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 二維CDW材料的量子隱含態及超快結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21-02-20 中科院物理所

在低維關聯體系中,晶格、電荷、自旋和軌道自由度的耦合可以產生豐富的物理性能和結構現象,包括電荷/軌道序、高溫超導、龐磁電阻等。近年來,藉助超快脈衝雷射,誘發超導瞬態和量子隱含態(Quantum hidden state)的研究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在熱力學相圖中,這種量子隱含態是不存在的,在一些非平衡條件下可以誘導產生。在電荷密度波(CDW)體系1T-TaS2中,Stojchevska等人指出量子隱含態來源於飛秒雷射誘導的非平衡量子相變,晶格的超快響應和電荷密度波的重構是隱含態形成的基礎(Science 344, 177(2014))。另一方面,由於在信息技術領域有重要應用前景,量子隱含態的超快轉變特性引起了光電子產業界的極大關注。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李建奇研究小組,利用自行研製的4D超快電鏡,針對多個體系的結構動力學,超快相變和量子隱含態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1)博士生孫開和博士後孫帥帥等在低溫下確定了1T-TaS2-xSex的量子隱含態結構 (Sci. Adv. 4, eaas9660 (2018); Phys. Rev. B 92, 224303 (2015) );(2)博士生張明、李中文和尉琳琳針對多個低維體系超快動力學進行了分析,發展了超快時間分辨電鏡實驗分析技術,為深入研究瞬態結構,電子和聲子誘導的超快相變奠定了基礎。(Nanscale 10, 7465 (2018); Phys. Rev. B 96, 174203 (2017);Struct. Dyn. 4, 044012 (2017) )。


在飛秒雷射誘導下, 1T-TaS2發生超快量子轉變進入量子隱含態,低溫電阻測量顯示絕緣態轉變為金屬態,並且在低溫下具有非常穩定的物理性能。該量子態的形成機理以及關聯CDW結構的動力學演化過程,已經成為該研究方向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此研究過程中,李建奇團隊利用超快電子顯微鏡和雷射原位電輸運測量裝置,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在低溫下確定了1T-TaS2-xSex系統的量子隱含態存在範圍為0≤x≤0.8,其低溫下的熱力學態為Mott絕緣體。針對超導組分TaSSe (x=1)的研究表明, 雖然飛秒雷射可以引起豐富的CDW瞬態結構變化,但是並沒有發現穩定的超導隱含態。


原位低溫微結構分析表明,在單脈衝飛秒雷射激發下,處於公度CDW態的1T-TaS2-xSex(x=0, 0.5)樣品,可以發生明顯的CDW相變,這一現象和電阻轉變結果一致。脈衝雷射驅動CDW態轉化到了一個新型結構態,這種結構在熱力學相圖中不存在,即為量子隱含態(Quantum hidden state)。藉助原位雷射激發,系統地分析了隱含態的形成規律。低能量的飛秒雷射,可以誘導公度CDW態(qC)轉變為新的無公度CDW結構,並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反常調製結構,量子隱含態的CDW波矢量變為qH = (1-δ)qC,其中δ為光摻雜濃度,也是隱含態的載流子濃度,實驗值為1/9,與理論計算值一致。在高能量雷射驅動下,隱含態的電子結構可以發生進一步的轉變,其CDW波矢量產生了2°的旋轉,形成了一個取向反常的調製結構。這表明,量子隱含態的形成具有多步量子相變的特徵。研究人員基於以上實驗結果提出了一個雙勢阱自由能模型,很好的解釋了隱含態的CDW調製結構和疇結構的形成與演化。另一方面,物性測量實驗表明,飛秒雷射誘發隱含量子態的局域結構和電阻率變化,依賴於入射雷射功率密度和溫度,例如,在T=4K低溫條件下的1T-TaS1.5Se0.5樣品,光致的量子相變可以使電阻率發生95%的下降。量子隱含態的形成伴隨著劇烈的電阻變化,具有發展為高速快閃記憶體器件的潛力。


該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Sci. Adv. 4, eaas9660 (2018))。


