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快報 | 理學院物理系陳朗團隊在合成二維鐵電金屬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2021-02-08 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系教授陳朗團隊在合成二維「鐵電金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Electric Polarization Switching on an Atomically Thin Metallic Oxide」為題在Nano Letters發表。

自從Anderson和Blount提出鈣鈦礦「鐵電金屬」以來,人們在為弄清楚其物理機制和如何設計新的鐵電金屬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LiOSO3是第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極化金屬,它在低溫下能夠保持金屬性且在140K經歷類似於鐵電的結構相變,激發了許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興趣。事實上,本徵極化金屬非常稀有,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少數極化金屬被發現。而且,這些非中心對稱極化金屬的宏觀極化方向並不能被外部電場改變,從客觀上來說並不是真正的鐵電金屬。因此,在凝聚態和材料科學中尋找室溫鐵電金屬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由於金屬中的淨電場可以被自由電子完全屏蔽,因此鐵電性與金屬性在體相中不能共存。然而,眾多研究表明低維材料具有許多與體相材料相悖的奇異特性和新穎的量子態。基於以上基礎,研究團隊提出通過施加一個強的極化場,以鐵電/單層氧化物金屬超晶格的形式人工合成鐵電金屬。這樣,原子層級氧化物導電層的對稱性可以被鄰近的極化場打破和操縱,從而形成二維「鐵電金屬」。

圖1 (SrRuO3)1/(BaTiO3)10 超晶格的結構特徵

該研究選取了BaTiO3(BTO)和鐵磁巡遊態金屬氧化物SrRuO3(SRO),利用Laser-MBE製備SRO和BTO層組成的超晶格。其中SRO設計固定為1個單胞厚(~0.4 nm)。通過X射線衍射(XRD)、原子力顯微鏡(AFM)、透射電鏡(STEM)和同步輻射光源等對超晶格樣品進行結構表徵(圖1)。結果表明在SrTiO3基底上能獲得具有原子級平整度界面的 (SRO)1/(BTO)10高質量超晶格。

 

圖2 (SrRuO3)1/(BaTiO3)10 超晶格的電輸運及極化位移表徵

通過電學性能測量,研究團隊發現整個超晶格在225K以上表現為金屬態 ( 圖2a )。通過更進一步的論證,研究團隊還發現導電金屬態的形成主要來自強約束二維金屬RuO2平面。從圖2b的SHG偏振信號及圖2c原位TEM表徵可以看出,整個超晶格不僅在BTO上表現為向上的極化偏移,單原子層SRO也跟隨BTO具有相同方向的極化位移。這說明了SRO層具有極性位移和金屬傳導性並存的特性。

圖3 (SrRuO3)1/(BaTiO3)10 超晶格的極化翻轉特性

研究團隊進而通過PFM及原位STEM系統研究了超晶格在宏觀和微觀情形下的極化翻轉情況。由圖3可以看出,在室溫下,外加電場可以對SRO單原子層進行可逆地極化翻轉操作。

圖4 密度泛函理論預測超晶格的鐵電極化及金屬性

研究團隊利用強鐵電BTO層和原子層級金屬SRO層,成功獲得了可翻轉的「鐵電金屬」。實驗和理論結果均顯示,電導僅來源於SRO原子層。SRO的極化在相鄰的BTO作用下穩定存在,並在電場作用下可以發生翻轉,顯示出二維鐵電金屬的性能。

該研究成果不僅為二維極化金屬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而且為研究具有鐵電、鐵磁和金屬性等不相容物理性質共存的新型量子多態體系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同時也對電荷、軌道、自旋和晶格等相互競爭的序參量實現集成耦合,未來多態多鐵存儲器、傳感器、新型自旋電子學和納米電子學的多功能氧化物器件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南科大物理系研究副教授葉茂和研究助理教授胡松柏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陳朗和南昌大學教授柯善明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南科大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教授張文清、研究副教授謝琳、研究副教授張玉波;南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谷猛、研究助理教授祝遠民;南科大測試中心工程師胡思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震林;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張東文;湘潭大學博士張園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授張培鴻在本工作的推進中給予大力支持。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深圳市科技創新基金,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廣東省引進創新研發團隊,和南方科技大學高水平建設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陳朗課題組近年來還在功能氧化物領域獲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採用電化學技術調控了SrCoO2.5薄膜中的氧缺陷濃度實現金屬-絕緣體、鐵磁-反鐵磁以及透明-不透明之間的可逆調控及通過對Bi系氧化物的結構設計,實現了對材料物理性質調控。除此之外,與深圳大學副教授黃傳威等合作,在外延錳氧化物薄膜中氫化誘導出結構相變與調控電子特性及在薄膜PZT中發現一種新的四方比很大的相。陳朗團隊還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陳祖煌等合作,在鐵電PbTiO3外延薄膜中觀察到「多米諾骨牌」式大面積鐵彈翻轉及綜述了近十年來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同時還與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Paul G. Evans等合作,通過超快光學誘導晶格膨脹引起了壓應變BiFeO3的瞬態可逆相變。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0c03417

