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想衰,埋大堆」是廣東話裡的一句俗語,「唔想」 就是不想,「衰」指失敗之類的破事。「埋堆」說的是有意識地進入群體(好繞口,就是合群、抱團之類)。
所以,整句話串起來意思就是,如果不想失敗,抱團吧!借喻團結力量大。
「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好陽光,滿眼的正能量,用來教育天真可愛的小孩子最合適不過了。但是咱們成年人,在社會裡混過的,多少懂得一些世間險惡。
「唔想衰,埋大堆」雖然說的是團結,但也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意味,想在當今社會做「獨狼」,除非你特牛X,否則想都不要去想。
01 優秀的職場人多不合群?別傻了
百度「不合群的名人」,古今中外一大堆,屈原魯迅姜子牙,牛頓梵谷貝多芬,還扯到了賈伯斯、扎克伯格和馬雲等等。
不論是那些已經逝去多年的偉人們,還是當代的名人們,我只懂得懷抱崇敬之心去研讀TA們的豐功偉績。
偉人名人們到底是不是都不合群,我一直是抱持懷疑態度的。
作者前輩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為了能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經常會舉名人事例(我也喜歡)。
TA們繪聲繪色,好像身臨其境地向讀者們描述偉人們當年的生活細節(好像跟TA們一齊吃喝拉撒過似的)。
最後,這些充滿著「個人感情色彩」的文章經過廣泛傳播,N次轉載,來到你我的眼前。
但是,故事裡添油加醋的成分有多少?斷章取義的部分又有幾多?
以這些描述「優秀的職場人多不合群」的文章為例,裡面列舉大量的名人事例,來說明不合群的種種好處。
貌似很雞湯,句句在理,而我的感覺卻是,某些自帶不合群屬性的前輩們,通過撰寫或者轉載這些名人事例來撫慰自己的小心靈。
TA們就像是在抱團取暖,苦口婆心地勸說讀者們(還有自己):不合群沒啥不好,你看,那麼多優秀的人都跟自己一樣。(拜託,別犯中二病啦)
舉個例子,好多文章都把咱們敬愛的外長王毅,乾脆地列為不合群的人,然後作為成功的代表到處傳頌。
文章裡描繪王毅在黑龍江知青插隊時期認真學習,別人打牌的時候他背英文,別人睡懶覺的時候他也背英文,知青們都把王毅當成不合群的人而不喜歡他。(狂汗……)
事實是怎麼樣,看看王毅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時的「荒友」,還有王毅大學就讀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二外)的老師們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的回答吧。
王毅的「荒友」錢子玉:
「王毅當年就在我旁邊的辦公室。我有點好奇,因為除了本職工作,只要有空,他就拿本書看。我問他,你這是學什麼呢?他說學日語。那時候還沒恢復高考,我心想,學這個有什麼用呢?後來我就明白了,學這個用處大了。」
(王毅當年自學的是日語,他在北二外念的也是日語專業。前輩們,你們把外長的基本信息都搞錯了,還吹得像真的一樣,不怕害羞嗎?)
北二外王毅的輔導員宋春林:
「王毅對待師長和同學都很謙和,講究禮節。即使現在聚會的時候,拍照合影時他也一定會讓老師站在中間,他站在旁邊以示尊重。」
北二外王毅的老師潘壽君:
「上學的時候,王毅還經常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課下討論,組成會話小組,學習語言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他那時候就顯示出很強的團隊意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王毅的這些表現如果都叫不合群,那什麼才是合群?)
敬愛的外長王毅位居高職,工作出色,人格魅力更是非凡。毫無疑問,他是職場上最優秀的代表,「三商」極高的佼佼者。
咱們都聽說過「三商」(智商,情商和逆商)決定了一個人在一生中能多大的成就。
智商和逆商先撇開不說,我覺得「合不合群」至少可以反映一個人情商的高低。
心理學家認為,要做到情商高,除了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做到自我激勵以外,還需認知他人的情緒和做好人際關係的管理。
不合群的人正是不會搞好(不想搞好)人際關係,是情商低的直接體現。
雖然客觀地說,情商低的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很優秀,但那畢竟是少數特牛X的人(下文再表)。
「優秀的職場人多不合群」這個論點明顯是錯誤的,應該說成「不合群的職場人裡,也有少數優秀的代表」。
02 不合群的職場人裡,也有少數優秀的代表。但,你我現在能做到嗎?