文章連結: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7/eaas9660


近幾年,中科院物理所李建奇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高端超快電子顯微鏡研發和超快結構動力學研究,發展出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超快電子顯微鏡和場發射超快電鏡。申請了多項國內外授權專利(國際專利號:PCT/CN2014/076846/US9,558,909B2;中國專利:ZL201410007910.2)。同時,為了滿足對生命科學中重大結構問題的研究需求,該團隊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展開合作,開始了世界上首臺冷凍超快電子顯微鏡的研製工作。另外,該團隊積極推動國際超快研究合作,圍繞磁結構雷射調控和自旋超快動力學與德國於利希電鏡研究中心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Phys. Rev. Lett. 120, 167204 (2018) )。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474323,11774391),973項目(2015CB92130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300303, 2017YFA0504703, 2017YFA0302904),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先導B培育項目(XDB07020000)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ZDKYYQ20170002)的支持。


量子隱含態,結構動力學以及4D超快電鏡研究進展論文連接:
Science Advances (Sci. Adv. 4, eaas9660 (2018)):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7/eaas9660
Nanscale ((Nanscale 10, 7465 (2018)) :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8/nr/c8nr00432c
PRB (Phys. Rev. B 96, 174203 (2017)) :
https://journals.aps.org/prb/pdf/10.1103/PhysRevB.96.174203
Structural Dynamics (Struct. Dyn. 4, 044012 (2017)) :
https://aca.scitation.org/doi/pdf/10.1063/1.4979643
PRL (Phys. Rev. Lett. 120, 167204 (2018) ):
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0.167204

