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自由薦書環節,是我每周焦慮的源頭。
每次推文剛剛發出,我就開始焦慮——下周推什麼。
在這裡給新來的書友們解釋一下,每周六的自由薦書,都是幾乎沒有限制的——既沒有活動書單,也沒有範圍要求,有時候推的書剛好網站無貨,甚至不必有購書連結。意義就在於,想要單純的和書友們交流分享閱讀本身的樂趣。
而隨著寫過的自由薦書推文越來越多,我自己的庫存就越來越少。如果在這個「周六到周六」的循環中,我沒有讀到新的值得推薦的書,那麼隨著「庫存」的減少,總有一天我會陷入無書可推的尷尬。
這就是我焦慮的來源。給自己設定好極端場景,然後不斷想像它出現的那天,我要如何應付。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有空就要找書來看,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
每翻開一本書,我都要想,它適不適合推薦給書友,它值不值得分享給大家,和之前推薦過的書有題材上的重合嗎?它有趣嗎?好讀嗎?會被喜歡嗎?如果要把它推薦給書友們,文案要怎麼寫,才能讓可能會喜歡它的人不要錯過它?
別說享受閱讀的樂趣了,我甚至很難集中精力讀完任何一本書。
前兩天翻開《焦慮星球筆記》的時候,我抱著喝點雞湯補補的心態。
畢竟在這本書的推薦文案中這樣寫:
一本應對現代世界的誠實而人性化的完美指南。——《衛報》
如果現代生活也令你焦慮,這就是給你的書。──克勞蒂亞·哈蒙
推薦每日服用這本書至少兩次。充滿了智慧、愛,與幽默。──史蒂芬·弗萊
《焦慮星球筆記》教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生存,現代人太需要這本書。──妮琪拉·勞森
是不是看起來很厲害?
但事實上,結果是我越看越焦慮,看完之後順利收穫了比之前還要多的不安和疲憊。我沒有辦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擁有的東西上,總是在尋找的路上,但並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關於現代人的大部分焦慮,作者給出最靠譜的建議是——適當斷網,主動屏蔽媒體廣告。
但問題就在於,作為一個賣書的,這正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坦白講,我自己看到網站的活動,也會產生「不買就虧了,不看就晚了」的焦慮——這應該同樣也是很多書友購書的原因之一。
大家其實都在同樣的欲望和焦慮裡沉浮,如果能偶爾上來透透氣,收穫一些舒展的瞬間,再用這些瞬間裡得到的能量,去應付日常的焦慮,達到某種平衡,就已經很幸運了。
小圖今天要分享的,其實是一本讓我得到了「舒展的瞬間」的書。
它是來自一位小朋友的詩集,多小的小朋友呢?
心上還沒有裹起繭子,使用文字的能力還沒有受到教科書的汙染,感受世界的觸角還沒有被剪去任何一個——詩人伊沙說,你看她的詩,不只是「兒童詩」,有那種「對於成人詩歌經驗的冒犯」。
多麼令人心醉的冒犯——
「太好了
我比姐姐
多個姐姐」
這是6歲的姜二嫚寫的詩。
「如果有誰對我說
我愛你
這絕對絕對不是原創
原創在媽媽那裡」
這是8歲的姜二嫚寫的詩。
就是這樣的小詩,讓我每翻一頁都發出「嗚嗚」的哽咽,我羨慕她好富有、好豐盛的感受力,我嫉妒她好樸素、好直接的語言運用力。
她寫「風沒有家」,下一句是「風要家幹什麼」。
不像我這樣沒出息的大人,什麼都怕,怕風,怕沒有家,怕風沒有家。
你們知道小朋友寫給這個世界的真心話,擁有多麼大的能量嗎?
還有小朋友看書,結果被爸爸催著吃飯,也寫了一首詩:
「我在看書
越看越好看
感覺升上了天堂
爸爸一遍遍叫我吃飯
像是一點點掉下了地獄」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很多「快樂地獄」。
小朋友的世界好像就只有天堂和地獄這兩個地方。他們還不知道卡在人間的滋味。
姜二嫚的詩
「二嫚寫得天真爛漫,我仿佛看見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這就是詩歌,詩歌的分行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它表達了什麼,而詩歌表達的總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孩子無邪的眼睛裡,她說這是詩歌,這就一定是詩歌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童年,她的詩是一個捷徑,讓我們輕易就觸碰到已經走遠的那片天空。」
——餘秀華
各花入各眼,雖然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收穫了無數焦慮,但也看到有朋友說自己看完後有所收穫。
其實書中確實也講了很多關於焦慮的知識,對於如何同焦慮相處,如何接納自己有很多極具啟發性的思考。
所以一併放上來供書友參考!
焦慮星球筆記
超載的星球,住滿了迷失的心靈 生活看似選擇無限,但擁有再多,心靈卻依然脆弱 一切都來不及、不夠多、不夠好。我們困在焦慮裡 世界失速,我們活著,該如何不跟著瘋狂?
關於時間不夠 我們被時鐘奴役,被發光的智能型手機宰制。
不再是時間輔助我們,而是我們為時間發愁。明明電子郵件比寄信快,想買什麼一鍵就可下單,顯然問題不是時間不夠,而是我們被刺激去做的事情超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