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年齡」、轉化型罪名、純正的不作為犯完整總結,快碼住!

2020-12-25 騰訊網

刑法中的「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第17條)

(年齡起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日起算)

司法解釋中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準,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

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教唆犯

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無期徒刑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根據司法解釋,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不得適用死刑的對象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累犯

年齡條件:前後罪都必須是已滿18周歲的人犯罪。

緩刑

對於不滿18周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75周歲的人,如果滿足緩刑的適用條件,應當宣告緩刑

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

被害人已滿18周歲的,被害人不同意——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

被害人已滿18周歲的,被害人同意——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

被害人未滿18周歲的,無論是否同意——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

「強姦罪」

強姦14周歲以上的女性——強姦罪

姦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強姦罪

強姦不滿14周歲的男性——猥褻兒童罪

強姦14周歲以上的男性——強制猥褻他人罪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係構成犯罪的,以強姦罪定罪處罰。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係,情節的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姦淫不滿12周歲的幼女,推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

姦淫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被害人,從其身體發育狀況、言談舉止、衣著特徵、生活作息規律等觀察可能是幼女,而實施姦淫等性侵害行為的,應當認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

拐賣婦女兒童罪

如果拐賣已滿14周歲的男子,限制其人生自由,以非法拘禁罪論處。

僱傭童工從事危重勞動

違反勞動管理法規,僱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

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

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

有第一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遺棄罪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轉化型罪名

1、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罪的(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第238條第3款);

2、收買被拐買的婦女、兒童罪—拐買婦女、兒童罪(收買後又出賣的情形,241條第5款);

3、妨害公務罪—聚眾阻礙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罪(242條第2款);

4、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致人傷殘、死亡的,247條)

5、虐待被監管人罪—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罪(致人傷殘、死亡的,248條);

6、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盜竊罪(253條第2款);

7、搶奪罪—搶劫罪(攜帶兇器搶奪的,267條第2款);

8、盜竊、詐騙、搶奪罪—搶劫罪(269條);

9、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公款罪(歸個人人使用的,384條第2款);

10、聚眾鬥毆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致人重傷、死亡的,第292條第2款);

11、非法組織買血罪、強迫買血罪—故意傷害罪(造成他人傷害的,333條第2款);

12、非法提供麻醉藥品、精神病藥品罪—販賣毒品罪(有償提供或者向販毒分子提供,第355條);

13、挪用公款罪—貪汙罪(根據高法司法解釋,兩種情形發生轉化)

純正的不作為犯

1、遺棄罪;

2、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3、戰時拒絕、逃避徵召、軍事訓練罪;

4、戰時拒絕、逃避服役罪;

5、戰時拒絕、故意延誤軍事訂貨罪;

6、戰時拒絕軍事徵用罪;

7、徇私舞弊不徵、少徵稅款罪;

8、拒不救援友鄰部隊罪;

9、遺棄武器裝備罪;

10、遺失武器裝備罪;

11、遺棄傷病軍人罪;

12、戰時拒不救治傷病軍人罪;