圖1. 超快電子顯微鏡和雷射原位電輸運測量裝置,結構表徵與物性測量共用同一光源。

圖2. 低溫下1T-TaS2在不同光激發條件下的電子衍射圖,展示了其超快光誘導的結構演化過程


圖3. 1T-TaS2-xSex體系中公度CDW和兩種光致隱含CDW的六角形極子排布示意圖,以及對應的電子衍射模擬圖。


圖4. 1T-TaS2-xSex (x=0,0.5)本徵的電阻率的曲線以及在低溫下不同功率密度的光誘導絕緣體金屬相變。


圖5. 1T -TaSe 2的時間分辨超快電子衍射圖,展示了其在超快光激發條件下皮秒尺度內的CDW調製結構演化過程。


編輯:loulou

相關焦點

  • 南京理工大學【綜述】二維材料研究進展
    近年來,關於二維材料的研究開始由二維材料本身轉向設計構建基於單分子層納米片的人工異質結構。這些二維異質體系/超晶格結構極大豐富了2D材料的組成,為人工設計新型二維多功能納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其中,由在垂直方向上相互交替堆疊的無機納米片組裝而成的二維超晶格是一類具有重要科學技術意義的新型人造二維材料。與無機材料相比,有機材料可以通過對官能團進行調控設計,使得能夠獲得的有機材料幾乎具有無限種可能。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
  • 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重大研究進展!電子科技大學在《Science...
    電子科技大學新浪微博消息截圖電子科技大學微信截圖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
  • 中國科大在鉍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有的利用電子電荷特性的電子器件很可能會被下一代基於電子能谷和自旋性質的高效節能器件所代替,因此,尋找合適的新型材料體系是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的研究人員在鉍(Bi)超薄膜表面能谷和自旋電子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3月11日以「Surface Landau levels and spin states in bismuth (111) ultrathin film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10814)。
  • 量子中心杜瑞瑞課題組在自旋量子霍爾材料研究方面持續取得進展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杜瑞瑞教授課題組近期在自旋量子霍爾材料研究方面持續取得新成果近來有課題組在三維的近藤絕緣體中觀測到一類非常規的磁化率振蕩(Science 349,287(2015) ),這一發現顛覆了人們對於量子振蕩的傳統認識,並引發廣泛的研究和討論。但目前這一類三維材料無法完全排除表面態導致振蕩的可能性。然而在二維的拓撲絕緣體中,通過設計不同幾何形狀的器件,體態和邊緣態的信號可以完全被區分。
  • 【學術報告】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
    ---題目: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報告人:劉偉民教授,物質學院,上海科技大學,時間:2020年11月5日下午2點地點:化學化工學院A樓518會議室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工具,在近十幾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凝聚態物理、光電材料表徵以及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量子多體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領域,如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前四種物質為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也存在類似的調控方法,謂之量子調控——其中實驗科學家最廣為採用的兩種方法是光晶格(線性調控)和費希巴赫共振(非線性調控)。
  • 分子超快動力學過程研究獲進展
    不同時間延遲下的光電子影像飛秒泵浦-探測技術是一種可以在原子運動時間尺度上實時觀測化學反應的有力手段,在飛秒泵浦-探測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子超快動力學是當前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焦點之一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張冰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從事分子超快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近日,該團隊利用飛秒泵浦-探測技術與飛行時間質譜和光電子影像技術相結合,對碘甲烷分子的B帶預解離超快動力學過程進行了研究並取得重大進展。通過採集不同時刻下的光電子影像(見下圖),獲得了分子電離時的光電子能量和角度分布,並得到它們隨泵浦-探測時間延遲變化的動態信息。
  • 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獲進展
    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獲進展 發布時間:2017-05-31 15:42:13.0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與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浙江大學袁輝球課題組合作,在靜水壓調控拓撲材料ZrTe5能帶結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量子資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華沙大學Alexander Streltsov等人合作,對複數這種量子資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相關結果以「Editors』 Suggestion」(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於3月1日在國際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聯合發表。
  • 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
  • 科研快報 | 理學院物理系陳朗團隊在合成二維鐵電金屬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系教授陳朗團隊在合成二維「鐵電金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Electric Polarization Switching on an Atomically Thin Metallic Oxide」為題在Nano Letters發表。
  • 進展|二維室溫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當二維材料的厚度降低至原子級幅度時可導致很多新奇物理現象的出現,使得二維材料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二維鐵磁體作為二維材料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而備受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8組龍有文研究員團隊和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何軍教授團隊合作,對不同厚度的Cr2Te3樣品進行了研究,發現其TC隨著材料厚度的降低而逐漸升高,直到厚度低於二維極限(~10 nm)時,TC由塊體的160 K急劇上升至室溫附近(約280 K),並通過理論計算揭示了這一反常現象的機理。
  • 編輯薦讀 | 《空氣動力學進展(英文)》好文推薦
    Advances in Aerodynamics(《空氣動力學進展(英文)》,簡稱AIA)聚焦快速發表空氣動力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的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打造該領域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服務科研創新,促進學科發展,推動成果應用。
  •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時間:2019-04-04  瀏覽: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蜂窩狀單層結構。2004年,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用剝離方法成功製備石墨烯並發現了其新奇的量子特性,他們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作為凝聚態物理學關聯電子系統的傳統難題,反覆出現在量子物質科學的諸多研究方向上,對其進行合理的模型設計和正確的理論計算,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重費米子材料、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體、過渡金屬氧化物、石墨烯層狀結構等體系中普遍出現的反常輸運、奇異金屬和非費米液體行為。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物理所雷射誘導反鐵磁超快自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與常規鐵磁材料相比,反鐵磁材料宏觀磁矩為零,難以通過磁性測量研究其靜態磁性。由於反鐵磁具有強的交換耦合和高共振頻率,可在GHz乃至THz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自旋電子器件工作頻率越來越高,反鐵磁材料的超快自旋動力學越來越成為當前自旋電子學研究的熱點。
  • 進展|鉍烯同質結中莫爾超周期對拓撲邊緣態的調製
    以矽烯和鉍烯為代表的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由於擁有較大的自旋-軌道耦合,被認為是二維拓撲絕緣體的候選,表現為導電的拓撲邊緣態與面內絕緣態的共存。特別是,拓撲邊緣態中的電子對非磁性缺陷的「零背散射」使得二維拓撲絕緣體在未來「零能耗」器件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