指出,目前高校已經成為道德與宗教研究的重要力量。清華大學成立道德與宗教研究院,不僅有益於清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且有助於促進當前我國宗教的和諧、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
  • 為什麼宗教不應該指導道德?
    有人可能會說,你看那些真的興旺的宗教,他們的教義都跟我們一般接受的道德原則相差不遠,可見教義就算無法「支持」道德見解,它們也可以當做可靠的「參考」。這種說法讓我想到,美國哲學家Walter Sinnott-Armstrong在Philosophy Bites談論無神論者何以能夠擁有道德觀時提到:所有宗教教義內含的那些最重要的道德規範都很類似:不能殺人、善待親友…等等,Sinnott-Armstrong認為這顯示並非是宗教提供人們道德觀,而是宗教刻意模擬人們本來就有的道德觀,這樣它們才能存活下來。
  • 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
    今天的題目是「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我們要討論的不是特定的宗教,而是廣泛意義上的宗教,儘管終極而言,每個宗教都是獨特的,每個宗教對於人生與社會的意義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宗教」跟「意義」這兩個詞彙。所謂「意義」,有兩方面的含意,第一方面就是denotation、connotation。當我們問「What do you mean?」
  • 愛最感性地表現了一個人的本質
    [1]同17-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費爾巴哈確實更接近人的社會本質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我們甚至可以讀到這樣的話:「孤立的、個別的人,不管作為道德實體或作為思維實體,都未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但是這個統一隻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區別的實在性上面的。」「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2]如此等等。
  • 清華大學成立道德與宗教研究院 國家宗教局致賀
    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揭牌 2015年12月10日,清華大學舉行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揭牌儀式暨「全球化視域下的道德與宗教」學術論壇,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應邀出席並致辭。 蔣堅永在致辭中指出,當前,道德和宗教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促進宗教和諧,保持宗教健康發展,加強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正能量,是我們面對的重要時代課題。加強對道德和宗教的研究,建構道德和宗教研究的理論體系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床品:人生三階段,美夢都相伴(圖)
    床品:人生三階段,美夢都相伴(圖) 2010-10-28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心境,選擇物品的角度也不同。
  • 楊林柯:《美國語文》中的宗教、神話與道德
    從課前課後的許多練習設計來看,確實就像我們現在的新課程理念所設計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僅僅教教材。讓教材成為一個多元的工具,可以承載世界的多元與人的多元,這就放大了語文視界,直面人的存在。本文只談《美國語文》中的宗教、神話和道德。
  • 男生感性會不會沒人喜歡?感性的男生能要嘛
    感性的人,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更遵從自己的意識,也就是習慣於從心所想出發,不會更多的考慮客觀條件,若是以主觀看法為主導即會變成唯心主義和宗教感性人的優點:感情豐富、有人情味、心軟善良、情感細膩、感受力強、藝術天賦高、浪漫、具有感染力感性的人缺點:多愁善感、感情用事、主觀、情緒化今兒就來說說感性的男生好不好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感性並不控制知性」,那種看起來是直覺性的判斷,都是出自知性的,即使是模糊的判斷;3.「感官並不欺騙」,所謂的感性假象其實最終也是知性的錯誤所致。二、道德中的感性與認識領域中對感性功能的確定界定不同,康德在道德領域中對感性作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2017年03月17日 09:39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楊小剛 字號 內容摘要:
  •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領袖聯盟敦促成為各國的「道德良心」
    ,稱參與政治可能會損害他們的「道德發聲」,並建議他們應該立志成為本國的「道德良心」,以便更為有效地促進和平議程。聖奧拉夫學院印度裔宗教學教授安納塔南德·蘭巴坎(Anantanand Rambachan)在「和平宗教」(Religions for Peace)會議上發言:「我想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宗教領袖和宗教社團,我們很容易被國家的陷阱所吸引、被掌權機遇所誘惑,因此我們會傾向於對我們的道德發聲作妥協。」
  • 淺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能綿延2000多年,說明其本身擁有巨大的能量,我們認識宗教,信仰宗教,就是希望我們的個人精神世界能融入到宗教的海洋裡,吸取精華,進而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生命能量,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時,我們要時時警醒,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信可以,不能入迷,不能把自己完全託付給宗教,不能在宗教的海洋裡找不到自己,那樣就捨本逐末,得不償失了。
  • 人生的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愛自己,愛他人,終極目標是什麼?
    而到了近現代西方哲學,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思想文化運動,理性主義逐漸成為了西方思想發展的主流。在此期間,也湧現出了一大批非常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比如盧梭、伏爾泰、笛卡爾、斯賓羅莎、貝克萊、大衛休謨、萊布尼茨,洛克等等。這時期的哲學,主要研究的話題是「人應該如何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我們的知識怎麼來的」,「人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等等。
  • 柳立言的秘密書架:法律·宗教·人性·道德
    在近代臺灣,極為西化的「制度」(請注意:僅是制度,不包括思想和行為),非法律莫屬,其中有不少道德觀念,事實上跟中國傳統大同小異,如尊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覬覦別人的妻子和不可貪圖別人的財物等,今日謂之普遍價值,是不分中外和古今的。時常聽到人說,法律只維持最低的道德標準,這是很奇怪的話。
  • 《道德哲學》:揭秘人生幸福根基,只需這本書!
    同時它圍繞功利主義、道義論和德性倫理三大流派,以哲學推理、思維實驗和生活案例的方式,整合2500年思想資源,從結果、動機和品格等各個方面淋漓盡致地闡釋了我們現今面臨的道德難題,幫助我們藉助哲學工具,告別盲從,重塑道德人生觀,探索人生幸福根基。
  • 第一章,宗教與人生 一.宗教的起源(一)——感慨
    第一部,總論與英國革命前第一章,宗教與人生一.宗教的起源(一)——感慨人是誰?人生而何來?死而何往?人因何而活?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承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些生命本原的問題才是我們人生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問題,也許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淹沒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是每當夜深人靜,感覺到時光流逝,青春早已一去不復返,人生將要進入暮年,這些問題就會突然冒出,縈繞於心頭,久久無法散去。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道德,政治和宗教(Morals,politics and religion)    我們發現在我們三個理性主義者的認識論和形上學上存在著有意義的相似性。但是在他們的道德、政治和宗教主張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重要的不同點。事實上,在每個主題下,我們發現他們之間總有差別,並且任何兩個人對同一主題都有著不同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