13、其他瀆職性犯罪,如私放罪犯、玩忽職守等。

碼住這篇乾貨,考試一分不丟

下期預告:「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招生信息」

拒絕放養式背誦,這裡有導師親自帶班

告別低效率背誦,這裡有六輪層層闖關

不要無收穫背誦,這裡有監督檢測模考

導師高分背誦班 ,一個更懂你的法碩背誦營

文都敏行法碩學員學習日常

文都敏行法碩學院測試

本文轉自公主號「文都敏行法碩」(wdmxfs),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純乾貨|大神總結,刑法分則重要罪名(1)
    關鍵詞刑分重要罪名(上)刑法分則的罪名辣麼多,怎麼區分重點罪名及普通罪名呢?重點罪名又該如何記憶?跟著合合菌來劃重點吧。本文整理自一位學神小可愛對《徐光華講刑法》的重點總結,拿走不謝~刑法分則知識清單(1-30)1.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區分;2.故意殺人罪;3.故意傷害罪;4.過失致人死亡罪;
  • 純乾貨|大神總結,刑法分則重要罪名(3)
    5非法拘禁罪1、保護法益:他人人身自由2、行為方式:拘禁→限制自由3、致人重傷、死亡的定性(1) 轉化犯索債時,扣押與債務人沒有共同財產關係、扶養、撫養關係的第三者作為人質的,成立綁架罪4、從重處罰的情節(1) 毆打、侮辱情節(2)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
  • 一文解析刑法中的不作為犯
    一、概述犯罪行為的實施,大多是以作為的形式來實現,不作為僅僅是作為的補充形式。不作為犯可分為純正不作為犯與不純正不作為犯。純正不作為犯,是指構成要件規定只能以不作為犯的形式實施的犯罪,其違反的是命令規範,典型的如拒不提供間諜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證據罪,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等。不純正不作為犯,是指行為人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通常由作為形式實施的犯罪。
  • 犯意在轉化型犯罪中的作用
    轉化型犯罪是指由法律特別規定,某一犯罪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另一更為嚴重的犯罪,相應依照後一種罪定罪量刑的犯罪。  實行過限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由實行犯實施的超出共同犯意之外的犯罪行為。認定是不是實行過限,關鍵要看行為人是否有超出的犯意。
  • 刑法上的轉化型搶劫是什麼意思?轉化型搶劫需要怎樣的條件?
    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註:即依照搶劫罪定罪處罰)。在刑法理論上,由盜竊、詐騙、搶奪轉化的搶劫被稱之為轉化型搶劫。
  • 【探討】論不純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來源——以宋福祥案件為視角
    不純正不作為犯,是指某種犯罪既可以由作為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構成的情況下行為人以不作為實施的該犯罪。因為不純正不作為犯並未有刑法明文規定只能由不作為構成,所以不純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就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
  • 刑法中想像競合犯
    想像競合犯,指行為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罪名的情況。由於想像競合犯只有一行為,從重視行為在確認罪數方面的地位的觀點看,以「一行為」而犯數罪,不是實際的數罪,而是觀念上的數罪或者想像的數罪,所以想像競合犯又稱為觀念競合犯或想像數罪。含有貌似數罪實為一罪的意味。
  • 論我國刑法中的身份犯
    關鍵詞:身份犯,不作為犯,共同犯罪,國家工作人員   前 言  在刑法中,身份不僅是一定社會關係的反映,同時也具有特定的內涵,它是影響定罪與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國家職能的實現、與公民人權的保障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而一直是中外刑法學界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 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應否擴展
    其次,我國現行刑法中關於不作為的罪名設置不夠科學,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純正不作為犯罪過於集中於少數幾種身份犯罪,分布不夠合理。以上可見,我國刑法分則中的純正不作為犯罪主要集中於軍事和瀆職兩個領域,且多為身份犯,非身份犯較少,與國際社會許多國家刑法中數量眾多的非職務性、非身份性純正不作為犯罪相比,我國刑法中的非職務性、非身份性純正不作為犯罪明顯不夠,不盡合理。二是研究表明,我國刑法中的真正不作為犯罪數量顯著低於域外刑法,未來可考慮適當增加。
  • 淺析不作為犯的義務來源
    在理論上根據刑法規定的行為類型和實際犯罪行為的類型兩個標準,把不作為犯分為純正不作為犯和不純正不作為犯,這種分類是建立在法定的行為樣態和實際的行為樣態基礎上的,而沒有從作為義務的來源角度進行考慮。行為樣態確實是純正不作為犯與不純正不作為犯的一個區分點。但必須指出的是,從行為樣態界分二者仍然是一種表象的或者淺層次的界分,並未觸及問題的實質所在,即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
