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6月28日電(王英誠 徐海)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尚曉東研究員與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夏克青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童彭爾教授合作,在湍流熱對流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據介紹,尚曉東研究員與其合作者利用雷射都卜勒測速系統(LDV)和高精度溫度探頭同時、同點測量了湍流熱對流場的速度時間序列和溫度時間序列,從而得到系統內部的熱流量場分布,並研究了熱羽流活躍的邊界區域和底板區域及熱羽流均勻混合的中心區域傳熱量隨瑞利數(Ra)的變化。發現熱流量主要通過邊界區域傳輸,但在中心區域熱流量隨Ra數成1/2冪指數增長,而三個區域熱流量的增長曲線在Ra~1013處相交,由此預測此後系統的動力學性質將發生變化。通常大氣和海洋的Ra數約為1019,此項研究對大氣和海洋的熱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6月20日出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已發表該研究成果,在世界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負責人介紹,湍流熱對流研究是近年來世界上最受關注的前沿科技課題之一。湍流熱對流研究對觀測、研究許多複雜的自然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如大氣環流、海洋環流、地球內部的對流、星際之間的相對運動以及太陽內部的對流等。由於以上系統龐大,觀測研究比較困難,因此,弄清湍流熱對流的動力學機理對以上問題的研究以及全球相關課題的推進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責任編輯:史少晨)