在我看來,不合群的人無非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自卑,性格內向,害羞,太在意同事們對自己的看法。TA們不是不想「埋堆」,是不敢(害怕)「埋堆」。
第二種是自傲,就是「中二」。外在(或內心)表現為過分自以為是,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瞧不起身邊的同事,甚至老闆。整天覺得自己的英明才幹怎麼就得不到別人賞識?所以TA們不想「埋堆」,也不屑於「埋堆」。
第三種就是優秀代表,有思想有追求,還有強大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看起來很難相處。TA們是不強求「埋堆」,就算不「埋堆」也無所謂。
前兩種人所表現出來的自卑和自傲,多數是心智不成熟,或者歷練不夠造成的,雖然土了一點,但確實是「時間能解決一切」;少數人可能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經過心理疏導找出原因,「埋堆」應該沒啥問題。
重點說第三種人,就是在自家領域很牛X的人。那可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舉個現代名人的例子,「星爺」周星馳。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星爺在咱們一代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無需多講。
6月22日是他的57歲生日,微博上給他慶生的網友有很多,唯獨沒有娛樂圈裡的人(除了林允)。
星爺在圈裡人緣不好貌似是共識,片場工作人員說他「即使是一根牙籤掉在地上都要管」。王晶說他是「片場暴君」,很會折磨演員,自己覺得不OK,一遍一遍地重拍,很多大牌受不了。
周星馳在以前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過:
「有時候我就在想能不能再好一點點,有人問為了一點點,多拍十幾二十條,有什麼意義呢?我說,就是好一點點咯。」
記得看過周星馳上竇文濤的《圓桌派》,竇說過一段話,說出了星爺的心聲。
「拍了實際是對大家負責了,對人情世故負責了,但是卻辜負自己的用心。其實你一個人老是這樣做呢,你的東西老是會差那麼一點點。你反過來說,另外一種人的選擇是我把你們都得罪光了,我也要堅持自己的那個要求,只要條件不好,沒達到我的那個要求,今天不拍了都行。」
捫心自問,你我在職場上,能夠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追求極致,不妥協,不「埋堆」,做到得罪所有人的程度嗎?
能,等你磨練出有強大內心的時候(精神),等你能獨當一面的時候(地位),或者等你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物質),你就可以追求「心之遠方」了。
03 在你未成為真正優秀的職場人之前,「唔想衰,埋大堆」吧
就算是周星馳,在剛進娛樂圈的時候也跑過龍套,做個小主持,他在成為星爺之前,不可能沒有「埋堆」過。
不論是咱們這些在職場打拼過一段時間的「老臘肉」,還是那些剛進職場不久的「小鮮肉」,想要在單位裡混得相對舒服一些,說沒有進過「小團體」,那絕對是騙人的。
雖然聽過不少人哭訴過「同事不能當朋友」,「搞小團體容易被一鍋端」之類的話,我也經歷過「平常稱兄道弟的同事為了自己利益出賣你」的糟心事,但能怎麼樣?
只能怪自己閱歷未夠,眼光不夠遠,跟錯人,看錯人而已。
自身未夠強大之前,一個人在單位裡,獨來獨往,太沒安全感了,先不說能堅持多久,活得太**累了。
「唔想衰,埋大堆」,一般分兩種(我閱歷有限,可能還有其他吧)。
「埋大堆」,即站隊領導,屬於大的一方利益群體,能夠影響到老闆決策的。「埋小堆」,私下關係比較好的同事抱團,吐槽領導,分享信息,互相幫忙。
不論「大堆小堆」,自己是否身在有前途的,不會在背後給你捅刀的「堆」,坦白講,我現在也不確定。雖說「人心苟測」,但隨著自己的經歷越來越多,看人的眼光也會更準。
「唔想衰,埋大堆」既然是咱們每個職場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坦然接受便是。為了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不用合群的職場人,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