供稿:物理系

圖源:南方科技大學新聞網

排版:王珮

審核:藍海


相關焦點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 理學院量子光學團隊在混合量子體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理學院量子光學研究團隊在基於金剛石NV center單自旋體系與超導諧振腔強耦合機制及操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蓬勃副教授、李福利教授等人與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Peter Rabl教授等人合作,從理論上提出了微波諧振腔和鑲嵌在金剛石納米機械振子中的單個NV center之間的相干量子接口。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應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應用》 (Phys. Rev.
  • 中科院金屬所在電化學電容器儲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新華網瀋陽2月21日電(記者王瑩)電化學電容器具有可快速充電、工作溫度範圍寬、安全性能高等優點,可用作大功率電源,在混合電動汽車、備用電源、可攜式電子設備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電化學電容器相比於電池其能量密度較低,即單位體積內儲存的能量低,限制了其更廣泛的應用。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 在線發表題為「可調層間距、高效孔利用石墨烯薄膜的電化學電容儲能研究」論文,在提高電化學電容器體積能量密度方面取得新進展。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
  • 2019廣東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陳朗課題組博士後招聘2人公告
    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陳朗課題組計劃招收兩名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延氧化物異質結的生長和器件。一、要求:1. 國內外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博士相關專業博士學位。2. 對科研工作有高度的積極主動性。3. 對於氧化物功能材料的生長和表徵有一定經驗。4. 具有良好的英文文獻閱讀及中英文科研寫作能力。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清華物理系在光學非互易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今天從清華大學獲悉,物理系劉永椿副教授等人提出基於熱原子碰撞實現高性能光學非互易的方法,實驗實現了同時具有高隔離度(~ 40dB)、寬隔離帶寬(> 1.2GHz)和低插入損耗(< 1dB)的光學非互易。
  • 華南師範在鐵電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究所高興森教授課題組在鐵電疇壁電流操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其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on of Conductive Domain Walls in Confined Ferroelectric Nanoislands
  • 華中農業大學在中子星內部結構與夸克物質信號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魏薇教授在中子星內部結構與夸克物質信號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以「Lifting the Veil on Quark Matter in Compact Stars with Core g-mode Oscillations」為題發表在國際天文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一般由有機配體和金屬節點按拓撲學規律連接而成,可應用於氣體存儲與分離、傳感、催化等領域。然而,已知的大部分傳統MOFs材料電導率低,甚至為絕緣體。2012年,Yaghi團隊報導了首例2D c-MOFs(M3HHTP2, M = Co, Ni, Cu),突破了傳統MOFs材料電導率低的瓶頸。自此,2D c-MOFs成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 海院科研動態(36)| 我院吳明娒教授團隊在單晶磷光體雷射二極體器件耐水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的研究論文。為進一步提高耐水性能,研究團隊利用外延法在CTFM單晶表面包覆了一層同質的CTF殼層,成功製備了核殼結構的CTFM@CTF晶體材料。包覆後發光性能基本保持不變,在水中浸泡420 min後,CTFM@CTF的發光強度仍為初始強度的82.6%,而未包覆的CTFM僅為8.3%。
  • 廣東藥科大學科研團隊在電化學生物傳感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圖1 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用於cTnI的超靈敏檢測基於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的液體活檢技術具有腫瘤分子信息全、侵入性小、成本低等優勢,在癌症診斷和個體化藥物治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應Analytica Chimica Acta期刊編輯邀請,孫端平博士從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的常規方法出發,結合本研究團隊的前期工作基礎,詳細分析討論了電化學細胞傳感器在癌症精準診斷、用藥指導以及藥物開發的應用前景。
  • 中國湍流熱對流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新華網海口6月28日電(王英誠 徐海)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尚曉東研究員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夏克青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童彭爾教授合作,在湍流熱對流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 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為平臺首次在kagome晶格體系中實驗觀察到近乎無色散的平帶電子結構,並結合理論闡明了其高溫鐵磁序的機制。相關結果以編輯推薦形式(Editors』 Suggestion)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上,物理系博士生林志勇為文章第一作者。根據固體電子能帶理論,通過設計固體中原子的排列可以調控電子的行為,進而實現各種非平庸的能帶結構。一個廣受關注的例子是通過構造蜂巢晶格可以實現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狄拉克能帶。
  • Angew.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此榜單長期對外開放展示 導讀 單分子磁體作為磁性材料的重要分支,其在高密度信息存儲方面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者們廣泛的關注。但如何構築高溫單分子磁體一直是該領域的核心問題。
  • 大連化物所等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周燕、研究員申文杰等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教授汪躍民、丹麥託普索公司博士Jens Sehested等合作,在銅催化劑活性位原子結構及反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人民大學鐵基超導能隙對稱性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王善才教授研究組和陳根富研究組,與物理所丁洪研究組和日本東北大學高橋研究組合作,利用角分辨光電子譜(ARPES)手段,在111型超導體的能隙結構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發現了四度對稱、各向異性的LiFeAs能隙特徵,為研究鐵基超導體配對機理提供了重要信息。相關結果發表於2012年1月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RIKEN)Ryuhei Nakamura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目前,尚沒有關於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穩定分解水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的相關報導。該工作中,科研人員發現γ-MnO2在特殊電位窗口範圍內,可實現酸性條件下穩定的水分解性能,並實現了8000多小時的穩定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