  • 社區公共基礎知識:關於刑法分則若干罪名的區分
    2021年社區筆試課程免費領社區工作者考試臨近,每年考察的法律知識約佔總分的25%,其中刑法罪名的考察比較頻繁,這些罪名通常用案例形式展現,其中一些罪名學員很難區分開,原因在於這些罪名的構成要件相似,抑或是罪名存在轉化情形,對於相似構成要件有時找準一點即可區分開。
  • 對我國刑法罪名的理解和分析
    二、我國刑法條文頒布以來,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對罪名的規範化、統一化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於1997年頒布了第一部刑法典,但該部法典在刑法分則條文中沒有規定罪名,以至於在較長一段時期,罪名的不規範、不統一問題對刑事審判工作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成為刑事司法工作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司法實務界要求規定統一罪名的呼聲強烈。
  • 什麼是結果加重犯?《刑法》中的罪數論
    如果刑法沒有對某一加重結果明確予以加重評價、即使該結果實際發生,該犯罪也不能是結果加重犯,例如,詐騙行為致人死亡的,不成立結果加重犯。刑法中還有很多犯罪,容易造成重傷、死亡的結果,但是刑法規定,造成加重結果,應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這類行為就不屬於結果加重犯了。
  • 刑法分則,背誦原來如此簡單
    在學習刑法分則部分,要著重把握每一章的重點罪名,尤其是犯罪構成的要件,以及罪與非罪的區別,此罪與彼罪的區別,有的罪名需要注意結果加重情形,法定刑一般不需要記憶,常考罪名的法定刑有印象即可。司法解釋其實不建議自學者拿著司法解釋進行翻閱,導師班的小夥伴跟著師兄的講義和總結課學習,其他小夥伴則以自己所聽的課程中老師的引申知識點進行學習。掌握量刑情節具體罪名的法定刑中如果有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種類似表述的,要注意掌握。
  • 刑法天天學之12——不作為犯罪
    刑法天天學之12——不作為犯罪 考點2  構成要件符合性概述【知識點講解】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犯罪客觀要件。主要包括危害行為(作為、不作為)、危害結果(危害結果的特徵、危害結果的種類、危害結果的意義)、行為的時間、地點與方法和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刑法上因果關係的概念刑法上因果關係的認定、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係、刑法上因果關係與刑事責任)。不作為犯罪的成立要件和刑法上因果關係的認定是這部分的重點。
  • 【新書上市】刑法案例解析方法論 │ 蔡聖偉
    打個比方,本書也就是要教導初學者如何蹲好刑法的馬步、如何打出刑法拳術的完整套路。儘管武林大會上不會有蹲馬步這項競賽,但不表示初學者無需學會並熟練這項基本功。此外,本書也同時整理了法律適用的基本觀念與一般性原則,適合作為法學院新生入門的基礎參考讀物。
  • 個人總結的刑法筆記
    刑罰明確性的實現與刑法條文字數的多少無關,與分則條文中罪狀的規定模式無關,與司法解釋確定的罪名是否準確或者科學無關,與司法解釋是否合理無關。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現在各國的刑法主要採取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明確規定了刑種和刑期,可以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保證一般正義的實現;設定一定的法定刑幅度,可以適應不同案件的特殊性,保證個別正義的實現。沒有刑罰就沒有犯罪,沒有犯罪就沒有刑罰。
  • 由本案談不純正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
    王某的不救助行為與謝某的死亡之間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王某對其妻的自殺行為不存在防止死亡結果發生的法律上的和先行行為所引起的作為義務,其沒有救助的不作為行為與謝某的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亦不符合間接故意殺人罪的主觀要件,故王某不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  [評析]  本案涉及刑法上的不純正不作為犯的犯罪構成問題。
  • 從個案分析不確定故意理論與犯意轉化的運用
    犯意轉化是指行為人在犯罪行為過程中,改變犯罪故意的具體內容從而導致此罪與彼罪的轉化。在司法實踐中區分二者的關鍵是犯意的確定性。  【案情】  1995年7月30日24時許,被害人黃某在敘永縣大石鄉其女友黃某蓮家中,酒後與黃某蓮父親黃某高(已故)發生口角,黃某蓮先後到其兄黃某榮(另案處理)和被告人黃某某家中邀約二人幫助解決糾紛。
  • 刑法第十三條「但書」對非數額型盜竊罪的影響
    正因為沒有數額或者次數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非數額型盜竊是否接受刑法第十三條「但書」調整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從刑法總則與分則的關係來講,總則的規定和精神指導並約束分則的具體罪名,所以概括地講,第十三條「但書」當然對盜竊罪具有約束效力。但第十三條對盜竊罪的調整隻應該限定於數額型盜竊罪,而對其它四種非數額型盜竊罪不具有調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