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階段人為物慾所支配,道德階段人為理性所支配,宗教階段則為信仰所支配。
祁克果認為生命有三種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詞是「階段」,他把它們稱為「感性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他用「階段」這個名詞是為了要強調人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較低的階段,然後突然躍升到一個較高的階段。許多人終其一生都活在同樣的階段。
性階段感性階段指追求感官享樂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處於這個階段的人,為肉慾和本能衝動所支配,想方設法追求官能的滿足。他們花天酒地,縱情聲色,祁克果自己在年輕時也有過這樣的生活。在他眼裡,根本沒有道德和任何約束。為了避免欲望滿足後的無聊,他不斷追求一個又一個新的欲望,不斷改變尋樂方式。
從表面上看,感性的人非常自由,為所欲為,實際上他們卻被內在的空虛和無聊所吞噬。他被自己的欲望驅動著尋歡作樂,完全喪失了自己對於生命的獨特感受。他會有苦惱,卻不明白苦惱的根源;他無聊,卻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含義。
祁克果作為一個過來人,他知道這種生活多麼膚淺,這種人不可能對人生有什麼深刻的感受。如果一些敏感的人最終發現追求物慾找不到拯救的出路時,他們就會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這使得他們飛越到另一個生活階段——道德階段。
德階段道德階段的人,對於人生的意義有清楚的認識。他們知道,追求感官享樂來追求幸福不啻於緣木求魚。幸福的根源在我們內心。
道德階段產生悲劇英雄,如蘇格拉底的悲劇英雄形象。感性生活不等於惡,而是無所謂善惡。道德生活則有明確的原則,它要求人們為了普遍原則放棄自己。有道德的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善良、正義、節制和仁愛等美德。這些美德不是外在的強加或先驗規定,而是出於人們自我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在善惡間作選擇,而是一種更為根本的選擇。這種道德的選擇類似於尼採的價值重估。
然而,人並不能時時處處都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當有道德的人意識到他未能滿足他承諾的道德義務時,他會有一種罪惡感。解決罪惡感道德無能為力,而牽涉到對上帝的信仰。這時,人們可以選擇或者拒絕對上帝的信仰,如果選擇對上帝的信仰,就進入人生第三個階段——宗教階段。
教階段宗教階段是人與上帝直面相對的階段。感性階段人為物慾所支配,道德階段人為理性所支配,宗教階段則為信仰所支配。在這個階段,人發現自己在趨近上帝時才真正實現了自己。宗教階段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階段,它甚至要求人做出比道德階段更大的犧牲。在這個階段,起作用的不是普遍的道德理性,而是絕對的上帝的意志,它不像道德律一樣,它沒有普遍性。
也只有這種超理性的宗教信仰,人們才能達到與上帝面對面的階段,才能成為上帝面前的人。
祁克果的人生三階段很容易讓人想起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式辯證法,其實不然。人生三階段是三種生活狀態,三種人生的可能性,決非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反,大多數人經期一生都在經歷感性階段,只有很少的人達到宗教階段。三個階段間沒有邏輯關係,不是正反合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轉換的動力是意志的行動,而不是理性的邏輯,即人的選擇。
在主頁面輸入想了解的 哲學關鍵詞 可獲取其他相關文章^_^
點這裡尋找哲學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